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迪
摘要:本研究基于Greenwald的內隱聯想測驗理論,旨在研究大學生對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本實驗研究隨機抽取56位大學生,通過E-Prime1.1軟件,根據內隱聯想測驗的基本原理,設計內隱聯想測驗對大學生對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進行測量。研究表明:(1)大學生對于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的確存在;(2)性別、生源地因素并未顯著影響大學生對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3)是否接觸過殘疾人因素是否影響大學生對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仍存在分歧和疑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研究有助于大學生意識到自身對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同時也為消除這種消極內隱態度提供了理論前提。
關鍵詞:消極內隱態度;內隱聯想測驗;殘疾人;大學生
1.引言
生活中,我們常常面對著如何看待和如何對待殘疾人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殘疾人問題也不僅僅是生理性的問題,它逐漸顯示出其社會性的一面。殘疾人群體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體會著與非殘疾人之間微妙的差異和阻礙。
為了促進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人們能更加平等地對待這樣一個群體,首先應該讓大眾認識到他們對待殘疾人的這樣一種“消極態度”。態度分為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內隱態度是本人難以在意識中察覺、而時刻影響著其行為的一種態度。本研究著力于在假設存在這種消極內隱態度的條件下,進行驗證性實驗,繼而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2.文獻綜述
2.1殘疾人的界定和我國殘疾人研究的現狀
根據我國的定義,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至2010年,我國殘疾人總數已達8052萬人,涉及2.6億家庭人口。關于對殘疾人態度的研究,有外顯態度和消極內隱態度兩種研究。外顯態度的研究室采用直接測量的方法。直接測量是被試知道自己的態度正在被測量,并在這樣的情境中表達自己的態度。直接測量殘疾人態度的研究成果中,已有信度、效度較高的量表,這些量表多為英文版翻譯而成的。如:《殘疾人態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 Scale, ATDP)、《殘疾人互動量表》(Interaction with Disabled Person, IDP)、《公眾對殘疾人態度量表》(Scale of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SADP)。間接測量是在被試不知道測量目的的條件下,做出一些反應,根據這些反應研究被試的真實態度。
2.2內隱聯想測驗
內隱聯想測驗(IAT)[1]是Greenwald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一種測量個體內隱態度的間接測量方法。它在概念詞和屬性詞之間設置一種評價性聯系,而這種聯系可分為相容聯結任務和不相容聯結任務兩種。相容聯結任務是指,概念詞和屬性詞之間的聯系和被試的內隱態度是一致的,即被試認為它們之間有緊密而合理的聯系;反之,不相容連接任務是指,這二者的聯系與被試的內隱態度不一致,也即被試認為它們之間的聯系不合理。當被試面對相容的概念詞和屬性詞做辨別分類工作時,大腦會快速地進行自動化加工。這種自動化加工相對容易,被試的反應速度自然很快,所以反應時相對較短;當被試面對不相容的概念詞和屬性詞做辨別分類工作時,大腦會出現認知沖突。這種自動化加工相對復雜,被試的反應速度自然較慢,所以反應時相對較長。通常,內隱態度的指標就是不相容聯結反應與相容聯結反應的反應時之差。
最初的內隱聯想測驗由五個階段組成:概念詞辨別階段、屬性詞辨別階段、相容聯結任務階段、相反概念詞辨別階段、不相容聯結任務階段。將被試在兩種任務階段的反應時做差值比較,就可以相應地反映該被試的消極內隱態度效應。
3.研究假設
國內關于殘疾人的態度研究,多停留在外顯態度上,內隱態度的研究較少,對這一問題存在著一定的疑問,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1)大學生對殘疾人群體的消極內隱態度確實存在;
(2)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在性別、生源地、是否接觸殘疾人維度上存在差異。
4.研究方法
4.1被試
武漢地區多所高校大學本科生62名,男29名,女33名,所有被試均自愿參加。所有被試均能熟練使用電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身體和精神方面的障礙,以前沒有參加過類似的實驗。
4.2實驗設計
采用2×2×2的混合設計,自變量性質為:任務性質(相容聯結任務、不相容聯結任務),被試性別(男、女)和被試生源地。因變量為不同任務的平均反應時、IAT效應值。
6.討論
6.1大學生對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的影響因素
