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柄仁
久居北京,常常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比較而言,既讓你飽嘗眼福又啟發思維的地方有三處,這就是香爐峰、景山頂、北海橋。
香爐峰是京西香山的頂峰,海拔557米,是直視京城氣勢宏大、地域廣闊的最佳去處。在天氣晴朗的日子,立足于山頭巖石,向東放眼望去,近處是臥佛寺、玉泉山、頤和園的寺廟古建、高塔亭臺和亮晶晶的昆明湖水,遠處是成堆成片、高低錯落的樓宇大廈。再往遠看,則高樓街巷漸行漸遠,無邊無際,盡頭難覓,就連身高330米全城第一的國貿中心三期新樓,也只忽隱忽現,依稀可見。特別是晨起看日出,好像太陽就是從北京樓群中冉冉升起的。想新中國成立時,城市占地不足100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而后像攤大餅似的向四周延伸,鉆天入地,長高長胖,目前的建筑物已在1000平方公里內連成一片。城市快速發展,令人興奮喜悅,但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成長中的煩惱,也讓人難以爽快,不得不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上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
景山是明永樂年間重建北京時的人造山,是紫禁城背靠的屏障,其中主峰建有萬春亭,是北京城中軸線的最高點。中軸線被稱為“龍脈”,是明北京城定位定性之線,京城最壯麗豪華顯貴的建筑,大都在中軸線上及其兩旁。因此要觀察北京的壯美輝煌,莫過于立足萬春亭。向南展望,金碧輝煌、規劃獨特,堪稱當今世界體量最大、最完美的古代建筑群,盡收眼底,這就是明清兩代京畿中心的紫禁城,又稱故宮。出故宮午門,前行是天安門,兩旁各建社稷壇和太廟,在林立的古樹中,形態各異的明清建筑,構成獨有的景致,現已改為中山公園和勞動人民文化宮。再往南行,出前門到永定門,繁華的大街南端兩旁分別為帝王祭天、祈谷的天壇建筑群和祭祀先農神的先農壇建筑群。從萬春亭回頭,向北望去,是古代報時的鐘樓和鼓樓。隨著城市的擴展,中軸線已向兩端延伸,南到南五環路,北至奧林匹克公園。
北海橋是北海和中南海之間的東西向路橋。站在橋上,北邊湖中的瓊華島是中國歷史現存最久的帝王宮苑,元代修建大都城也是以此為中心。東邊不遠處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權力中心,回頭向西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地中南海建筑群。北京作為全國的首都、政治中心,盡現眼前,讓人引發對北京800年建都史的回味。
向南遠眺,風光迤邐的中海和南海,為視野打開了一條通道。越過湖中小島瀛臺,一座碩大的橢圓形建筑,像在湖面上輕輕搖蕩,那是建成不久便舉世聞名,被稱為“大鴨蛋”的國家大劇院,現已躋身于世界級藝術殿堂。站在北海橋上,既可領略遼金元少數民族草原文化擇水而居和漢族農耕文化建城興市的融合,也可看到明清兩代中華傳統文化在封建時代紫禁城建筑中的完美體現,還可從國家大劇院的建筑中體味當代先進文化。北京為什么成為我國的文化中心,在此橋上即可找到答案。
要了解北京,香爐峰不可不去,景山頂不可不去,北海橋更不可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