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煒
摘 要:在學習中探尋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在實踐中搜索生活化教學的無效現象并加以分析與思考,欲打破以往從目標、內容、方法、場地器材的四個方面對體育生活化教學進行描述的模式,以整體的視角和宏觀、微觀的層面去糅合相關的體育教學實踐,旨在從四個方面闡明體育生活化教學有效實施的對策。
關鍵詞:生活化;體育教學;誤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7.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05
前言
針對目前教育脫離生活的現狀,國內不少學者表示了擔憂,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回歸生活世界”的主張[1],這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與實踐探索目標。同樣,在體育教學領域,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取向也有其理論淵源與時代背景,是歷史與現實發展的必然訴求。我們可以從體育教學自身發展規律來分析體育教學生活化的研究價值,在體育教學和社會生活之間找出共同點,以此為更好地實踐小學體育生活化教學提供參考。
一、 挖掘內涵:體育教學的理論訴求
1.教育生活觀的探尋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的著名觀點[2],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則根據我國國情,辯證地吸收杜威學說,在實踐中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此外,人本主義思潮的崛起對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教學策略是以人的發展為本,以生活天地為活教材,注重個體的內心體驗,使人成為人而非理性的工具,這與當前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一脈相承的[3]。
2.體育學科的特點
傳統體育課程是以教學大綱為指導,追求學科化的課程體系,很少考慮學生的內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注重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這也正是學生喜歡體育活動而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現在的體育教學離生活遠了。體育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對體育課程中涉及生活意義及生命價值的內容要在實踐中加以總結。小學體育課堂的特點是注重學科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力爭讓學生成為體育學習、個體生活與社會活動的主體。
3.具體價值分析
生活化教學是課程改革以來人文觀的體現,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能使他們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公民的素質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生活化的課堂具有融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創造課堂知識與技能。因此,體育生活化教學具有教育價值、生活價值、社會價值、創新價值與社會價值[4]。
二、觀察現狀:對當前體育生活化教學無效現象的分析
隨著課改的深入,很多體育教師在小學體育教學生活化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也有不少教師在實施體育生活化中存在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出現了一些無效的現象,這給體育有效教學的進一步推進帶來了困惑與阻力。
1.教學目標——偏離生活,遠離能力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考慮學生原有的學習經驗,若學生對某項內容曾經學過,那么教學目標可以適當地定的高一點,反之,則可以定的低一些。高估或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就會使教學目標脫離學生生活,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在一個城市中,有這么一節投擲課,教師用“甩紙炮”游戲進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看似簡單易行來源于生活,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但確是體育教師小時候的游戲,離現代城市小學生的認知較遠,不能引發共鳴。況且“甩紙炮”游戲不能促進“肩上屈肘”等基本投擲動作技能的形成,最終也無法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生搬硬套,缺乏提煉
為了讓學生更喜歡上體育課,不少體育教師在上課前,搜集了大量的生活情景實例,學生聽得興高采烈,練的有板有眼,但是學生在高興之余,腦袋里卻留下了錯誤的痕跡,掌握不了運動技能。教學實踐證明,通過生搬硬套“創造”出來的生活情境,不僅沒有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會給學生產生錯誤的動作概念。比如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南瓜、扁擔、象棋、電子游戲等生活類教學內容。這些練習內容不是運動項目,也不是學生在體育課上必須學習的“內容”,更不是對競技項目的改造。
3.教學方法——追求多樣,胡亂串聯
體育課程改革就是針對傳統接受式學習的弊端,鮮明地提出了教學方法與手段要多樣化。由此一些教師一味地要讓教學更加生動有趣,盲目追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胡亂地串聯多樣的生活情景。例如一節小學立定跳遠課,有一位教師啟發學生模仿大象的鼻子向上噴水的樣子,讓學生的兩只手臂向上擺動;然后讓學生想象動畫片中小兔子蹦跳的樣子[5];最后這位教師對學生說“把大象鼻子向上噴水和小兔子跳的動作結合起來就是立定跳遠”。看似創設了兩種生活情境,引發了學生的興趣,但是這種牽強附會的串聯不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會對學生造成體育技能上的誤導。
4.師生關系——忽視主導,過于主體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涉及到一個“度”的問題,為了給學生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而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顯然是非常片面的想法。那些教師不加引導,只是浮于表面上的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對學生的放任自流。這樣的學習肯定是難以保證正確的學習方向與效果的。比如一位教師在教授“前滾翻”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前滾翻動作,并突出前滾翻在生活中的運用,把墊子設計成了“一座山”[6],讓學生自由、自主地從“山頂上”采用前滾翻動作向下滾動。表面上,學生能較快地學會前滾翻動作,但是這與基本生活常識不相符合,我們都知道人從山頂上滾下來應采取側滾翻,采取前滾翻是非常危險的。
三、尋找對策:體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
體育生活化教學的構建是對“生活內容”做出教材化改造,要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要求[7],最終達到體育教學的效果。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發現大部分文章都是從體育教學設計的四個方面對體育生活化教學的途徑與方法進行了闡述,即,教學目標:把準《標準》,用活“生活”;教學內容:走出“競技”,觀照“生活”;教學方法:體驗生活,活化教法;場地器材:拓展生活物品,走進生活場地[8]。在此基礎上,筆者欲從整體的視角,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以有效構建體育生活化教學。endprint