在上文的研究中,IAT實驗證明了大學生對殘疾人群體的消極內隱態度的存在。
就性別和生源地這兩個變量而言,它們沒有對IAT效應這個因變量產生顯著影響。這與研究者陳光華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因為被試作為同一時代的大學生,雖然性別不同、來自不同的地方,但能匯集到一個地方接受大學教育,說明其受教育程度、水平相當。教育上的相似性,彌補了性別和生源地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就是否接觸過殘疾人這個變量而言,本研究顯示其沒有對IAT效應這個因變量產生顯著影響。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相關研究在結果上有所出入,根據以往的偏見理論及相關研究,直接接觸這一因素應該會影響人的內隱偏見及刻板印象。此處“大學生與殘疾人是否接觸”并未作出嚴格界限區分,可能被試理解為較淺層次的接觸,如見過、說過話,這樣的接觸深入性不高,還不足以達到減輕偏見的程度,故這里所謂的“接觸”與“未接觸”差異不大。實際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6.2大學生對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的成因的探討
從以往的傳播學的研究中不難發現,社會在提及殘疾人時較多的存在一些“負面詞匯”的使用,如“瞎子、聾子、癡呆”等。這是很可能是造成對殘疾人群體消極內隱態度的原因之一。這些不禮貌的稱呼表現了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視和歧視,也容易影響聽到這些稱呼的人,是他們更容易產生消極內隱態度。根據“社會環境影響理論”,這些不恰當的稱呼可以看作是普通人對“殘疾人”群體的群體接觸的缺乏,在社會傳播中,受到他人或隱或顯的負面影響,并在記憶時為了減少長時記憶的記憶負擔而簡化到以負面信息為主。對此,有社會人士甚至提出,應該取消“殘疾人”這一帶有感情色彩的稱謂,改用“殘障人士”或其它稱謂。這一討論還在進行之中。
6.3對消除大學生對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的建議
“社會偏見就是社會刻板印象,就是社會上對于某一類事物產生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4]。從這種對刻板印象的解釋的觀點來看,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偏見的成分。而本文研究的消極內隱態度帶有很強的偏見性。偏見的消除主要包括社會化、提高教育水平、直接接觸、自我檢控等[5]。通過本文的研究,建議通過加強大學生對殘疾人群體的了解與接觸來減少并逐步消除大學生對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如,高校可以多組織學生到殘障人士福利院做志愿者服務活動,或是到社區中為殘障人士獻愛心。
6.4存在的問題與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研究的展望
IAT實驗基于被試的“概念網絡模型”,認為被試更快的做出反應是由于負面詞語與“殘疾人”在“概念網絡模型”上的空間結構接近而致,而終究這種空間結構的接近并不直接等于態度,這種接近也不一定是有內隱態度導致的,還有可能是刺激詞匯的內容導致的。另外,還有可能是實驗過程中,類別標簽的突然改變,導致慣性思維受阻導致的。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文自身的問題方面,被試樣本僅僅局限于武漢市大學生,致使研究結論難以推廣,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擴大樣本的范圍,研究結果的信服力可能更大。
關于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的進一步研究,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1)與殘疾人心理健康關系十分緊密的自身消極態度的研究;(2)對殘疾人消極態度的干預研究;(3)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對殘疾人群體消極內隱態度的研究;(4)其他人群對殘疾人群體消極內隱態度的研究。
[參考文獻]
[1]Greenwald,A.G.McGhee,D.E.&Schwartz.J.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4(6):1464-1480
[2]蘭繼軍. 北京、西安部分大學生對北京奧運會態度的研究. 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08
[3]李夢麗. 中小學生數學消極內隱態度的發展研究. 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7
[4]時蓉華. 現代社會心理學(修訂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侯玉波. 社會心理學北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6.3對消除大學生對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的建議
