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輝 宋擁軍
摘要:文章通過空間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對臨沂市各區縣的經濟非均衡發展進行了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并從資源和區位、產業和企業、政策與機制等方面探討了臨沂市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非均衡性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市場經濟中效率和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也會加大區域間的貧富差距,增大兩極分化,影響社會穩定。
關鍵詞:區域經濟;非均衡;空間分析;因素分析
1.研究背景
非均衡發展理論是一種經濟學理論,也是一種指導經濟發展的導向理論。同時,對地理學和經濟與地理學等交叉學科有積極意義。主要指地區間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為存在差異的區域間的發展和協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指導城市規劃和建設有積極意義。
國內的非均衡理論研究成果很多,例如陸文喜和豆建研究認為非均衡在于資本和政策的不均衡。李認為文化可以縮小區域非均衡。陳本良研究表明了環境在區域非均衡發展中的重要性。國外在非均衡發展從宏觀層面對區域經濟進行研究,來凸顯非均衡理論的優勢。例如James A對泰國和Roberta Benin對俄羅斯的宏觀層面的研究。
2.分析方法
以臨沂市基礎測繪成果和臨沂市2005年至2013年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通過ARCGIS軟件,將9年各縣區的面積、人均GDP、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三次產業產值等數據,輸入到各縣區的屬性中,通過多次空間疊加分析,分析區域差異。其中靜態分析,以2004年和2012年為兩個研究點,分析縣區GDP差異、區域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以等;動態分析以9年間數據為基礎,分析各縣區的經濟非均衡增長的動態演變、區位指向和產業指向。
3.結果分析
3.1靜態分析
2004年臨沂國內生產總值為1012億元,其中蘭山區和沂水縣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蘭山區為106.2億元,各縣區2012年GDP差異同樣明顯,蘭山區生產總值遠遠超過其他縣區,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了有力的拉動作用。河東區和蒙陰縣的生產總值都較少,但兩區域的實際情況缺相差很多,河東區面積較小,以物流產業為主,是臨沂的鋼材批發、轉運中心;蒙陰縣是工業基礎薄弱,山地和農用地占了很大比重。各縣區的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都是逐年減少,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羅莊區,第二產業比重九年來都保持在7成左右,第三產業滯后現象嚴重。
臨沂的12個區縣截止2013年的城鎮化水平為51.3%,沒有支撐產業的蒙陰縣,農業比重高的蒼山縣的城鎮化水平都低于平均,與GDP的差異基本符合,城鎮化水平的差異也導致了人民生活質量的差異。臨沂市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分縣區看有較大差別,從2012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市合計固定資產總投資為4429.5億元,蘭山區為1249.9億元占總體比重的28.2%,體現了市區在政策及資金支持上的優勢,牢牢占據本市投資的第一集團,而羅莊區、蒼山縣、沂水縣為第二集團,其他縣區的投資額度差距不大。
3.2動態分析
2004到2012年九年間各區縣發展變異系數總體走高,于2012年回落。除2005以外,其余各年份的差異增長較小,城市步入到穩定的快速的發展階段。地區差異將會穩定在55%左右,符合山東總體的地區差異系數,對經濟增長會起到推動作用。各縣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異在九年間基本平穩,在2004年臨沂市經濟飛躍開始后,人均差異開始縮小,于2009年到達頂峰,其后開始有拉大的趨勢。2004年之前城鄉分化明顯,地區差異很大,隨著臨沂經濟的總體躍進,地區差異穩步縮小,變異系數指數從2004年的30.7%提高到2009年的47.4%。總體趨勢是,區縣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差異水平從2004年以后趨于穩定,說明臨沂各縣區各自的經濟增長幅度基本持平,是臨沂市各縣區協同發展的表現。
2004年到2012年間,GDP增長率高于全市增長率219.40%的縣區有:蘭山區和羅莊區,接近全市增長率的有:河東區、蒼山縣和臨沭縣,同時增長期也低于全市平均,且河東和臨沭縣的生產總值較小,對促進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能力有限,蒼山縣的生產總值雖與全市平均基本一致,自其向南北方向的縣區生產總值呈遞減趨勢,說明其對周邊地區還是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4.結論
區域經濟的發展基本上是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逐步進行,最終實現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保持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模式,是城市良好發展的基礎,建議政府轉變職能,推動區域間合作;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調節貧富差距,創建和諧社會;用法律來規范市場機制的運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陸文喜等.資本形成差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與金融創新[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3(6):42-43.
[2]豆建民.中國區域經濟合作中政府干預的原因、問題與建議[J].改革與戰略,2003(11):12-13.
[3]李銀.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與文化創新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69-71.
[4]James A.ChaImers.Supote Chunanuntathum Richard S.Cowan.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THAILAND[M].1975,86-101.
[5]Roberta Benini.Adam Czyzewski,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Russia:new growth patterns andcatching up[J].Econ Change,2007(40):91-94.
作者簡介
劉奕輝(1991-10-28),男,漢,山東省臨沂市,山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GIS應用與二次開發
宋擁軍(1970-4-26),男,漢,山東省昌樂縣,山東省國土測繪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GIS應用與二次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