1.融合生活教育,更新教學觀念
體育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觀念,把生活與體育教學相結合,明確生活是教育的先導,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最先考慮與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內容進行設計。體育教師需要發揮體育學科的特點優勢,幫助學生從體育的視角創造生活,使學生能在體育課堂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從而能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提高學生學習活動質量的同時,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強化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1)時代觀
教師不能牽強附會地將自己的童年時代、或者遠離當今時代的生活內容,盲目植入體育課堂,也不能照搬當今時代的生活內容。隨著時代的改變,生活化教學要瞄準那些符合學生的現在生活和將來有可能的生活,對體育教學內容要進行有效的拓展與延伸。
(2) 功能觀
本文所講的功能是利用體育的健身、娛樂、教育、社會情感等特點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參與中了解體育的這些功能,并能夠運用這些功能為自身的發展服務。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需要與教師進行溝通,需要與隊友相互配合,需要與自己的團隊進行協作,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無形中也提升了自身的各種能力。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體育的功能與自身發展的緊密關系,變“要我練”為“我要練”,形成積極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從而達到終身體育的教育目的。
2.吸取課程資源,拓展生活世界
體育教學要從其它綜合性課程資源中吸收好的內容,從而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感悟生活的真諦。此外,在體育生活化教學中還必須注意兩方面內容。
(1) 情感體驗教育
體育情感體驗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感性實踐產生的一系列情感反應。當學生有了運動的目標,體育運動漸漸就成為一種基本需要。其特征是主觀的,是一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向往和欲望[9],在感覺到欲望、要求、向往、希望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充分的激發了。
(2)個性發展教育
學校體育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適當改變原有的課程體系結構,給學生與教師充分選擇的權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提高其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當然,當學生的學練興趣發生了轉移,教師也要做好指導工作,幫助其選擇其他的項目。
3.妙用對話教學,和諧師生關系
對話教學,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一種體現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它廣泛存在于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中。體育教學無法脫離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而變成以純語言交流(對話)的形式進行理論傳授。因此,在部分教師的眼里,體育教學應該注重運動技能的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不應該過多將學練時間變成“語言對話”。然而,在體育課堂中雖然很少運用“對話教學”,但是通過觀察體育課堂的外在表象,很顯然它也存在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研究對話教學并加以有效運用,是構建小學體育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4.創設有效情境,體驗快樂生活
體育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成為生活的過程,體育教學要通過創設運動情境、各種手段的生活情境或者借助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外來情境”,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體育課堂教學的過程離不開學生體驗的參與,人們生活在體驗中,并通過體驗而生活。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一方面要考慮學習內容要和學生的實際經驗產生聯系,另一方面要為學生的體驗創設一定的環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體驗。 例如教師以森林中的動物運動會為生活情境,提出以“模仿不同動物的行走”為主題,暗藏著以“不用膝蓋的爬”為主的學習內容,要求學生通過在電視里、動物園里等現實生活中觀看到的猴子、兔子、象、狗、豹五種動物的行走方式進行模仿,最后讓學生再次嘗試其他動物的“爬行”動作。教師雖然沒有提出任何技能要求,但是學生嘗試著生活中未能嘗試的動作,又實現了體能與技能的發展,興趣濃、效果好
,這種有技能和體能發展的生活過程,才是我們所提倡的生活化教學。
四、結論
體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要以新課程改革為指導,遵循《標準》的相關生活教育內容。作為體育教師要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生活化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水平來選擇和創建教學內容與手段,不斷更新體育教學觀念,吸取各級各類綜合課程資源,努力拓展學生的生活世界,巧妙運用對話教學,在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體驗到參與體育學習生活的快樂。體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師生的共同努力,要讓學生用生活化的眼光來看體育,體驗體育的生活價值,再從生活中找到體育形態,從而創新出更多更好的體育活動內容與方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2):23.
[2]杜威著.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5:9.
[3]郭光恒.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現代教學改革的啟發[J].康
定學刊,1998.2.
[4]季瀏等.小學體育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7.
[5]袁志歡.踏尋體育課堂的生活足跡[J].江蘇教育(小學教育
版),2009.4.
[6]張紅紅.淺談體育生活化教學的誤區[J].體育師友,2008.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
大學出版社,2011:10.
[8]錢亢.“升級”的時代[J].江蘇教育(小學教育版),2008.9.
[9]馬勇.對大學體育生活化的探索[J].江蘇高教,2008.5.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江蘇南京 210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