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華,任 樺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A)是指由于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關節結構發生廣泛退行性改變的一種中老年常見病,包括關節軟骨的剝脫、骨質增生、半月板損傷、滑膜炎等一系列改變。病理特點為局灶性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下骨質變密(硬化)、邊緣性骨軟骨骨贅形成和關節畸形[1]。由于人口老齡化和不斷增長的肥胖率,OA的患病率預計在2025年前增加40%。傳統的手術治療會帶來疼痛、關節僵硬、乏力等后遺癥。長期使用單純的藥物治療所帶來的藥物毒性而引發其他臟器的損害,因此常常限制使用[2]。如何能夠有效地預防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降低醫療支出,成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研究重點。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1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OA病人4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4例。治療組:男16例,女8例,年齡42歲~79歲(60.3歲±7.6歲),病程10個月至20年(4.5年±7.6年)。對照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44歲~80歲(61.3歲±8.1歲),病程1年~20年(4.9年±8.0年)。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1991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推薦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3]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所用的臨床、放射學診斷標準:①在就診的前1個月大多數日子有膝關節疼痛;②膝關節活動時有骨擦聲;③X線片示膝關節骨端邊緣有骨贅形成;④關節炎實驗室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⑤年齡≥40歲;⑥膝關節晨僵≤30min。同時符合①③或①②⑤⑥或①②④⑥條即可診斷。納入標準:就診病人中凡符合診斷標準且愿意配合治療觀察的均可入選。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者;②不能堅持本方案治療或接受其他治療方法,影響療效觀察者;③合并有血液系統及心、腦、腎等器官嚴重疾病者;④類風濕、糖尿病、大骨節病、膝關節感染、腫瘤者;⑤患肢有急性創傷、感染、局部皮膚潰爛、血管神經損傷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均行關節鏡手術治療,在關節鏡下明確診斷同時,沖洗膝關節腔,清除壞死變性滑膜及纖維結締組織,消除膝關節內的酸性物質及游離的絮狀物。病人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單,用生理鹽水稀釋成0.5%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使用120mL紅花注射液的生理鹽水3 000mL混合沖洗液進行灌注,沖洗時間約為90min。
1.2.2 護理方法
1.2.2.1 治療前的心理護理 病人因疼痛行動不便而緊張煩躁,應向其耐心解釋并安慰,說明治療的重要性,消除顧慮,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爭取早日康復。
1.2.2.2 沖洗中的護理 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抬高患肢,以利于患肢血液回流與感覺情況。觀察沖洗液是否流暢,輸液瓶應高于患肢60cm~70cm以上,注意觀察沖洗速度及沖洗液。及時更換和傾倒沖洗液,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治療組病人待沖洗完后,在恢復過程中結合中藥熏洗護理,制定特定的護理措施。用中藥骨碎補、伸筋草等加入加溫容器內對膝關節進行熏洗20min后,再用加熱紗布蘸取藥液反復擦洗按摩,每日2次,15d為1個療程。加熱可以緩解疼痛[4]。并指導病人進行關節肌肉收縮運動,防止關節內粘連或關節強直。
1.2.2.3 制定合理食譜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人在飲食上應該清淡,少吃含草酸高的食物。因為偏咸的食物鈉含量過高,容易與鈣結合排出體外,導致鈣的流失。而含草酸高的食物也盡量少吃,如菠菜、番茄、紅薯、芹菜等,草酸能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減少了鈣的吸收。還特別提醒,飯后半小時再吃水果最好,如果馬上就吃,同樣不利于鈣的吸收。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松,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潤滑液,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癥狀。
1.2.2.4 減輕體重 肥胖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減輕體重被認為是一個有利于減輕疼痛的方法,制定和指導合理的運動和飲食。因為肥胖會增加關節置換術的幾率,降低保守治療率,另外肥胖是伴隨著更高的麻醉風險、術后的感染風險和風險更大的關節置換機械障礙[5]。
1.2.2.5 出院指導 囑咐病人按醫囑服用藥物,重視出院后的功能鍛煉和飲食護理。定期復查,如有問題及時和醫院聯系。
1.2.3 療效評定 按王亦聰[6]膝關節功能評定法進行臨床療效評價,每例病人均于治療前評價1次,治療結束后再評價1次。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評分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評分變化(±s)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評分變化(±s) 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4 52.45±8.24 66.75±12.251)治療組 24 52.63±8.38 79.25±13.231)2)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2)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其主要與年齡、肥胖、骨密度下降、慢性勞損、外傷等有關,是由多種因素導致膝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生物力學平衡被破壞,從而引起軟骨及滑膜等關節周圍組織局灶性、侵蝕性軟骨破壞、軟骨下骨質增生、軟骨剝脫以及骨膜和關節腔內生化和形態的一系列病理改變,最終導致膝關節疼痛、變形和功能活動障礙。因此生物力學平衡的改變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病的主要因素[6],即膝關節的生物力學穩定性改變是形成膝骨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活動,重建受損軟骨及骨的結構,恢復膝關節本來的生物力學平衡,減輕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損傷,延緩病情的發展,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傷殘率,提高病人生活生存質量。因此緩解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緩解肌肉痙攣,解除瘢痕組織,調整膝關節生物力學平衡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關鍵。
運用紅花注射液進行關節腔沖洗結合中藥熏洗護理,制定相應合理的現代護理措施,能迅速緩解關節腔內的異常壓力及關節周圍肌肉的緊張、痙攣,恢復關節正常的生物力學關系及運動模式,可以保持或增加組織的伸展性,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減輕疼痛,延緩病情。而且此方法操作簡便,病人痛苦小,療程短,效果好。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337.
[2]施桂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227-348.
[3]王振業,任樺,王鴻明.紅花注射液關節腔沖洗結合鉤針松解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臨床醫藥實踐,2012,21(7):494-497.
[4]Denegar CR.Preferences for heat,cold,or contrast i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ffect treatment response[J].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2010,5:199-206.
[5]Brouwer RW.Braces and orthoses for treating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05,1:CD004020.
[6]王亦聰.膝關節外科基礎和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