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樹偉
摘 要:本文通過對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內涵的解讀,從語文教學現狀、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高中語文教學目標、國家教育方針四方面論述了實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并從寫作、閱讀和口語交際三方面出發,提出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學策略,以期使人文精神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得到更好的落實。
關鍵詞:人文精神;高中語文教學;應用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內涵
對于人文精神的內涵,眾說紛紜。有學者將人文精神界定為是對人的尊重和理解、接納和容忍、關懷和愛護,是對人類命運的憂患,是對人終極價值的追求。高中語文課程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教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高中生崇高世界觀、優秀人生觀、正確價值觀的培養;二是對高中生優秀道德情操的培養;三是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興趣的培養。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1)現有的語文教學缺乏人文精神教育。為了迎合高考,高中語文教學一向都是偏重知識技能的掌握,教師偏好于依據高考語文考試內容,訓練學生的概括、理解和記憶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興趣愛好、意志鍛煉等人文精神的培養,削弱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使語文學習淪為一種應試手段。
(2)是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高中階段的學生,年齡段大都處于15至18歲之間,身心發展還未成熟,對外界傳遞的信息缺乏理性判斷,容易被外界影響。語文作為一門充斥著強烈人文氣息的課程,可以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抵御外界不良風氣。重視高中階段的人文精神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實現對學生精神生活的正確引導。
(3)是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需要。在《普通全日制高級中學教學大綱》中也規定了語文教學要實現的教學目標:一是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二是培養愛國精神;三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四是引導學生尊重文化多樣性;五是實現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從教學大綱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愛國精神、審美素養還是尊重文化多樣性都體現對高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突出強調了語文的人文價值。
(4)是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1982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教育體制的決定》,首次提出素質教育的目標。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所以,人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人文教育即實施素質教育,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徑
(1)在寫作中,開展人文精神教育。在作文寫作中開展人文精神教育,主要體現在作文題材的選取上。無論作文采用何種形式,使用何種技巧,最重要的、最能打動人心的還是作文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作文素材,一是觀察大自然,二是關注社會。學生有了較為廣闊的視野、比較貼近生活的觀點,作文素材就會少一些空洞乏味、古板陳舊,多一些對現實的理性分析以及人文關懷。
(2)在閱讀中,開展人文精神教育。閱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教材閱讀,一種是課外閱讀。高中語文教材所收錄的文章都是名家的經典之作,蘊含著深厚的意蘊,引人深思。課外閱讀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課外閱讀的習慣最好從高一開始養成,首先要對學生的閱讀現狀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學生的閱讀興趣,以便有的放矢地為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其次是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在選擇時,一方面,課外讀物的類型要多樣化。另一方面,課外讀物的范圍要盡量廣泛,橫向上既要有中國文學,又要有外國文學;縱向上既要涉及現代文學,又要涉及古代文學。
(3)在口語練習中,開展人文精神教育。一些學生在眾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講話時,不敢與人對視,會緊張得語無倫次,或者說話不注意場合,這些都是口語能力不佳的表現。基于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敢于開口講話。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輔助學生通過心理暗示、自我調控、換位思考等方法緩解自己的緊張心理。其次,對話人之間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參與者在交談過程中會形成默契,遵循相同的原則,使談話更順利地進行下去。最后,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真誠是人際交往的基礎,當學生懷著真誠的心與人交往時,必定也會換回他人的真誠對待,所謂“以心換心”。
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更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現。語文教師要盡可能地減少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目的,更多地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余 榮.高中語文教學要重視人文精神培養[J].文學教育(下),2008(09).
[2]周 玉.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J].商情,2009(21).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