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濤
[摘要] 目的 比較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膽囊良性病變患者125例,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62例采用OC治療,觀察組63例采用LC治療,用統計學方法比較兩組肝功能指標及免疫功能指標治療前后的差值。 結果 (1)肝功能:觀察組ALT、AST、TBIL及ALB水平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免疫功能:觀察組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治療前后差值、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均較小,不影響膽囊良性病變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
[關鍵詞] 肝功能;免疫功能;腹腔鏡;開腹膽囊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 R65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2-0022-03
Impact on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of laparoscopic and conventional open cholecystectomy
QU Tao
Department of NO.1 Surgery,Liaoning Province Donggang C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Donggang 118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mpact on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of laparoscopic and open cholecystectomy. Methods All 125 cases with gallbladder benign lesions selected from October 2012 to May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s, all of them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re were 6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is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C, there were 63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is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C, the difference of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1) Liver function: The difference of ALT, AST, TBIL and ALB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2) Immune function: T lymphocyte subsets CD3, CD4, CD8, CD4/CD8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mmunoglobulin IgG, IgA, IgM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mpact on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are small, does not affect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benign gallbladder disease patients.
[Key words] Liver function; Immune function; Laparoscopy; Open cholecystectomy
膽囊良性病變是外科中的常見疾病,通常采用手術治療[1],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OC)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兩種方法治療。與OC比較,LC治療膽囊良性病變使CO2氣腹增加,氣腹對腹部器官特別是肝臟的壓力會降低肝臟功能,此外,外科手術為強烈的應激源,使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2,3]。為了比較不同治療方法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就診的膽囊良性病變患者125例,分別采用LC及OC治療,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膽囊良性病變患者125例,其中男76例,女49例,年齡26~75歲,平均(44.6±7.9)歲,體重51~78 kg,平均(64.1±10.7)kg。病種包括膽囊結石47例,膽囊息肉58例,慢性膽囊炎20例。合并癥:高血壓28例、冠心病20例、糖尿病17例。按照采用的治療方法將125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62例,觀察組6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OC治療,患者硬膜外麻醉后采用右上腹經腹直肌切口行膽囊切除術。觀察組采用LC治療,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標準的四孔操作方法,腹腔壓力維持在0.9 kPa。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術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000 r/min,10 min,取上層血清置-70°C冰箱中用于觀察指標的檢測。(1)肝功能指標: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清總膽紅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等用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2)免疫功能指標: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CD4/CD8等T細胞亞群,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計算檢測各指標治療前后的差值。
1.4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錄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肝功能變化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ALT、AST、TBIL及ALB水平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肝功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
2.2兩組免疫功能變化比較
2.2.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后差值比較 由表2可見,觀察組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
2.2.2兩組免疫球蛋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 由表3可見,觀察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免疫球蛋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g/L)
3討論
OC是一項成熟的外科技術,本種手術方式有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是采用傳統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良性病變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老年患者尤甚,耐受性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降低,危險性也隨之增加[4],隨著腹腔鏡技術水平的提高,LC由于出血量少,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在臨床廣泛使用,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病變的重要方法[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比較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LC屬于微創手術,患者承受的創傷、痛苦相對較小,從而保證了機體在短時間內恢復,使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提高[6];(2)OC手術一般有較大的切口,使患者發生各種并發癥,如出血、感染、腹水等的幾率相對增加,嚴重的會引起患者死亡,而LC只需大小為5~10 mm的切口,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促進了患者的康復[7];(3)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視野被放大,對機體組織細微結構的觀察可以更清晰,大大降低了損傷血管引起的出血[8];(4)LC有效避免了開放腹腔,使術后腹腔粘連的風險降低,對患者以后進行其他方面的手術不會造成影響[9]。
有報道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生理功能造成的影響非常小,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10],但是全麻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采用的麻醉方式,患者的肝臟血流動力學會不會受到術中CO2氣腹及所應用的電刀的影響,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及術后疼痛是否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引起免疫功能紊亂等為患者及醫務工作者關心的問題[11]。趙冬雨等[12]將84例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用LC、OC治療,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時間點的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OC組術后1 d及3 d的免疫功能指標均低于LC組(P<0.05),術后7 d免疫功能指標升高,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比較兩組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肝功能、免疫功能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吳純東等[13]研究認為LC與OC治療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對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無明顯差異,該結論與本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
采用OC治療的患者對肝功能造成的影響可能為肝臟血流受到手術中肝臟牽拉、擠壓、麻醉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采用LC治療的患者對肝功能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氣腹導致的腹內壓力增加、肝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此外,術中使用的電凝器械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LC術后肝功能[14]。有結果提示LC治療膽囊良性病變中肝臟血流動力學或神經內分泌受到氣腹、全麻等因素的影響是有限的,可以恢復,不影響膽囊良性病變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羅真理.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行膽囊切除的療效比較[J]. 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135-136.
