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輝 劉濤 王祥峰 等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糧食生產可分為波動攀升、連續下滑和持續增長三個階段,科技進步是糧食實現連續十年增產的重要支撐。在對山東糧食生產存在主要問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4條完善支持糧食生產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生產;對策;山東
中圖分類號:S-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10-0133-04
作為農業大省和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山東省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糧食生產的工作部署,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全省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山東省糧食生產概況
從統計口徑看,我國的糧食包括稻谷、小麥、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雜糧(豆類和薯類)。國家確定山東省新增糧食產能的主要品種為小麥和玉米兩大作物。
1.1山東省糧食生產現狀
據農業部統計,201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 120.459萬公頃,總產58 957.97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435.4 kg;山東糧食播種面積720.233萬公頃,占全國的1/15,居全國第三位,第一位是黑龍江(1 151.954萬公頃),第二位是河南(998.515萬公頃);山東糧食總產4 511.42萬噸,占全國的1/13,居全國第三位,第一位是黑龍江(5 761.49萬噸),第二位是河南(5 638.60萬噸);山東人均糧食465.8 kg,單產6 264 kg/hm2。
1.1.1小麥2012年全國小麥播種面積2 426.828萬公頃,總產12 102.32萬噸;山東小麥播種面積362.587萬公頃,總產2 179.50萬噸,占全國的1/6,居全國第二位,第一位是河南(3 177.35萬噸),第三位是河北(1 337.74萬噸)。2012年山東小麥總產和單產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單產達到6 010.97 kg/hm2,居全國第二,第一是西藏(6 512.06 kg/hm2),第三是河南(5 950.09kg/hm2)。山東小麥單產的最高紀錄是2009年滕州市創造的11 848.5 kg/hm2(濟麥22)。
1.1.2玉米2012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3 502.982萬公頃,總產20 561.41萬噸;山東玉米播種面積301.806萬公頃,總產1 994.51萬噸,為歷史最高年份,占全國的9.7%,居全國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黑龍江和吉林,總產分別為2 887.94萬噸和2 578.78萬噸。山東玉米平均單產6 608.58kg/hm2,在全國排第六位,第一是吉林(7 851.73 kg/hm2),第二是寧夏(7 775.52 kg/hm2),第三是青海(7 410.64 kg/hm2)。山東玉米單產的最高紀錄為萊州市2009年創造的21 043.5 kg/hm2(登海661)。
1.1.3稻谷山東稻谷播種面積12.387萬公頃,總產103.38萬噸,單產8 345.85 kg/hm2。
1.1.4大豆山東大豆播種面積14.64萬公頃,總產37.43萬噸,單產2 557 kg/hm2。
1.2山東省糧食生產發展階段
1.2.1波動攀升階段1978~1999年的22年間,糧食總產從2 288萬噸增加到4 269萬噸,年均增長3.9%。這期間,糧食生產雖然也有反復和徘徊,但總體波動不大。
1.2.2連續下滑階段由于糧食連年豐收后,受國家糧食政策變化、農業結構調整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2000~2002年糧食產量連續下滑,至2002年全省糧食總產量僅有3 292.69萬噸,比1999年減少29.7%,倒退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引起人們警醒。
1.2.3持續增長階段2003年以來,全省糧食生產呈持續增長趨勢,總產量先后突破了3 500萬噸(2004年)、4 000萬噸(2006年)、4 500萬噸(2012年),2012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 511.42萬噸,比上年增產85萬噸,是全國唯一實現“十連增”的省份。
2科技進步是糧食增產的重要支撐
我國推進農業發展的實踐表明,在構成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要素中,科技發揮了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我國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1.1億噸增加到2008年的5.3億噸,主要貢獻來自于糧食單產的大幅度提高,由每公頃1 029 kg增加到4 650 kg。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在播種面積年均減少0.4%的情況下,依靠單產年均增長2.3%,實現了總產量年均增長1.9%。1984~2007年間,生產技術進步對單產增長的貢獻份額,早稻和中秈稻分別為70.6%和71.8%,玉米和晚稻約為60.0%,小麥和粳稻分別為42.1%和44.0%。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樊勝根博士(2004年)研究結果表明,在農業GDP增長的貢獻中,每支出1元,教育、道路、通訊、灌溉、電力的回報率分別為3.71、2.12、1.91、1.88元和0.54元,而科技的回報率高達9.59元。在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中,每支出1元,灌溉、教育、道路、通訊、電力的回報率分別為5.56、2.02、1.84元和1.37元,科技的回報率則高達4.41元,僅次于灌溉。
山東省推進糧食生產的實踐也充分證明,要確保糧食增長,依靠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是根本,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是基礎,而依靠科技支撐則是關鍵。目前,山東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5個百分點,對糧食生產發揮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作用。2012年山東省糧食每公頃6 264 kg,較之2003年的5 355 kg 提高了909 kg,相當于較2003年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約122萬公頃。全省糧食總產超過4 500萬噸,是在比高峰時期糧田面積減少130多萬公頃的情況下取得的,依靠科技挖掘糧食單產潛力是不二法門。
3糧食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耕地資源減少,糧食播種面積維持現有水平難度很大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條件。因為種種原因,山東省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據統計,建國初期全省耕地面積為872.733萬公頃,2008年降至751.07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08 hm2,低于全國人均0.093 hm2的水平。今后,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推進,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量還將繼續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已日益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若考慮耕地質量的變化,情況還將更嚴峻。
3.2水資源日益趨緊,糧食與農業發展受到很大制約
山東省是嚴重缺水的省份,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34 m3,在全國位居第27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7%。2012年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99.667萬公頃,排在河南省之后位居全國第二位,其中節水灌溉面積252.6萬公頃。目前,農業用水占全省用水總量的70%左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只有61.4%,隨著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不斷增加,農業水資源匱乏,對未來山東省糧食生產影響很大。
3.3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糧食生產防災減災面臨新的挑戰
