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燕,李 佳,謝 源
巨乳癥是由于乳腺內腺體及脂肪組織的過度增生所致,多見于中青年女性。巨乳畸形可因內分泌紊亂或哺乳后乳腺導管的擴張,間質增生,大量脂肪堆積于皮下以及遺傳因素所致[1]。巨乳癥給女性增添了很大的痛苦,在身體和心理上都給女性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和壓力。矯治巨乳癥具有美容和臨床治療的雙重意義,巨乳縮小成形術是切除部分乳房皮膚、乳腺組織,使乳房體積縮小和乳房位置改善,并進行乳頭、乳暈整形的一類整形手術。垂直雙蒂法的術式是目前較為常用的巨乳縮小手術方式,其手術的成功除了醫生精湛的技術外,手術的術前設計也非常重要。準確獲知乳房尺寸是成功進行巨乳縮小術的前提[2-4]。作者設計自制了一種體表設計模具,應用于垂直雙蒂法乳房縮小術術前設計,經52例應用,取得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52例巨乳癥病人,其中先天性33例,后天繼發性19例(為正常分娩后,雙側乳房組織逐漸增生肥大);年齡18歲~46歲,平均32歲。均擬行垂直雙蒂法乳房縮小術,住院時間7d~10d。
體表設計模具包括透明硅膠片片狀模具主體和設置在片狀模具主體兩側的左、右活動臂。片狀模具主體上部設有豎直的鎖骨乳頭連接槽,下部設置有豎直且左右對稱的垂直切口槽。鎖骨乳頭連接槽下部設置有乳暈成型孔及位于乳暈成型孔上部的乳暈半周長圓弧槽。乳暈半周長圓弧槽兩端延長段與垂直切口槽延長線夾角為60°。左、右活動臂分別安裝于片狀模具主體的左側安裝孔和右側安裝孔上,夾角為0°~90°。工作原理:所設計的巨乳縮小成形術體表設計模具將與手術相關的關鍵線條,以鎖骨乳頭連接槽、垂直切口槽以及乳暈半周長圓弧槽等空槽形式集于一個透明硅膠片的片狀模具主體上,只需按膠片上的空槽,畫出所需線段,即可迅速完成乳暈區及垂直切口線等線條的設計。體表設計模具見圖1。

圖1 體表設計模具示意圖
首先將鎖骨乳頭連接槽上端A點放在一側鎖骨中點,沿鎖骨乳頭連接槽從A點到B點,即從上向下畫出鎖骨中點至新乳頭的連線,確定該側新乳頭的位置,然后將模具的乳暈成型孔的圓心C移至新乳頭的位置,沿圓心C畫水平直線至水平四分點D,為新乳暈的半徑。乳暈成型孔的半徑一般為2cm。再沿乳暈半周長圓弧槽的左端點E經中點F至右端點G畫圓弧線EFG,即為新乳暈的半周長。沿左側垂直切口槽的起點I至終點J畫左切口線,沿右側垂直切口槽的起點I′至終點J′畫右切口線,兩側垂直切口槽之間的距離為新的乳腺蒂寬,一般為6 cm。沿左側活動臂的起點L至終點M畫新乳頭至下皺襞的左側連線,沿右側活動臂的起點L′至終點M′畫出新乳頭至下皺襞的右側連線,并顯示出兩點間的間距,一般為7cm~8cm。實際應用時,正常乳頭應位于乳房錐體的頂端,在鎖骨中線的稍外側,相當于第5肋水平,并指向外上方,新乳頭的位置及乳房大小的設計各點、線的定位還需根據病人身高、體形、胸廓的寬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若未能充分估計,必將出現兩側不對稱的現象。
52例中50例采用垂直雙蒂法行巨乳縮小術獲得成功,由于該術式可以保留較多的乳腺導管和乳腺組織,術后雙側乳房對稱,外形美觀較為堅挺,乳頭乳暈飽滿隆起自然,血運良好。總體滿意度達到96.15%。
在整形美容外科領域,測量乳房大小直接關系到手術方案設計和術后療效的評價[5]。因而有關乳房大小及其測量方法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視。長期以來,由于巨乳縮小術前設計手段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巨乳縮小術術后的效果。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能顯著提高巨乳縮小成形術體表設計速度和設計精度的巨乳縮小成形術體表設計模具。過去乳房體積測量技術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點,如經驗公式法:應用直尺、卷尺測量工具來測量乳房大小[6,7],該方法原理簡單,但隨意性大,不夠精確,且采集數據速度慢。模具法:垂直雙蒂法乳房縮小術的創始人Mckissock在做該手術時,采用Wise氏模型進行設計,見圖2。

圖2 Wise氏模型圖
圖2中BC是以A為圓心,直徑5cm圓上的一段弧線,BD與CE是頂角為130°的等腰三角形的兩腰。Mckissock用Wise氏模型在新乳暈位置以新乳頭設定為圓心畫一直徑為5cm的圓,再以A為頂點做一頂角為130°的等腰三角形,兩腰交A圓于B、C兩點,再在乳暈圓周邊畫直徑3cm~5cm的圓形,作為乳暈切口線。由于Mckissock對原乳暈直徑為3cm~5cm的所有病人,在新乳暈位置真皮移植床均設計為直徑5cm的圓形,即BC弧長是恒定的(為10.1cm),經常出現B、C兩點拉攏縫合后所形成的圓周長大于或小于原乳暈周長的結果。直徑是3cm的乳暈周長為9.42cm,小于BC弧長;直徑是5cm的乳暈周長為15.7cm,大于BC弧長,若BC弧長小于原乳暈周長,則乳暈圓周邊縫合的切口線就會在乳暈基底部對雙蒂產生束帶狀壓迫,乳暈呈圓錐狀突出于乳房表面,有明顯失真感,嚴重者可導致乳頭、乳暈因血循環差而發生壞死。