[2] 宋鴻程. 經臍單孔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藥,2014,21(1):35-37.
[3] 劉承鋒.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變化[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18(7):517-519.
[4] 朱凱.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療效比較[J]. 醫學信息,2013,(6):189-190.
[5] 馬建軍,楊世明.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的分析比較——附125例臨床報告[J]. 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3Z):168-169.
[6] 馬俊.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臨床安全性比較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5):31-32.
[7] 王立忠,金秀梅.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0):80,82.
[8] 何海龍,陳楊榮,斯厚剛. 肝硬化患者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后免疫炎癥功能變化的對比研究[J].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4,(1):33-35.
[9] 劉彥良,丁佑銘,王純濤,等. 膽囊結石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08,13(6):517-519.
[10] Walker T. Biafy in jury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 ylwhy still a problem[J]. Gastroenterology,2008,134(3):894-895.
[11] 楊雪松.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影響對比研究[J]. 中外醫療,2014,33(3):70,72.
[12] 趙冬雨,成麗婭,于健.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4,21(1):92-94.
[13] 吳純東,左東. 傳統開腹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變化的影響的比較[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9,29(12):2495-2496.
[14] 吳志明,婁建平,陳江,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后肝功能異常的臨床分析[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09,21(3):225-227.
(收稿日期:2014-07-07)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OC治療,患者硬膜外麻醉后采用右上腹經腹直肌切口行膽囊切除術。觀察組采用LC治療,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標準的四孔操作方法,腹腔壓力維持在0.9 kPa。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術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000 r/min,10 min,取上層血清置-70°C冰箱中用于觀察指標的檢測。(1)肝功能指標: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清總膽紅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等用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2)免疫功能指標: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CD4/CD8等T細胞亞群,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計算檢測各指標治療前后的差值。
1.4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錄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肝功能變化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ALT、AST、TBIL及ALB水平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肝功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
2.2兩組免疫功能變化比較
2.2.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后差值比較 由表2可見,觀察組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
2.2.2兩組免疫球蛋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 由表3可見,觀察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免疫球蛋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g/L)
3討論
OC是一項成熟的外科技術,本種手術方式有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是采用傳統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良性病變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老年患者尤甚,耐受性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降低,危險性也隨之增加[4],隨著腹腔鏡技術水平的提高,LC由于出血量少,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在臨床廣泛使用,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病變的重要方法[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比較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LC屬于微創手術,患者承受的創傷、痛苦相對較小,從而保證了機體在短時間內恢復,使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提高[6];(2)OC手術一般有較大的切口,使患者發生各種并發癥,如出血、感染、腹水等的幾率相對增加,嚴重的會引起患者死亡,而LC只需大小為5~10 mm的切口,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促進了患者的康復[7];(3)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視野被放大,對機體組織細微結構的觀察可以更清晰,大大降低了損傷血管引起的出血[8];(4)LC有效避免了開放腹腔,使術后腹腔粘連的風險降低,對患者以后進行其他方面的手術不會造成影響[9]。
有報道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生理功能造成的影響非常小,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10],但是全麻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采用的麻醉方式,患者的肝臟血流動力學會不會受到術中CO2氣腹及所應用的電刀的影響,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及術后疼痛是否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引起免疫功能紊亂等為患者及醫務工作者關心的問題[11]。趙冬雨等[12]將84例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用LC、OC治療,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時間點的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OC組術后1 d及3 d的免疫功能指標均低于LC組(P<0.05),術后7 d免疫功能指標升高,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比較兩組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肝功能、免疫功能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吳純東等[13]研究認為LC與OC治療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對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無明顯差異,該結論與本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
采用OC治療的患者對肝功能造成的影響可能為肝臟血流受到手術中肝臟牽拉、擠壓、麻醉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采用LC治療的患者對肝功能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氣腹導致的腹內壓力增加、肝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此外,術中使用的電凝器械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LC術后肝功能[14]。有結果提示LC治療膽囊良性病變中肝臟血流動力學或神經內分泌受到氣腹、全麻等因素的影響是有限的,可以恢復,不影響膽囊良性病變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羅真理.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行膽囊切除的療效比較[J]. 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135-136.
[2] 宋鴻程. 經臍單孔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藥,2014,21(1):35-37.
[3] 劉承鋒.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變化[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18(7):517-519.
[4] 朱凱.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療效比較[J]. 醫學信息,2013,(6):189-190.
[5] 馬建軍,楊世明.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的分析比較——附125例臨床報告[J]. 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3Z):168-169.
[6] 馬俊.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臨床安全性比較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5):31-32.
[7] 王立忠,金秀梅.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0):80,82.
[8] 何海龍,陳楊榮,斯厚剛. 肝硬化患者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后免疫炎癥功能變化的對比研究[J].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4,(1):33-35.
