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肖 東,劉永兵,寧 麗
康復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技能性很強的學科,目前在我國正經歷著專業知識的初步積累、傳播、實踐和發展階段[1],其教學方法的改革亦在探索之中。當前,我國的醫學教育模式仍是以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為主,基本框架為“基礎-臨床-實習”3段式教學法。學生在學完全部基礎課后,才開始接觸臨床專業課程,發生基礎與臨床之間教學內容脫節現象。在康復護理學的教學上,除了要讓學生充分掌握有關理論原則外,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培養高層次、高技能護理人才,以盡快適應臨床并滿足臨床需求,護理教育者針對護理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改進。世界各國高等醫學教育的課程改革趨勢之一就是“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臨床可以改善醫學教育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實現理論聯系實際,讓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加感性認識,增強責任感,訓練與病人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醫學生主動獲取臨床知識的技能[2]。本研究對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1級護理高職學生的《康復護理學》課程在護理實踐教學環節方面進行了改革,將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法引入該課程,取得較好效果。
1.1 對象 選擇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1級3年制護理學專業高職8班、10班護生為對象,隨機將兩個班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8班)61人為早期接觸臨床教學組,對照組(10班)60人為傳統式教學組。兩組均在第2學年開設《康復護理學》課程,使用統一的教材(石鳳英主編《康復護理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共24學時。由同一名教師進行理論施教,避免授課教師專業水平差異的影響。兩組年齡、性別以及醫學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1.2.1.1 對照組 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板書、圖片等傳統教學媒體實施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式教學方式。將理論課、校內實驗課與病例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1.2.1.2 觀察組 采用早期接觸臨床教學實踐方法,將理論課、校內實驗課、病例討論與臨床實地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根據《康復護理學》教改計劃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的實際情況,為課外實踐活動開放的臨床科室定為康復科及康復理療室。進病房的時間安排在雙休日全天。①明確教學目的:每次臨床實地體驗課之初,向學生介紹本教學模式的基本知識,臨床實踐活動的目的、要求、內容以及學生應遵守的各項規則,根據《康復護理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制訂學習目標,同時,讓學生進行臨床教學實踐課前先復習本章節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或遇到的困難記錄下來。②教學方法:圍繞教學目的開展教師示范法、具體案例討論法等不同方式進行教學,使理論授課與臨床體驗緊密結合。學生被劃分成幾個小組,每組10人~15人,科室護理總帶教為帶教老師。在每個教學內容中都配合相應的臨床實地體驗課,如對手足徐動型患兒應采用何種姿勢進食,還可采用哪些方法穩定其坐姿?先分組討論進行操作演示,學生模仿,指導教師認真觀看每位學生的操作步驟,對共性錯誤予以共同更正,對個別的錯誤隨時給予指導,必要時重新示范,并進行點評分析。最后帶教老師選擇一些典型病例,真實展現臨床實例,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臨床技能示范教學。啟發學生,將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開闊視野,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及臨床實踐能力。
1.2.2 教學效果評價
1.2.2.1 考核成績評價 對兩組護生學期末理論考核成績(百分制)進行量化評分,計算各組平均分及標準差,進行兩樣本均數間比較的t檢驗。
1.2.2.2 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學生對兩種教學方法的學習興趣、溝通能力、態度、分析、判斷能力、自覺收獲等。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觀察組學期末成績為79.20分±6.01分,對照組為70.80分±8.83分,觀察組理論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t=8.508,P=0.004)。兩組護生學習興趣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學習興趣比較 人
康復護理工作是康復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對康復護理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3]。它對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預防各種并發癥、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在該課程中實施“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方法,希望能培養提高護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與技巧。20世紀世界高等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就是讓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教學實踐表明,早期接觸臨床對醫學生在學習態度、教學內容的理解、臨床技能、研究能力、臨床檢查操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并對教師、病人、社區人群、組織管理也有影響[4]。美國醫學院校從20世紀70年代起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將早期接觸臨床納入基于問題的課程,實踐證明,早期接觸臨床對指導醫學生未來的學習和臨床實踐有著積極的作用[5]。在我國,護理學生進入醫學院校后,只有在進行畢業實習時才能真正接觸臨床、接觸病人,出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脫節現象。
本研究通過院校聯合,進行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改革嘗試,結果顯示,觀察組理論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組護生的理論學習成績明顯提高。近年來,在醫學教育的多個領域、多門學科中,許多教育工作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早期接觸臨床的新模式,對傳統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早期接觸臨床可以改善醫學教育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實現理論聯系實際,讓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加感性認識,增強責任感,訓練與病人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獲取臨床技能。國內外醫學院校都在積極研究和探索此項課題,組織低年級醫學生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早期接觸臨床,成立學習興趣小組、加強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間的互相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與病人的溝通訪談能力,堅定學生熱愛專業的信念,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調動護生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加大參與感,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在授課過程中,觀察組護生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師點評,最后帶教老師選擇一些典型病例,真實展現臨床實例,使學生參與感強,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較好,課堂氣氛較活躍,對思考題回答的正確率也較高。傳統式教學組護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不一,與教師的交流不多,特別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1]鄭彩娥,林偉,葉洪青.我國康復護理的現狀與發展思路[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3):266-277.
[2]張云.早期臨床教學改革嘗試[J].西北醫學教育,2000,8(3):139-140.
[3]劉永兵,李暉.《康復護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與效果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3):271-272.
[4]Sonic L,Valmae Y,Stephen AM,etal.Early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social responsiveness of clinical education:Systematic review[J].BMJ,2005,331:387-391.
[5]Tim D,Chris B.What can experience add to early medical education consensus survey[J].BMJ,2004,32(9):1153-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