若BC弧長大于原乳暈周長,則BC兩點拉攏縫合后,該圓形的皮膚會因有多余而產生皺褶,切口縫合線不平整,皮膚多余部分較多時,需另作一與圓周邊垂直的切口線,剪除多余的皮膚,形成不必要的瘢痕。此外BD、CE夾角為130°,這么大的夾角,在去除皮膚、皮下及乳腺組織后,BD、CE對縫時難以對合,即使對合也會因為張力過大而留有明顯瘢痕,我們認為這么大的夾角,至少不適合中國人種及審美觀。③黃寺美容外科醫院將真皮移植床處的圓直徑改為4cm,BD、CE的夾角改為90°,BD=CE=6cm,這樣并不能滿足不同類型的乳房選擇不同夾角的需要,BD、CE上無刻度,其長度仍需再次測量。本文作者設計的體表設計模具應歸屬于模具法,糾正了過去模具法的缺點。片狀模具主體為透明硅膠片片狀模具主體,易與病人身體貼合,無毒、透氣,便于操作,只需按膠片上的空槽,畫出所需線段,即可迅速完成乳暈區及垂直切口線等線條的設計。過去行垂直雙蒂法乳房縮小術,大多使用經驗公式法,長期以來,由于垂直雙蒂法乳房縮小術術前設計手段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術后的效果。因需反復測量,花費時間長,且測量誤差較大,設計速度和設計精度均較低。將體表設計模具用于垂直雙蒂法乳房縮小術術前設計,平均單側乳房測量時間為5min~10min,方便、快捷、準確,可重復使用,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垂直雙蒂法乳房縮小術術前應測量胸圍、乳頭位置和乳房下垂位置及乳房下皺襞線。點、線的定位必須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若未能充分估計,必將出現兩側不對稱現象。本組2例病人,因手術分組進行,手術者手法不一,造成病人術后兩側乳房不對稱,第2次手術將偏大的乳房縮小,給病人帶來痛苦。單純從美學角度,病人對縮乳后乳房是否滿意主要集中在乳房矯正的大小和形態。Hughes等[7]曾對31例接受縮乳術的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在術后1個月~2個月絕大多數對新乳房感到滿意,但也有25.8%對乳房大小不滿意,16.0%對形狀不滿意,主要原因是覺得乳房切除過多,還有的對乳房的切口瘢痕感到不滿。在對整體的滿意度方面,有80.6%表示滿意,9.7%不滿意,原因在于縮乳后乳房的大小、形狀、乳頭位置、對稱性以及切口愈合、瘢痕等方面。32.0%的病人希望在術前能有更多的介紹和交談,使她們能了解手術。所以,我們應了解巨乳病人的心理[8],了解病人手術動機。術前應與病人交談,取得她們的信任,消除她們的焦慮和恐懼,應與受術者一起討論術后乳房的大小、形狀、位置瘢痕的長度、位置以及一些可能的并發癥,并且在術后幫助病人度過心理調節期。本體表設計模具的缺點在于須根據乳房體積和胸廓弧度的大小制備數種模具以應用于不同體形的人群。
[1]王煒.整形外科學(上冊)[M].杭州:杭州科學出版社,1999:286-288.
[2]Galdino GM,Nahabedian M,Chiaramonte M,etal.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ree dimensional photography in breast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2002,110:58-70.
[3]Tebbetts JB.A system for breast implant selection based on patient tissu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ant soft tissue dynamics[J].Plast Reconstr Surg,2002,109:1396-1409.
[4]Loughry CW,Sheffer DB,Price TE,etal.Breast volume measurement of 248women using biostereometric analysis[J].Plast Reconstr Surg,1987,80:553-558.
[5]Qiao Q,Zhou G,Ling Y.Breast volume measurement in young Chinese wome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Aesth Plast Surg,1997,21:362-368.
[6]喬群,凌詒淳,周剛,等.中國125名青年女性乳房體積測量[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1,7:1231.
[7]Hughes LA,Mahoney JL.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reduction mammaplasty:An early survey[J].Aesthetic Plast Surg,1993,17(4):345.
[8]何倫,方卓林.美容醫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