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
摘要:
文章從分析大學生創新能力與藝術素質教育的邏輯關系為切入點,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高校藝術素質教育體系進行探討,為今后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藝術素質教育在中國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藝術素質教育;中國特色;大學生;創新能力
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這已經得到全世界的認同,也得到了來自經濟界、科學界、教育界的理論支持。社會因創新而進步和發展。因此,創新問題成為了近年來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問題。很多國家都不約而同地把藝術教育作為衡量一個國家能否立足世界和綜合國力重要參數。而由于藝術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越來越受到自上而下的重視。
如何有效地立足于中國國情的前提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難點問題。因此,系統研究藝術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及中國特色藝術素質教育理念和模式,不僅有重大的理論價值,且具有深遠而迫切的戰略意義。
一、 端正藝術素質教育的社會地位
(一)全社會應正確認知藝術素質教育的作用和社會地位
藝術素質教育不是狹義上的“特長"教育,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創新能力發展都具備潛在的巨大能量。過去我們認知的藝術素質教育僅限于對高校大學生傳播藝術知識,這遠遠沒有達到藝術素質教育的本來目的。我們應該認識到藝術素質教育目的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即對美的追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促進高校領導乃至全社會都重視藝術素質教育對人的教化作用,從而關心藝術素質教育事業,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藝術素質教育環境。
(二)轉變藝術教育觀念
觀念的創新,是實現創新能力教育目標的思想基礎。我們應破除傳統的藝術教育觀念,重技術忘教化,忽視藝術的育人價值。因此,我們必須對傳統藝術教育觀念進行傳承與創新,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藝術教育觀念。也就是確立21世紀的藝術素質教育一定要以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
二、進一步加深藝術素質教育的教學管改革
(一)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藝術素質教育課的開設是針對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開設的,通過課程學習,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增強學生的感知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塑造大學生創新人格為目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應緊緊圍繞創新來設置。
(二)擬定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制度
縱觀全國高校大部分學校的藝術類選修課教學管理制度都存在一定缺陷,難以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和評價。
要全面推動藝術素質教育的發展必須遵循藝術教育的特點和培養創新能力的要求,調整評價標準和方法。核心內容就是檢驗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尺度。以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表達和創造的自由為前提,鼓勵學生的創意行為,激勵學生的自發求知欲,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引導,改變以往以統一標準為評價指標對待所有學生的做法,決不扼殺學生的獨創性。
三、加強藝術素質教育系列教材建設,建立編審制度
目前,各高校藝術素質課程教材都存在各自為政、深淺不一的不盡如意的現實狀態。藝術素質教育系列教材建設是藝術素質教育整體建設的基礎,直接關系到藝術素質教育的成果,所以有必要對教材的建設進行慎重思考和仔細的研究。所有的藝術素質教育教材無論是規劃教材還是自編教材,都應該由藝術素質教育的主管部門在統一的綱領統籌下進行,建立編審制度。
四、轉變應試教育教師為創造型教師
藝術教師作為藝術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在教學活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現在活躍在一線的藝術教師大部分仍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所以,藝術教師應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積極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做創造型的教師。
五、幫助學生建立創新型人格
現在的大學生由于自主意識的成長,在創新興趣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一定的進步,但由于獨生子政策的實施,使得他們從小得到過多的疼愛,普遍缺乏面對挫折的勇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造成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見異思遷、虎頭蛇尾,輕易言棄。因此,為促進大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各大高校首先可以在學校第二課堂中加入老校友成功人士系列講座,通過講述他們自己成功經歷的坎坷,即可以增加學校師生的凝聚力,培養學生的自豪感,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努力進取中增強自信,在迎接挑戰中培養勇氣,在戰勝挫折中磨練意志。使之成為具有強烈的創新動機、執著的創新情感、頑強的創新意志、持久的創新毅力、勇敢的創新行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的創新人才。其次,通過藝術素質教育對藝術大師生平經歷和成名歷史的演繹把我國傳統美德中的敢于拼搏、追求卓越的堅強意志深深植根于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最大程度地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從而培養大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心。
六、 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教育體系
中國的藝術素質教育不能全盤西化,必須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應該充分挖掘蘊涵著東方的整體觀的思想的整體特色,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繼承中國歷史上形成的思想體系,在人類思想寶庫的東方領域獨樹一幟。
(一)“雙意識”和“雙探索”相結合
“雙意識”,一是“全球競爭意識”,隨著我國加入WTO,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教育領域的全球競爭更加激烈,“地球村”的概念已經廣為接受,從全球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競爭的全局觀念,來部署我們的學校藝術素質教育,學習西方發達國家藝術素質的先進經驗,繼承西方發達國家勇于挑戰,富于創新的進取精神。二是“東方尋根意識”,從繼承和拓展東方固有精神和文化的角度,設計我國藝術素質教育的未來模式,弘揚東方天人合一,厚德載物的整一圓融精神。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建立自覺東方之“我”的意識。
“雙探索”,一是突破傳統教育學校體系框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通過教學理論創新帶動教學體系的整體改革,二是突破藝術教育單學科的局限,進行跨學科的交叉整合探索,即以上述兩意識為縱深追求,在學科專業不斷分化組合的背景下,加強不同學科的交叉整合研究,使學校管理、科研、教學、服務等方面交叉整合,由“自發”發展上升到“自覺”發展的新高度。endprint
(二)充分發掘我國傳統的文化寶藏,振興本土藝術文化
當中國藝術走出國門,和世界藝術相接觸后,我們對于各種贊譽或者批評應該抱持什么樣的態度呢?更深一層探討:中國的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精縮,通過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國是否真正得到了國際的重視?還是西方世界的一種獵奇心理在作怪?對于我國本土音樂乃至文化,現今社會普遍存在著兩種心理:
一種是盲目媚外,輕視自己。另一種便是自高自大、厚己非外。面對這兩種不健康的心理,我們要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保留精華摒除糟粕。
綜上所述,藝術素質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使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要求接受藝術教育,使受教育者審美、知識、思想等諸多方面的素質得到迅速的發展和提高,藝術素質教育對于培養一代創新能力的人才具有時代意義和發展潛力,它是整個教育體系改革中的一個不可欠缺的組成部分,是建設和諧社會和文明社會的綜合目的的具體體現。我國要想堅定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把藝術素質教育滲透到所有方面當中去,充分為當代大學生未來的創新性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創新型人才。從而使社會全面和諧地發展,促進社會文明的建設和提高。
【參考文獻】
[1]侯春瑩,王慶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材的編撰研究[J].藝術教育,2006(09)
[2]陳方.論大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J].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
[3]馬丁·約翰遜.創新意識與能力[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4]李才俊.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5]陳磊.素質教育新論[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6]騰守堯.中國藝術教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莊俊高主編.藝術教育與學生創造潛能開發[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8]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
[9]劉永昌.高校藝術教育改革新探[J].藝術百家,2006(02)
[10]周遠清.加強藝術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J].中國大學教學,2007(02)
[11]左平.藝術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東北大學學報,2000(02)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