李秀萍
2010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特別對引用外來語作了明確的規定,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重視,本文分析了日語外來語在漢語中的比例、構成的差異、詞性的比較、意思用法、詞形的變化等方面的異同,為日語和漢語學習者提供參考,以期進一步推動日語外來語對漢語影響的研究。
漢語日語外來語差異
一、詞語構成的差異
漢語中吸收的日語外來語大多數是日語中的“漢語”,而日語中的和制漢字、片假名等在外形和詞語構成方面跟漢語存在很大的不同。朱(1999)的研究資料對日語中“ニ字和制漢語”(529語)的詞語構成進行過調查,并將結果與呉?筒井(2003年)漢語中日語外來語的詞語構成進行比較,并對中日語法的構成加以分析,比較得出的統計結果是:朱(1999)的日語詞語排前5位分別為:第1位是“名詞+名詞”的修飾關系,占27%;第2位是“形容詞+名詞”的修飾關系,占19.8%;第3位是“動詞+動詞”的修飾關系,占15.3%;第4位是“動詞+名詞”的修飾關系,占14.9%;第5位是“動詞+動詞”的并列關系,占9.1%。呉筒井(2003年)漢語中日語外來詞的“二字熟語”的研究結果為:第1位是“名詞+名詞”的修飾關系,占28.8%;第2位是“動詞+名詞”的補足關系,占19.5%;第3位是“動詞+名詞”的修飾關系,占13.0%;第4位是“動詞+動詞”的并列關系,占10.8%;第5位是“形容詞+名詞”的修飾關系,占8.7%。從調查結果中可見,兩者雖然順序不同,但內容基本是一致的。
在比較的結果中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除了中日兩國詞語構成結構最多的是“名詞+名詞”的修飾關系外,一是“動詞+名詞”的補足關系和“動詞+動詞”的修飾關系的比例存在明顯差異,這是因為日語中的修飾關系所占的比例較高,因此與傳統的漢語詞語構成相比,漢語中吸收日語外來語的修飾關系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多。二是“動詞+名詞”的修飾關系的構成所占比例也很高,因為日語的詞匯沒有動詞的限制,可以隨便組合,因此許多日語外來語在影響著漢語原有構成形式。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中日兩國語言的詞語構成形式上雖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但是漢語在吸收外來語的過程中,有些接近漢語詞語構成的日語詞語被直接吸收進來,而有些詞語是經過加工、改造與漢語詞語構成相似,意思容易被理解后,才被吸收進來。漢語與日語在吸收外來語過程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異。
二、詞性的比較差異
詞性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區別詞、動名詞和副詞。日語跟漢語相比,詞語構成上存在明顯不同的是“形容詞+名詞”的修飾關系。形容詞是用來修飾名詞或代詞,漢語中形容詞用在修飾名詞或代詞的前面,而日語的形容詞則用在后面。例如,名詞或代詞前可以加「太」、「非常」(接頭詞)等形容詞。例如「太死板」、「非常整齊」等。而日語中,一般來說詞語后面可以加「てき」、「しい」(結尾詞)等形容詞。例如「美しい」「科學的」等。另外一個區別就是,漢語的形容詞不能單獨使用,動名詞可以在句子里面單獨使用充當名詞用等。漢語跟日語在語法使用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漢語的詞性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存在“詞性共有”的現象。例如,“神經衰弱”既是名詞又是形容詞;“組織”既是名詞又是動詞。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在語法方面也存在“詞性共有”的現象,這是因為意思和用法同漢語相似的日語較容易被漢語吸收,但是在具體使用時,相當一部分詞語常常是經過改造后才被漢語吸收,已經脫離了原有的日語意思和用法。例如漢語中一個詞語兼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的情況很多,因此日語中的一些名詞進入漢語時就產生了動詞的用法。以“讀解”一詞為例,在日語中是具有動詞特性的名詞,在漢語中就變成了動詞用法。下面A、B兩種分別是名詞和動詞的用法:
A、由于編劇對項羽、虞姬、呂雉、范增的不同以往的讀解,使這段歷史自然地融進了現代。(《人民日報》2001年12月11日)
B、讀解“一滴血”所反饋的信息,將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到有病早醫。(《健康時報》2001年7月9日)
三、詞綴與意思用法的差異
1.明顯的差異
漢語中新出現了日語中不存在的意思用法,或者日語中原有的最基本的意思用法在漢語中完全失去的情況。例如:“對象”。
“對象”漢日兩國語的詞形相同,兩者都有“作為行動或思考的目標”的意思,但是詞義差別很大。例如“面向女性出版的雜志”(女性を対象とした雑誌)。此外漢語還有“戀愛、結婚的對方”的意思。例如:“她不好好工作,每天只知道跟戀人約會”。(彼女は仕事をいい加減にして、毎日のように<戀人>とデートしている)。而日語中完全沒有這個意思。
2.微妙的差異
漢語和日語的概念基本相同,或者相近,正是由于差異很小,有些詞語不管如何區分很容易被忽略。例如:“進化”。
“進化”從基本意思上來看,漢日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但是還是有些細微的差別。一般來說,漢語“進化”的主語只能是生物。而日語“進化”的主語不但包括生物,還包括了事物。例如:“都市が進化するにつれ、高級住宅は多種多様な発展を遂げました”。(隨著城市的發展,高級住宅區也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起來了。)
3.部分的差異
部分的差異包含多種意思:日語有,漢語里沒有的意思;漢語有,日語中沒有的意思;漢日兩語派生出其他的意思等情況。例如:“活躍”。
“活躍”日漢都有“積極,熱烈”的意思。但是日語的“活躍”還有取得成績,得到進步的意思。例如「この會社では女性の活躍が目立っている」(在這個公司里,婦女所取得的成績引人注目)。而漢語“活躍”沒有日語的這意思,但是有“使活躍的”的意思。例如“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活躍經濟”(私たちの仕事は主として経済を活性化させることです)。
四、詞形的差異
語言的借用必然會產生許多詞形上的差異。詞形泛指名詞、副詞、形容詞、動詞、量詞等。作為書面語言的主要元素之一,詞形在漢語和日語中有很大的區別。在中文里,由于沒有人稱、時態和語態等因素,詞形概念主要用于區分一組異形詞中寫法不同的詞語,這些詞語一般在意義上是完全一致的,這是詞語的使用規范不完善而造成的詞形變化。另外,日語中有部分詞語是由古代漢字演變而來的,叫[漢語]。而古代漢字中,單個漢字即可構成一個詞語,因此部分“異體字”和“通假字”現象也可以歸結為詞形范疇。通過比較,兩國語言中都存在像動詞等被活用的語法上的詞形變化。但是日語的「漢語」中沒有,因為「漢語」被日語吸收的時候,原則上每個詞都被作為名詞使用。但是有時也作為接續詞使用。在詞語后面加后綴就可以簡單地把名詞變為動詞、形容詞,想變為動詞的后面加上「する」、想變為形容詞意思的加「な?に」等。但是詞語后加上「しい」變為形容詞的用法近代以后幾乎沒有了。
五、結束語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漢語和日語的外來語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和運用過程中,充分理解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做到運用自如,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
[1]朱京偉.「和製漢語」的結構分析和語義分析[A].日本語學習與研究會[C].白帝社,1999.
[2]呉·筒井,呉悅·筒井紀美.中國語新語の中の日本語語彙についての研究[A].日中言語対照研究會[C].白帝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