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昌方 程文錦
蘇北革命老區泗洪縣太平鄉有個“農家樂業余劇團”,30多年來,這個農家劇團在四鄰八鄉演出上千場,觀眾達百萬人次。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走鄉串村送戲的同時,還主動熱情地“送戲進城”,那一臺臺散發著鄉土氣息的文藝節目,時不時地在高樓大廈的縣城里引起轟動,并多次在省、市、縣的文藝匯演中獲得嘉獎。
上面提倡“送戲下鄉”,鄉下卻又出現“送戲進城”,品評這個活躍和豐富了城鄉文化生活的農家“土劇團”,不能不令人敬慕、感慨和反思。
應該承認,上級有關部門提倡的“文化下鄉”、“送戲下鄉”,功不可沒。然而,要豐富和振興農村文化生活,單靠國家和省、市、縣的專業文藝團體一次又一次地“送戲下鄉”,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難以奏效的。況且,這樣做是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
“文化下鄉”誠可貴,“鄉下文化”價更高。從長遠觀之,從根本上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徹底改變農村文化生活貧乏落后的狀況,必須在上面倡導“文化下鄉”的同時,基層應開拓多種渠道,大力發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鄉下文化”。
而要發展好“鄉下文化”,基層領導就需要樹立起一個先進的理念。這就是“再窮不能窮了鄉下文化,再苦不能苦了百姓精神生活”。
太平鄉的農家劇團自1982年創辦以來,之所以越辦越興旺,這個鄉的村民文化生活之所以紅紅火火,就是因為當地黨委、政府在帶領群眾治窮致富、改善農民物質生活的同時,始終不忘豐富和充實農民的文化生活,廣大農民身邊始終有一支宣傳精神文明的文藝隊伍;就是因為各級黨政部門及社會各界對這個劇團十分給力、熱心扶持——“有錢捐錢,有物獻物,有招支招”;就是因為這個劇團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演的是農村事,唱的是鄉下人”,因而深受鄉民的青睞和厚愛。
有道是:“送文化”莫如“種文化”。假如廣大農村都能像太平鄉那樣有個自娛自樂乃至快樂社會的農家劇團,讓文化種子在鄉村希望的田野上扎根、開花、結果,那么,“鄉下文化”就會逐步地發展起來,繁榮起來;而“文化下鄉”也就能真正落實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