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偉
高中語文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探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促進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高,以真正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具體來講可以通過轉換角色,主體參與;妙用留白,促進生成;多法并用,優化教學等形式來實現有效教學。
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新課改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而高中階段更是學習語文的黃金期,這一階段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重要階段。而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以高考為中心,嚴格地按照教學大綱機械地進行教材的灌輸,這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先進的教育思想與教學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高,實現有效教學這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就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我們要改變以往枯燥而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機械地講授教材,而是要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探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促進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高,以真正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現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對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現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轉換角色,主體參與
實現有效教學的核心與關鍵就在于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在以往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次要從屬地位,教學活動是按照教師的主觀意愿來進行。教師與學生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角色的對立將教師與學生推到了教學的邊緣,教學只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要實現有效教學,就必須要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以主體身份積極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主體參與的學堂。
1.尊重學生,增強學生主體意識。“以學生為中心”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學理念來設計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視學生為與教師一樣平等的學習主體,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時間與空間上保證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教學。這樣當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被尊重與被認可,學生自然就會在心中激起強烈的主體意識,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角色也會進行重新認識。從而使學生以主體身份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主體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
2.發揮教師組織者與指導者的功用。成功的教學不是單方面的活動,而是師生共同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不是事無巨細的保姆型教師,也不是完全放任的放羊式教師,而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啟發者,是與學生一樣平等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要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與高度,對教學活動進行全面調控,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誘導,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主體參與,完成知識的主動構建。
二、妙用留白,促進生成
留白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可以說是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因素。如果教師將課堂教學排得滿滿的,學生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很少,那么學生就只能成為機械的被動接收者,這樣的教學只能成為灌輸式、填鴨式教學,這與新課改所倡導的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是相違背的。要造就更多課堂生成,就要巧妙地運用留白藝術,讓學生有更多主動思考與思維的空間,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閱讀文本,將閱讀與思考結合起來,學生才能由此產生更多的獨特見解與看法,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讓課堂上有更多的標新立異與獨樹一幟,由此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整個課堂教學充斥著各種不同的聲音,從而促進更多的動態生成。
一是文本的留白。一個省略號、意猶未盡的結尾都可以帶給讀者以無限的遐想。此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樣更能夠讓學生將文本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張開想象與聯想的翅膀,由文本拓展開來。
二是思考的留白。現代教學倡導大的語文教學觀,我們的教學視野也要由教材延伸到寬廣的現實生活。為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讓文本束縛我們的思想,限制我們的思維,而是要提出與現實生活密切的、具有開放性的問題,以將學生的視野引向寬廣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思考上具有很大的空間。這樣更能夠讓課堂上有更多學生的身影,有更多不同的聲音。這樣才能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
三、多法并用,優化教學
1.情境教學法。建構主義提出:知識不是獨立于情境的符號,而是存在于具體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動中,人的學習應該在情境化的活動中進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避免單一的講解,而是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以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如生活情境,語文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每一部優秀的作品無一不是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留心生活,對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我們可以通過創設熟悉而逼真的生活情境,以此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動機,從而使學生深入文本,學生更能如臨其境,從而獲取更多的獨特見解與感悟。
2.問題教學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富有啟發性與探索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誘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從而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沒有懸念的平白講述,而是要學會運用提問藝術,以問激趣、以問啟思,讓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這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問題本身是否具有探索價值,這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如果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深度,這樣只能限制學生的思維,而無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自然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們要設計出富有探索性、啟發性與開放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探究,在探究中達到對文本的真正理解以及綜合能力的整體提高。
二是把握好運用的時機。頻繁的提問只會讓學生產生心理疲勞,而懶于參與,怠于思考,這不僅不利于教學效益的提高,相反還會成為教學的干擾。為此我們不是盲目發問、隨意發問,而是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要在知識的重難點、學生理解膚淺或是困難處設問,以此來引起學生的關注,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展開主動探究,進而在探究中的過程中掌握這些基本的知識點,得到自身的長足發展。這樣學生所獲取的不僅僅是幾個知識點,更為重要的是能力。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學會探究,掌握學習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實現有效教學。
總之,有效教學是重要的教學理念,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改,將新課程改革與語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與創新,進行全面改革,這樣才能使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學堂,學生才能得到素養與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