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綺,沙 莎,江長纓
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日益增加,高達49.7%??粘怖先说纳|量相對較低,抑郁癥和焦慮癥患病率明顯高于非空巢老人[1]。在人口學的概念中,年齡在60歲或65歲以上的即為老年人口。在社會人口學的范疇里,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邊無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單人空巢家庭和夫婦兩人的空巢家庭,將這些家庭中的老人稱為空巢老人。本研究探討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空巢老人心理狀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為上海某社區中心系統管理的空巢老人,共計70人。納入標準:①60歲~75歲社區空巢老人;②依據《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2005年修訂版)中癥狀自評量表(SCL-90)[3]所規定標準,按全國常模[2]結果,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則為陽性者;③意識清楚,對答良好,且愿意接受本項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精神異常者;③不配合本護理方案者。
1.2 方法
1.2.1 干預措施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及生存質量評定量表簡表(WHOQOL-BREEF)[4]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空巢老人進行評估,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1個療程為期48周,療程結束后再次進行量表評估。①音樂療法:每日2次,每次30min;②每月組織1次健康教育講座:開辟社區心理健康宣傳欄,與社區居委會聯合每半月更新海報內容1次,制作發放健康教育手冊;③根據社區空巢老人不同心理狀況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④組建社區空巢老人俱樂部;⑤完善社會支持系統,上門或電話聯絡空巢老人的子女或親友,鼓勵子女或親友多聯絡、多探視老人,聯合公益組織志愿者對老人做陪伴性支持;⑥定期入戶全面評估老人心理狀況及護理干預措施的執行情況,并根據目前狀況,及時修訂干預措施。
1.2.2 評價工具
1.2.2.1 癥狀自評量表 該量表由Derogatis編制,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應用廣泛。該量表是一個信度高且穩定的量表,共90個題目,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癥狀,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10個方面。該量表采用1分~5分5級計分方法,分別代表沒有、很輕、中等、偏重與嚴重。得分越低表明心理狀況越好??偡殖^160分或者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即為陽性,說明受試者可能存在該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礙。
1.2.2.2 生存質量評定量表簡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BREEF) 該量表由世界衛生組織研制,用于測量個體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的國際性量表。該量表不僅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反應度等心理測量學性質,而且具有國際可比性,即不同文化下測量的生存質量得分具有可比性。簡表下屬的條目分為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4個領域,分數越高表明生活狀態越好。
1.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根據數據資料分布類型,采用非參數相關樣本檢驗方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本組空巢老人中男19人(27.1%),女51人(72.9% );60歲~64歲5人 (7.1% ),65歲~69歲6人(8.6%),70歲~75歲59人(84.3%);已婚39人(55.7%),離婚4人(5.7%),喪偶27人(38.6%);本科4人(5.7%),專科5人(7.1%),高中22人(31.4%),初中19人(27.1%),小學14人(20.0%),文盲6人(8.6%);與配偶一起居住39人(55.7%),在養老機構居住1人(1.4%),獨居30人(42.9%)。
2.2 數據正態性分布檢驗情況(見表1)

表1 總分的正態性檢驗
由表1可知,對SCL-90量表和 WHOQOL-BREEF量表總分進行正態性檢驗,Kolmogorov和Wilkg兩種正態性檢驗的P值均小于0.05,說明本研究所檢驗的數據均不符合正態分布。因此,本組數據統計方法采用非參數檢驗,描述性統計采用 M(QR),即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的形式呈現。
2.3 干預前后癥狀自評量表和生存質量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癥狀自評量表和生存質量得分比較 分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物質水平較以往有長足的提高,人類的壽命了隨之延長。高齡人口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相應的老年問題也越來越多。產生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分別是生育高峰、壽命延長和少子化,在我國這3種原因幾乎同時存在,我國不僅老齡化的速度在加快,并且呈現高齡化和空巢化的趨勢[5]??粘怖先耸且粋€特殊而日漸龐大的老年群體,單獨居住者比與子女同住的老人更容易發生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6]。
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需要引起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的特別關注。有文獻顯示,7.8%的空巢老人存在焦慮情緒,15.6%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情緒。空巢老人的抑郁癥和焦慮癥患病率明顯高于非空巢老人,其中老年抑郁癥是引起老年人自殺的最主要原因[7]。空巢老人長期的負性情緒易引發空巢綜合征,可導致內分泌、中樞神經的紊亂、免疫力下降、誘發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壓等疾?。?]。
自我癥狀評價量表的結果顯示,對研究對象進行48周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后,空巢老人不光焦慮、抑郁因子分有所下降(P<0.05),他們在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各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這表明空巢老人在身體、心理、社會關系、日常生活上的癥狀都得到了改善。結果提示,根據不同老人的心理特點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幫助老年人改變不良的心理和行為方式。
為了實現社會的健康老齡化,除了要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外,還必須提高他們的軀體健康水平和群體生活質量。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是指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這是一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個體的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與周圍環境的關系[9]。
本研究對護理干預后,空巢老人的生存質量進行分析,發現老人的自評總分有所提高(P<0.05),說明空巢老人在接受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后普遍認為自己的生存質量得到了改善。進一步對各領域進行分析,發現生理領域和心理領域得分在干預后有所提高,提示空巢老人在軀體感覺、睡眠、行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狀態均有改善。而在社會關系領域和環境領域的得分并未提高,該結果說明個性化護理對改善空巢老人個人關系、社會支持、居住條件、社會安全保障、醫療服務等方面沒有幫助,這可能與護理措施未能涉及社會關系領域及環境領域有關。生存量表結果說明,在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后,空巢老人的生存質量局部得到了改善。
生存質量涉及內容廣泛,然而護理工作領域具有局限性,要全面改善社區空巢老人的生存質量還需加強護理與其他部門的聯系。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可以聯系有關部門,共同為空巢老人特別是生活及行動能力低下的老人提供就醫服務,增加學習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能的機會,組織休閑娛樂活動等,加強社會關系領域及環境領域方面的改善措施。
[1]賈守梅,時玉潔,周浩,等.社區空巢老人焦慮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7,22(14):8-10.
[2]童輝杰.中國大陸二十年變遷:SCL-90及其常模[C].中國遼寧丹東:2009.
[3]吳范武,金子環.癥狀自評量表調查研究中統計方法的正確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5):397-399.
[4]郝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現代康復,2000(8):1127-1129.
[5]薛文星,魏繼萍.社區空巢老人抑郁焦慮狀況和生存質量的干預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13(1):3-5.
[6]劉淼,王愛紅.老年空巢綜合征的社區護理[J].護理研究,2006,20(10C):2811-2812.
[7]賈守梅,時玉潔,周浩,等.上海市社區空巢老人焦慮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12B):3224-3226.
[8]杭榮華,肖國華,宋湘勤,等.社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的研究[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9(4):304-307.
[9]Orley J,Kuyken W.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Berlin:Springer Verlag,1994: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