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雄
成名當趁早。在追求成功立名的當今社會,人們更是普遍人為今后要出人頭地當從孩子抓起,盡可能地填塞給孩子們更多的知識或信息,強調認知教育。而加強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也成為一項最基礎的教育功課。相較于信息填塞式的教育,性格培養或者人格毅力的培養,將在孩子的個人發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為孩子追求卓越的思想源泉。
孩子性格培養個人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成為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而如何培養孩子,成為家長、學校以及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目前,市場的競爭、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幼兒教育領域的競爭也呈現白熱化。美國加州大學的兩名經濟學家把這種在早期學業成就方面的競爭稱作“幼兒競爭”。每一年,這種競爭似乎都比前一年開始得更早,程度也愈演愈烈。因此,加強對孩子性格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加強對孩子性格培養的重要性
家長以及教師對幼兒競爭表現出的擔憂,其實來自于對競爭存在的認知假設這一觀點。雖然對于這種認知假設的觀點鮮少有宣傳,但是大眾對它是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認同的。所謂對“幼兒競爭”的認同,是因為大眾都認為幼兒教育的成功,一定是取決于人的認知技能的高低。認知技能是一種程序性知識,是在練習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規則或操作程序完成某種認知任務的能力,類似于人們的智商測試中的智力測驗。
加強幼兒認知技能的培養,最關鍵的就是要加強自身的練習,采用多種方式盡早地進行練習。雖然,目前學界對這種競爭的認知假設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明確,它在某些方面也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它所推崇的一種線型觀念的確是存在的,即投入與產出之間呈正比例關系的情況是可以予以肯定的。如果一個家庭的書籍數量比較少,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應孩子閱讀的機會比較少,相應的閱讀能力就略低。而如果家長屬于沉默寡言型的,那孩子接觸到的詞匯也就比較少。一般來說,孩子在三歲時做的數學題比較多,他在讀小學時的數學成績就會比較好。但是,近些年來,教育、心理、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專家都從各自的研究領域提出了一些質疑認知假設的佐證觀點。他們都認為,在孩子的幼兒成長時期,最重要的并不是向孩子的腦子里塞多少知識內容,而是在于幫助孩子形成一些更重要的技能和習慣。例如,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責任意識、自信心、堅持不懈的毅力等。有經濟學家將這些技能定義為非認知技能,而心理學家則將其稱之為人格特征,一般的普通大眾則將自尊心、自信心等稱之為性格特征。
二、如何加強對孩子性格的培養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詹姆斯·赫克曼,同時也是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樣的課題:什么樣的特殊技能與特質能夠為人們帶來成功?這些技能和特質如何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得以形成?采取怎樣的措施能夠幫助幼兒形成這些特殊技能和特質?他的研究成功極大的挑戰了我們習慣性認同的所謂的認知假設。該假設認為認知技能是今后事業或人生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即你擁有多少個文憑,知識儲備量的多寡。但是赫克曼教授研究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并非過早地接受認知技能的訓練,即并非很早地投入到大量學習知識與了解信息的階段;而是具有終生為夢想奮斗的動力,即受到非認知特質的影響,這些都源于他們有專注與意志力堅定等寶貴的人格品質。
1.加強孩子認知技能的學習,幫助其形成獨立、自主的性格
家長要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積極的技能和性格特質呢?事實證明,傳統的認知假設做法已經行不通了。幼兒教育中,已經不是依靠時間的長短來幫助孩子控制和克服那些失望的情緒了。孩子們也不會因為過晚開始進行好奇心訓練而變得落后。相反,如果要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塑造健康的性格,家長應該減少自身對孩子成長的干預。要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和時間,讓其能夠獨立、自主地去面對他們對遇到的困境,給予他們面對困難的機會,讓其與困難進行正面的“搏斗”。目前,家長對孩子過度的保護也許成為幼兒教育最大的難題。孩子們永遠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他們無法看到困難,感受逆境的艱辛,因此,他們也失去了在困境中磨練自己的權力,他們無法從困難中吸取教訓和經驗,也無法從困難中摸索強壯自身、發展自身的機會,更不可能從這個過程中形成堅毅不屈的頑強性格。
家長和教師要加強孩子在其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視,要讓孩子盡可能早地樹立養成正確性格的思想意識。尤其要抓住培養孩子形成獨立、自主性格的關鍵培養期,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在不利環境中形成自我克服、自我發展的良好性格,增強其應對外界事物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樹立幫助孩子塑造性格和改造性格的觀念
一般來說,幫助孩子改造性格比塑造性格更難,而塑造是改造的基礎。所謂的塑造性格是用一種主動、積極的心態和手段來幫助孩子形成某種性格,因此,家長和教師在幫助孩子塑造性格的過程中,應該首先樹立一種以塑造性格為主的理念,加強對孩子早期性格形成方面的引導。而加強對孩子性格的塑造重于改造,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對孩子最初性格形成的重視,而忽視了對其在發展過程中性格中存在的弱點的改造。塑造性格與改造性格應該形成一個相互補充的關系,盡可能早地對孩子的不良性格進行改善,努力提升孩子性格的有效性。特別是在經歷了40年的經濟大發展后,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可謂極大豐富。家長們勢必要將自己的奮斗成果合盤奉上,心甘情愿的交與孩子享用。因此,那些在比較舒適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用面對失敗。當然,他們同樣也學習刻苦,常常也會承受很多壓力。但是,實際上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更順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能夠不用面臨任何重大挑戰就順利從大學畢業。他們的性格養成也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孩子性格的改造也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話說回來,如果赫克曼的這項新研究正確的話,那就意味著這些孩子的學校、他們的家庭以及他們所處的文化可能都會因為沒有為他們提供更多奮斗的機會而給他們幫倒忙。克服困境是塑造性格之要素,而性格是比智商還重要的造就真正的和長遠的成功的要素。因此,加強對孩子性格的培養是推動其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在初始階段,對孩子進行良好性格的培養,才能為其今后個人的發展和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揭水平.認知技能的新認識[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0,19(4):83-86.
[2]李萍.論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與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5(2).
[3]劉墉.自己去成長自己去成功[J].金色年華,2007, (9):32.
[4]柳國強,劉春魁.論養成教育的理論基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5).
[5]陳萍.怎樣提高意志力[J].初中生之友,2002,(8):12.
[6]周海宏.樂器學習與意志力的培養(上)[J].小演奏家,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