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七三+曾斌+楊佳+朱菲菲
摘要: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存在嚴重缺失現象。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是擺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南華大學低碳生活協會多年開展的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探索發現,組織大學生開展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是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和良好平臺。
關鍵詞:低碳生活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途徑
責任感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它是通過社會的價值觀與行為規范內化而形成的,是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對其相應社會角色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的認識、情感和行為。責任感是對自己職責的感知,也是促進個人道德行為完善的動力。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分為對自我責任感與對家庭、他人、社會群體和環境的責任感,由責任認識、責任情感、責任意志、責任行為等四部分要素構成,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共同促進責任感的形成。責任認識是前提,責任情感是基礎,責任意志是關鍵,責任行為是體現。如何適時地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是擺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發現組織大學生開展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是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和良好平臺。因為組織大學生開展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可以增強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情感,強化社會責任意志,最后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轉化為自覺的責任意識行動,從而達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內化于心,固化于意,外化于形的目的。
一、南華大學低碳生活協會青年志愿者活動開展概況
為響應“節能減排,低碳環?!钡纳鐣绷骱吞栒?,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南華大學于2010年6月成立“低碳生活協會”。南華大學低碳生活協會成立以來,200多名大學生環保青年志愿者,他們自籌經費3萬余元,制作宣傳畫冊、板報和調查問卷等,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節假日,走上街頭和廣場,走進街道和社區,深入廠礦和農村,進行環保常識、低碳生活常識宣傳,發放宣傳資料,進行問卷調查,進行大氣監測和母親河湘江水質及農村水井水質監測。3年共舉行大型活動20余次,展出宣傳展板50余塊次,發放宣傳資料20000余份,進行環保意識調查300余人次。對母親河——湘江進行水質監測8次,為鄉村老百姓進行水井水質監測20余次,為3個工廠,4個社區,兩個鄉鎮進行大氣監測50余次。他們為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建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被人們譽為“環保衛士”。他們所到之處,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歡迎。南華大學低碳生活協會的青年志愿者活動的開展,在一定范圍內促進“低碳生活”理念的傳播與發展,同時引導大學學生養成低碳生活習慣,樹立節能環保意識,生態倫理意識、低碳生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和人類做出大學生應有的貢獻。受到了中國共青團網、紅網、衡陽日報等10多家媒體報道,愛到省廳和團省委的表彰。
二、低碳生活協會青年志愿者活動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
1.青年志愿者活動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
青年志愿者活動是新時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體現了傳統美德和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參加志愿者服務,能夠使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關注社會的主人翁責任感。青年志愿者的奉獻精神體現的是一種責任,一種理想,一種合作,一種實踐。大學生選擇做青年志愿者的過程,既是一種抉擇的過程,更是一種升華的過程。青年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把個人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統一起來,把個人的發展與民族振興結合起來,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追求,又體現了奉獻精神。因此,青年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本身體現的就是一種社會責任。
2.低碳生活本身是一個社會性問題
所謂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倡導低碳生活,遏制全球氣候變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為21世紀全人類的共識。一方面,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流和海洋被肆意地污染,野生動物被無情地殺戮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積累和轉化。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生態平衡也被皮打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來越大,臭氧層被破壞,酸雨污染、全球變暖、土地沙漠化、水資源危機、城市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倡導和諧社會的同時,“低碳”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低碳生活是目前全世界環保主義者倡導的、保護地球、保護生存環境的健康生活方式。每個人的節能環保的行為都對國家和社會志著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加入到節能減排和低碳生活中來,是每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