[9] 劉彥良,丁佑銘,王純濤,等. 膽囊結石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08,13(6):517-519.
[10] Walker T. Biafy in jury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 ylwhy still a problem[J]. Gastroenterology,2008,134(3):894-895.
[11] 楊雪松.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影響對比研究[J]. 中外醫療,2014,33(3):70,72.
[12] 趙冬雨,成麗婭,于健.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4,21(1):92-94.
[13] 吳純東,左東. 傳統開腹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變化的影響的比較[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9,29(12):2495-2496.
[14] 吳志明,婁建平,陳江,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后肝功能異常的臨床分析[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09,21(3):225-227.
(收稿日期:2014-07-07)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OC治療,患者硬膜外麻醉后采用右上腹經腹直肌切口行膽囊切除術。觀察組采用LC治療,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標準的四孔操作方法,腹腔壓力維持在0.9 kPa。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術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000 r/min,10 min,取上層血清置-70°C冰箱中用于觀察指標的檢測。(1)肝功能指標: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清總膽紅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等用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2)免疫功能指標: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CD4/CD8等T細胞亞群,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計算檢測各指標治療前后的差值。
1.4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錄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肝功能變化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ALT、AST、TBIL及ALB水平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肝功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
2.2兩組免疫功能變化比較
2.2.1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后差值比較 由表2可見,觀察組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T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
2.2.2兩組免疫球蛋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 由表3可見,觀察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免疫球蛋白治療前后差值比較(x±s,g/L)
3討論
OC是一項成熟的外科技術,本種手術方式有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是采用傳統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良性病變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老年患者尤甚,耐受性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降低,危險性也隨之增加[4],隨著腹腔鏡技術水平的提高,LC由于出血量少,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在臨床廣泛使用,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病變的重要方法[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比較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LC屬于微創手術,患者承受的創傷、痛苦相對較小,從而保證了機體在短時間內恢復,使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提高[6];(2)OC手術一般有較大的切口,使患者發生各種并發癥,如出血、感染、腹水等的幾率相對增加,嚴重的會引起患者死亡,而LC只需大小為5~10 mm的切口,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促進了患者的康復[7];(3)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視野被放大,對機體組織細微結構的觀察可以更清晰,大大降低了損傷血管引起的出血[8];(4)LC有效避免了開放腹腔,使術后腹腔粘連的風險降低,對患者以后進行其他方面的手術不會造成影響[9]。
有報道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生理功能造成的影響非常小,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10],但是全麻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采用的麻醉方式,患者的肝臟血流動力學會不會受到術中CO2氣腹及所應用的電刀的影響,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及術后疼痛是否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引起免疫功能紊亂等為患者及醫務工作者關心的問題[11]。趙冬雨等[12]將84例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用LC、OC治療,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時間點的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OC組術后1 d及3 d的免疫功能指標均低于LC組(P<0.05),術后7 d免疫功能指標升高,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比較兩組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肝功能、免疫功能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吳純東等[13]研究認為LC與OC治療膽囊良性病變患者對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無明顯差異,該結論與本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
采用OC治療的患者對肝功能造成的影響可能為肝臟血流受到手術中肝臟牽拉、擠壓、麻醉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采用LC治療的患者對肝功能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氣腹導致的腹內壓力增加、肝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此外,術中使用的電凝器械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LC術后肝功能[14]。有結果提示LC治療膽囊良性病變中肝臟血流動力學或神經內分泌受到氣腹、全麻等因素的影響是有限的,可以恢復,不影響膽囊良性病變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羅真理.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行膽囊切除的療效比較[J]. 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135-136.
[2] 宋鴻程. 經臍單孔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藥,2014,21(1):35-37.
[3] 劉承鋒.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變化[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18(7):517-519.
[4] 朱凱.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療效比較[J]. 醫學信息,2013,(6):189-190.
[5] 馬建軍,楊世明.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的分析比較——附125例臨床報告[J]. 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3Z):168-169.
[6] 馬俊.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臨床安全性比較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5):31-32.
[7] 王立忠,金秀梅.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0):80,82.
[8] 何海龍,陳楊榮,斯厚剛. 肝硬化患者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后免疫炎癥功能變化的對比研究[J].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4,(1):33-35.
[9] 劉彥良,丁佑銘,王純濤,等. 膽囊結石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08,13(6):517-519.
[10] Walker T. Biafy in jury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 ylwhy still a problem[J]. Gastroenterology,2008,134(3):894-895.
[11] 楊雪松.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影響對比研究[J]. 中外醫療,2014,33(3):70,72.
[12] 趙冬雨,成麗婭,于健. 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4,21(1):92-94.
[13] 吳純東,左東. 傳統開腹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變化的影響的比較[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9,29(12):2495-2496.
[14] 吳志明,婁建平,陳江,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后肝功能異常的臨床分析[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09,21(3):225-227.
(收稿日期: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