全省化肥、農藥年施用量較高,2011年化肥施用量(折純)473.6萬噸,農藥使用量16.5萬噸,地膜覆蓋面積250.51萬公頃,而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40%,農藥的利用率不足3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對糧食生產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全省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較為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2011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288.047萬公頃、成災面積174.613萬公頃,因災損失巨大。
3.4糧食生產收益率低,對農民種糧積極性產生不利影響
近年來,生產資料價格持續攀升,土地租金和融資成本不斷上漲,人工成本也快速提高,農業生產成本快速增長。與此同時,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據農業部統計,2011年小麥、水稻、玉米三種糧食每公頃凈利潤分別僅為1 770、5 565元和3 945元。由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傳統農業經營戶不斷衰退,面臨著今后“誰來種地”的問題。
4完善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建議
將國家和省各項糧食生產扶持政策落到實處,以此調動糧食產區和農戶種糧積極性,是山東省糧食生產實現十年連續增產的一條重要經驗。2012年山東省出臺了扶持糧食生產的18條政策措施,年初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拿出上億元資金表彰獎勵產糧大市、大縣和種糧售糧合作社、大戶。全省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標準由2004年的每公頃195元增加到1 800元,并在全省開展了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極大提高了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但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增長高于產值增長,收益率呈下降趨勢。在各類農產品中,糧食的收益又大大低于油料、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稻谷、小麥、玉米的收益率由1998年的30.6%下降到2009年的24.3%,大豆由37.0%下降為22.1%。雖然采取了對糧食的補貼與最低收購價的政策,但其補貼收入仍低于當年總成本增加額與物質費用增加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使糧食生產保持連年增長的良好態勢,使農民種糧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
4.1加強土地管理和開發利用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加強耕地保護措施,通過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保證可耕地數量。2012年山東省746.667萬公頃耕地中有水澆地480萬公頃,高產穩產田、旱澇保收田382.67萬公頃,還有165.13萬公頃未利用土地,其中宜農荒地92.27萬公頃。通過推進高產創建,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適時適度開發后備耕地資源,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有效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另外,應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4.2提高糧食生產比較效益
從長遠看,必須順應價值規律,結合完善經營方式,建立種糧成本利潤率繼續提高和凈收入水平穩步提高的機制,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擴大最低收購價制度的范圍。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收入補償機制,穩定種糧農民的收入,增加補貼規模,提高補貼標準,使之能夠彌補市場價格波動給種糧農民帶來的損失,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真正實現穩定種糧農民收入的政策目標。
4.3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服務
保護與提高山東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最終出路要靠科技。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從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投入加快轉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業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加速構建山東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合全省有關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和力量,形成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應用。實施糧食安全科技保障工程,加強農作物種業創新,安排專項經費連續穩定支持,盡快取得一批保障糧食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健全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
4.4加快培育新型種糧主體
由于種糧所能獲得的絕對純收益水平很低,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機會成本越來越大。如何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保護和激勵農民種糧積極性,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既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并實現長久不變,又要優化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的微觀基礎,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發展農民種糧大戶、種糧合作社、種糧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制定專項規劃予以應有扶持,在實踐中完善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確保資金用到真正需要扶持的種糧主體身上。
4.5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支持
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對于緩解糧食主產區的財政困難、平衡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加強農業生產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糧食生產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農田水利建設管護的任務較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糧價較低和稅收貢獻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對當地政府來說,大量資金投入以后卻難以帶動GDP增長和稅收增加,重糧抓糧的積極性受到制約。如果缺乏相應的區域補償機制,糧食主產區很容易選擇減少糧食生產而轉到發展非糧產業的發展路徑上。因此,應進一步增加對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減輕產糧大縣的財政壓力,切實解決糧食主產區(縣)種糧吃虧的問題。加大對國家確定的73個產能任務縣和12個產能后備縣糧食生產建設項目扶持力度,增加補貼資金規模,加大補貼力度。加快探索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糧食主銷區尤其是發達地區對糧食主產區的補償制度。構建新型的長期穩定的產銷區合作機制,平衡產區和銷區、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形成比較合理的利益結構。
參考文獻:
[1]劉濤,李明輝,王祥峰,等. 山東科技興糧問題的幾點思考[J]. 山東農業科學,2012, 44(2):128-131.
[2]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課題組. 山東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研究[J]. 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2(11):20-24.
[3]韓俊. 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端在自己手中[J]. 求是,2013(8):21-22.
[4]李家洋. 我國糧食增產如何從潛力變為現實[J]. 求是,2013(8):24-25.
[5]萬寶瑞.我國糧食安全的幾個問題[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0(1):7-9.
[6]李慧.中國糧食增產背后隱危機:空心村莊誰來種糧[N].光明日報,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