3.宣傳普及低碳生活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最近幾年,地球上由于環境遭受破壞而引起的自然災害和自然隱患越來越多,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已顯得刻不容緩。低碳環保也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已成為全球性的一大熱點話題。當代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為了國家能夠更好地可持續的發展,為了美麗中國的建設,為了生態文明的建設,而擔當起普及低碳環保概念的責任。通過低碳生活協會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一方面組織開展低碳生活知識競賽、低碳生活理念的宣傳教育講座、低碳生活的征文比賽、低碳生活問卷調查和低碳生活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學術報告等各類主題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習慣,增強大學生低碳生活理念和環境意識。同時,組織大學生深入社區、街道、農村積極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如“倡導低碳生活、呵護生態家園”“爭做低碳環保捍衛者,從身邊小事做起”“構建文明社區,共創低碳生活”等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向全社會進行低碳環保的宣傳普及,這本身就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三、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中的作用endprint
1.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有助于深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
責任認知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的開始,是社會責任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大學生通過參加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深入街道社區、廠礦企業、學校農村。接觸社會,親眼目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態,親耳聆聽普通老百姓對他們的殷切期望。親身感受人生百態。通過參觀、聽講座、座談和學習原著,青年志愿者們認真了解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深刻體會到革命來之不易,勝利來之不易,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任重道遠。同時也了解了祖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通過志愿服務活動,能增強大學生親身的感受和體驗,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了解民意,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增強了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加了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中國夢的實現而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情感
責任情感是指大學生對自己履行責任狀況進行評價時而產生的情緒體驗與愿望,它根源于個體的良心和對利的需要。當代大學生基本上屬于“90后”,在家里多是獨生子女,被長輩寵愛,對老百姓的疾苦很少知道和體驗,很難產生相應的情感。在參加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過程中,青年志愿者走進農村、廠礦和社區,走進農民群體、工人群體、農民工群體,真正走進老百姓當中,與不同層面、不同類型的人群進行面與面的交流,開展低碳環保生活專題調查,向老百姓宣傳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和常識,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感受老百姓的疾苦。許多青年大學生對那些欠發達的地區和那些生活還不富裕的老百姓產生了諸多復雜的情感。面對貧困的人們,一方面,他們感到了辛酸;另一方面,也意識到作為一名有良心和正義感的大學生肩上責任的重大。這種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對他們的思想與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3.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有助于磨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志
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要磨練不怕困難、克服困難的社會責任意志,再外化為社會責任具體行為上。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中,青年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節假日,走上街頭和廣場,走進街道和社區,深入廠礦和農村,進行環保常識、低碳生活常識宣傳,發放宣傳資料,進行問卷調查,進行大氣監測和湘江水質及農村水井水質監測。經常會遇到許多困難,遇到許多問題。如深入偏僻農村,由于交通不便,有時走村串戶,要克服長途跋涉,十分勞累疲憊和老百姓的不配合等困難。志愿服務指導老師經常鼓勵和幫助大學生,以堅強的毅力克服各種困難,學會解決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志愿服務,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責任信念不斷深化。他們能夠將外在的責任要求內化為自我需要,自覺抵制各種不負責的觀念和心理問題的出現。這樣循環往復,大學生由堅定的責任信念最終會轉化為頑強的責任意志,表現出持續的責任行為。
4.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動有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轉化為自覺的責任意識行為
當大學生在青年志愿者活動中獲得了社會責任的認知,并激發了責任情感,磨練了責任意志,使責任意識內化于心。責任感內化于心后,最關鍵的是要外化于行,要進行養成教育。大學生主體責任意識的養成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把責任意識行為的訓練納入到各種活動之中。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行為不斷得到反復表現和發揮,并形成行為慣性,從而使不自覺的責任行為逐步轉化為自覺的責任意識行為。南華大學低碳生活就是通過組織大學生青年志愿者不斷地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地接受任務,克服新困難,完成任務。在這種反復志愿服務中,大學生責任意識行為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并形成行為慣性,從而使不自覺的責任行為逐步轉化為自覺的責任意識行為。
參考文獻:
[1]熊裕華.低碳概念漸入高原居民生活[N].西藏日報,2010-04-26.
[2]王穎慧.盡我一點力還地球一份綠——主題班會設計案例之四[J].廣西教育,2011,(2):40-41.
[3]金培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理性思考[J].文教資料,2007,(6):43-44.
[4]潘姍姍.淺議大學生如何正確樹立社會責任感[J].赤峰學院學報,2010,(8):189-190.
[5]杜凱.論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4,(6):36-37.
[6]唐鋒.論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教育[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4):66-68.
[7]蔣平.承擔人生責任,實現意義人生——論當代大學生責任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1):111-112.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特色項目[湘教通〔2011〕362號:“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基于低碳生活協會的實踐”(項目編號:11T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