“社會偏見就是社會刻板印象,就是社會上對于某一類事物產生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4]。從這種對刻板印象的解釋的觀點來看,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偏見的成分。而本文研究的消極內隱態度帶有很強的偏見性。偏見的消除主要包括社會化、提高教育水平、直接接觸、自我檢控等[5]。通過本文的研究,建議通過加強大學生對殘疾人群體的了解與接觸來減少并逐步消除大學生對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如,高校可以多組織學生到殘障人士福利院做志愿者服務活動,或是到社區中為殘障人士獻愛心。
6.4存在的問題與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研究的展望
IAT實驗基于被試的“概念網絡模型”,認為被試更快的做出反應是由于負面詞語與“殘疾人”在“概念網絡模型”上的空間結構接近而致,而終究這種空間結構的接近并不直接等于態度,這種接近也不一定是有內隱態度導致的,還有可能是刺激詞匯的內容導致的。另外,還有可能是實驗過程中,類別標簽的突然改變,導致慣性思維受阻導致的。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文自身的問題方面,被試樣本僅僅局限于武漢市大學生,致使研究結論難以推廣,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擴大樣本的范圍,研究結果的信服力可能更大。
關于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的進一步研究,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1)與殘疾人心理健康關系十分緊密的自身消極態度的研究;(2)對殘疾人消極態度的干預研究;(3)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對殘疾人群體消極內隱態度的研究;(4)其他人群對殘疾人群體消極內隱態度的研究。
[參考文獻]
[1]Greenwald,A.G.McGhee,D.E.&Schwartz.J.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4(6):1464-1480
[2]蘭繼軍. 北京、西安部分大學生對北京奧運會態度的研究. 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08
[3]李夢麗. 中小學生數學消極內隱態度的發展研究. 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7
[4]時蓉華. 現代社會心理學(修訂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侯玉波. 社會心理學北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6.3對消除大學生對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的建議
“社會偏見就是社會刻板印象,就是社會上對于某一類事物產生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4]。從這種對刻板印象的解釋的觀點來看,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偏見的成分。而本文研究的消極內隱態度帶有很強的偏見性。偏見的消除主要包括社會化、提高教育水平、直接接觸、自我檢控等[5]。通過本文的研究,建議通過加強大學生對殘疾人群體的了解與接觸來減少并逐步消除大學生對殘疾人的消極內隱態度。如,高校可以多組織學生到殘障人士福利院做志愿者服務活動,或是到社區中為殘障人士獻愛心。
6.4存在的問題與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研究的展望
IAT實驗基于被試的“概念網絡模型”,認為被試更快的做出反應是由于負面詞語與“殘疾人”在“概念網絡模型”上的空間結構接近而致,而終究這種空間結構的接近并不直接等于態度,這種接近也不一定是有內隱態度導致的,還有可能是刺激詞匯的內容導致的。另外,還有可能是實驗過程中,類別標簽的突然改變,導致慣性思維受阻導致的。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文自身的問題方面,被試樣本僅僅局限于武漢市大學生,致使研究結論難以推廣,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擴大樣本的范圍,研究結果的信服力可能更大。
關于殘疾人消極內隱態度的進一步研究,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1)與殘疾人心理健康關系十分緊密的自身消極態度的研究;(2)對殘疾人消極態度的干預研究;(3)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對殘疾人群體消極內隱態度的研究;(4)其他人群對殘疾人群體消極內隱態度的研究。
[參考文獻]
[1]Greenwald,A.G.McGhee,D.E.&Schwartz.J.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4(6):1464-1480
[2]蘭繼軍. 北京、西安部分大學生對北京奧運會態度的研究. 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08
[3]李夢麗. 中小學生數學消極內隱態度的發展研究. 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7
[4]時蓉華. 現代社會心理學(修訂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侯玉波. 社會心理學北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