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昌
惡意透支數額即犯罪數額如何認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確定數額時必須先提到幾個術語,即本金、利息、復利、滯納金。
本金為持卡人透支消費的原始金額;超過一定期限未還開始產生利息;復利是指將未歸還的本金及產生的利息計入本金,再一并計算出利息,即人們所說的“利滾利”;滯納金則指超過規(guī)定的繳款期限,銀行向繳款人征收的一種帶有懲罰性質的款項,一般是按照超過規(guī)定期限的天數,每天征收應繳款額一定的百分比,滯納金的比例由中國人民銀行統(tǒng)一規(guī)定,為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的5%。
根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了《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規(guī)定,惡意透支,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guī)定的“數額較大”;……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在第一款規(guī)定的條件下持卡人拒不歸還的數額或者尚未歸還的數額。不包括復利、滯納金、手續(xù)費等發(fā)卡銀行收取的費用。《解釋》的規(guī)定將復利、滯納金、手續(xù)費等費用排除在惡意透支的范圍以外,但并未明確將透支本金的利息歸納其中,使得的司法實踐中應對此類情況比較棘手。
2012年8月中國工商銀行蚌埠分行向公安機關報警稱,朱某使用中國工商銀行牡丹信用卡,從2010年2月起至2012年8月31日,透支本金9959元,利息(含復利、滯納金)21686元,本息合計31645元。公安機關于2012年8月31日立案偵查。
本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如果“惡意透支”的數額不計本金,則朱某的透支數額尚未達到1萬元的起刑點,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如果透支數額計入本金,則朱某就會被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根據《解釋》第六條的規(guī)定,利息中含利息、滯納金的部分當然予以扣除,那么剩下的利息本身是否應計入“惡意透支”的數額之內?該案在處理中存在一定爭議,有觀點認為不應計入。第一,行為人的惡意透支行為只是得到了透支款,并沒有占有利息,也沒有將利息作為犯罪的目標,利息只是銀行的間接損失。刑罰的輕重是根據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帶來的后果而確定的,利息并不是行為人造成的實際損害,而是銀行的利潤,不應成為刑法評價的依據。①第二,《解釋》明確規(guī)定,惡意透支的數額不包括復利、滯納金、手續(xù)費等發(fā)卡銀行收取的費用。利息屬于發(fā)卡銀行收取的費用,那么在惡意透支的數額認定中就應排除利息。還有觀點認為利息與本金相伴相生,惡意透支使銀行受損的不僅有本金還有利息,因此應該將利息計入惡意透支的數額。
對此,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持卡人拒不歸還的數額或者尚未歸還的數額”的數額應該包含利息,理由如下:
信用卡是一種銀行定位于個人日常消費的信貸產品,與銀行其他信貸業(yè)務相比,其特點是沒有任何形式的擔保或者抵押,完全建立在個人信用基礎之上;信貸金額較小,主要用于個人日常消費;信用額度一次授信可以在不確定的時間內一次性或者部分使用,再按約定歸還貸款之后,信用額度自動恢復即可再用,又被稱為 “循環(huán)信用”。②信用卡透支對銀行來說即是對持卡人的無擔保貸款,本身就是一種高風險的業(yè)務。銀行貸款是銀行根據國家政策按一定利率將資金貸放給資金需要者,并約定期限歸還的一種經濟行為。商業(yè)銀行貸款具有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其中的效益性則是銀行持續(xù)經營的基礎,即銀行對貸款收取利息是法定的受保護的收益。社會經濟主體參與到經濟合同中與銀行訂立借貸合同時必須按相關具體規(guī)定還本付息。
前文有觀點提到“行為人的惡意透支行為只是得到了透支款,并沒有占有利息”,則是錯誤的。第一,利息依附于透支款本身,沒有透支款何來利息?利息作為持卡人透支后超期不還產生,這本身就如同本金一樣是銀行的應得利益。雖然持卡人沒有將利息作為直接犯罪目標但客觀上其怠于還款的行為還是造成了銀行利息的損失而在主觀上這種損失是持卡人應知的。因此惡意透支使銀行受損的包括本金和利息。第二,各銀行作為金融市場主體有權在中國人民銀行規(guī)定的幅度范圍內規(guī)定自己的收費項目及金額。綜合來看,發(fā)卡銀行收取的費用種類基本有以下幾種:1、年費;2、卡工本費;3、換卡手續(xù)費;4、卡片升級費;5、利息;6、滯納金;7、預借現金手續(xù)費(取現費);8、調單費;9、外幣交易結匯;10、補制對賬單費;11、超限費(超額金);12、重置密碼費;13、境外緊急補發(fā)卡手續(xù)費;14、開具證明手續(xù)費;15、溢繳款領回手續(xù)費;16、賬戶管理費;17、分期付款手續(xù)費。這種規(guī)定與國家政策絕非排斥關系,不能因為銀行有了規(guī)定就反而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此外,《解釋》之所以將復利、滯納金、手續(xù)費等費用排除在惡意透支的范圍之外,是因為這些費用具有民事違約金的性質,各銀行對此規(guī)定不盡一致,不宜認定為惡意透支的數額,而利息作為銀行收費的重要種類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也間接表明了立法者的態(tài)度。
因此,《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的“持卡人拒不歸還的數額或者尚未歸還的數額”應該包括利息在內。
[注釋]
①丁勝.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犯罪若干問題探討[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2).
②劉偉. 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認定的基本問題[J].湖北社會科學,2011,(10).
(作者單位:蚌山區(qū)人民檢察院,安徽 蚌埠 2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