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欣,趙士梅,王 迪,代培方
急性闌尾炎大多數采用手術治療[1],而術后疼痛往往給病人帶來不適,輕者影響病人休息與睡眠,重者則影響病人傷口愈合和康復。耳穴壓籽是根據人體經絡腧穴分布與臟腑經絡的密切關系,通過刺激耳郭上的相應穴位,達到陰陽平衡、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本研究通過對30例急性闌尾炎術后病人采用耳穴壓籽法治療,取得明顯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2年9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的60例急性闌尾炎術后病人,按照手術時間先后順序分為觀 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5.23±9.50)歲;手術持續時間(41.70±8.28)min。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6.90±9.57)歲;手術持續時間(39.63±8.07)min。手術經過順利,術中均未輸血,無其他并發癥,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急性化膿性闌尾炎[2]和中醫“腸癰”診斷標準[3],中醫辨證為濕熱內蘊型;②年齡18歲~65歲;③常規闌尾炎手術治療,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阻滯麻醉,選擇右下腹麥氏點斜切口;④耳部無疾患;⑤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月經期;②合并心、腦、腎系統的嚴重疾病病人和精神病病人;③過敏體質者。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根據手術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術后常規抗炎、止痛、補液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耳穴壓籽治療。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頭偏向一側,用棉簽清潔耳部后,用75%乙醇消毒局部皮膚,取闌尾、神門、交感、皮質下穴(兩耳交替或同時)。用探針尋找穴位陽性反應點,定位準確。將王不留行籽粘在0.5cm×0.5cm的橡皮膠布上,固定在所選穴位上,用拇指和食指對壓耳穴,手法由輕到重,使病人產生酸、麻、脹、痛的得氣感覺,以病人能耐受為準。自行按壓3次~5次,每次每穴30s至1min,保留3d,留籽期間不要弄濕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更換。操作前向病人及病人家屬做好健康宣教,說明耳穴壓籽的操作方法、目的及意義。
1.2.2 評價方法 按劃線法國際標準[3]。完全緩解(CR):治療后完全無疼痛;部分緩解(PR):疼痛較治療前明顯減輕,睡眠不受干擾,能正常生活;輕度緩解(MR):疼痛較治療前減輕,但仍疼痛明顯,睡眠受干擾;無效(NR):疼痛較給藥前無減輕。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表1 兩組術后疼痛緩解情況比較
術后疼痛是機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一種復雜的生理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容易引起應激綜合征,而術后第1天~第3天疼痛發生率極高,達到90%[5]。中醫學認為,疼痛是由于經絡、氣血不通而致。正常情況下,人體氣血在經脈中流行不止。如《靈樞·脈度》中所說的“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而具有中醫特色的耳穴壓籽法通過對相應耳穴的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治病止痛的目的。根據中醫臟腑和經絡辨證理論,通過對闌尾、神門、皮質下等穴位的刺激,達到鎮痛的效果。皮質下穴和神門穴能夠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過程,有鎮痛、鎮靜、消炎等功能,兩穴合用,可加強鎮痛效果[6,7]。結果顯示,觀察組止痛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耳穴壓籽能夠減輕病人術后疼痛,而且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病人易于接受。
[1]Med Preg.Basic principles of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Department of Surgery[J].University Clinic Center Tuzla,2012,65(9/10):383-387.
[2]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45-114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6.
[4]陶默,花金年.二氫埃托啡治療重度癌痛72例報告[J].中國腫瘤臨床,1995,22(3):167.
[5]袁寶珠.護理干預影響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08,14(22):141-142.
[6]肖瑋.耳穴鎮痛驗案3則[J].江蘇中醫藥,2003,24(7):47.
[7]馬玉智,王慶蘭,馬東芳.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及護理體會[J].河南中醫,2004,2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