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
摘要:《結婚十年》是蘇青的代表作,出版后曾風行一時。作品以蘇青自身的經歷為依托,講述了女主人公蘇懷青從結婚到離婚的整個過程,展示了一個對新生活充滿渴望與追求的知識女性艱辛的新路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女性的女性主體意識的萌發,雖然這種意識的萌發是微弱的、需要細細挖掘的,但是在當時寫作的時代背景下,還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關鍵詞:懷青;知識女性;女性主體意識
蘇青,一個常與張愛玲聯系在一起的名字,人們在提到她們時更多的是借蘇青提高張愛玲,而在張愛玲自己看來,“如果必須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并論我是心甘情愿的。”她沒有張愛玲式的精心構造的傳奇,但是以她冰冷的筆觸,道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困惑。
《結婚十年》是蘇青的代表作,出版后曾風行一時。從1944年到1948年間再版次數就達18次。作品以蘇青自身的經歷為依托,講述了女主人公蘇懷青從結婚到離婚的整個過程,展示了一個對新生活充滿追求和渴望的知識女性艱辛的心路歷程。
小說以懷青與崇賢的新舊合璧的婚禮起頭,以一個少女的立場開始描繪這場半土不洋的婚禮,似乎預示著這是一個發生在新舊交匯的過渡時期的尷尬愛情故事。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包括婚姻在內的一切都顯得生硬尷尬、光怪陸離,人們一方面嘗試去接受許多新的思想和觀念,一方面又維護著舊的傳統。人們追求著進步,又被傳統禁錮,勢必是矛盾糾結的一代。
作為矛盾糾結的一代人,這其中最苦的莫過于被封鎖于家庭生活中的知識女性。在懷青的掙扎與期盼中,我們看到了作為新女性的女性主體意識的萌發。
在那個年代,婚姻是一種形式,而在這種形式下追求個人幸福的希望卻是那樣渺茫。女人只是家庭的依附,她們的任務就是做好家庭的天使,完成她們傳宗接代的任務。即使社會再開明,家中的男人也不會讓女人參與到社會工作中,他們要求女人視自己為膜拜的對象,是不可打敗的神話,而這一切無關乎能力,只只因為他們是男人。
新婚伊始的懷青,在遠離社會現實的校園中,她雖不滿丈夫與嫂子的曖昧,但是還是對愛情充滿幻想的。在她最美好的時代邂逅應其民,出于對被愛、被照顧的渴望,懷青隱瞞了她已婚的事實,享受著這其中的甜蜜。當她回歸家庭之后,她還會時常的想念應其民,這在當時是大膽的,在被家庭、被孩子套牢的境地中,她沒有甘心的被統治,而是在心底為自己的愛情留有一片凈土。
家庭的瑣碎生活消磨著她的耐心,與女兒的人為阻隔更讓她感到家庭生活的無趣,她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哪怕只是做一個教書先生,在工作中的懷青只是為了感受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工資是附屬。
遷往上海后,懷青不滿現狀,瞞著丈夫自己向雜志社投稿以賺取稿費,貼補家用。在她看來自己是懂事的,可在丈夫看來卻是在動搖著他的權威。在這樣一個自私男人的壓抑下,懷青明了了他的丈夫不許她向上。既然不喜歡女人有學問,為何又偏要找一個讀過書的女子為妻呢?她思考著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她個人的力量太過渺小,無力抗爭。
女人的命運總是不由她自己掌控,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中,女人需要扮演的角色是軟弱,剛強是為男人們準備的字眼。既想在社會中謀生,又想做賢妻良母;既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又想獲得男人的疼愛與贊許,這是多么奢侈的念想。但是對于女性來說,維持生存的物質資料與維持生活的情感需要是女性生命的重要內容,任何一方面的喪失都有可能造成女性對生存狀態的不滿,生存與愛的需求要同時得到滿足始終是女性追求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始終無法達成,進而成為了懷青痛苦的根源。
在崇賢出走后,她獨自照顧家庭,再加上疾病的折磨,懷青開始反思自己的婚姻,她想從婚姻的枷鎖中擺脫,而給與她動力的竟是自己的病將她與孩子們的阻隔。在他執著的傷害里,她想起很久很久以前,一個有一些心動的人,一段快樂的短促時光。不是不懊惱。一個女人的十年,放棄,爭取,煎熬。夾雜在那些是是非非之中。就這么一筆勾銷。
書中最出彩的部分莫過于關于“兩顆櫻桃”的描寫,其民知道懷青懷孕后,在兩人分手時,其民遞給了她一枚櫻桃,那是一枝三顆,滴溜溜紅得可愛,上面兩粒差不多大小,另外一顆則看起來比較小一些,也生得低一些,其民看了看就把生得低的那顆摘去了,捏在手里說“我好比這顆多余的櫻桃,應該摘去。現在這里只剩下兩顆了——一顆是你,一顆是你的他。”文字無聲,情愫無限,平實而直白的描寫,使得文本呈現出豐沛、強大的情感沖擊力。在以后的章節里其民再沒有出現過,而“兩個櫻桃”成為一種意象,在結尾當曾禾醫生問懷青以前有沒有愛過人時,她又講起了“兩顆櫻桃”的故事。原本以為瑣碎的婚姻生活已經磨沒了她關于愛情的回憶,然而它一直在那里。
蘇青本人就是在個人處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開始寫作的。她借蘇懷青之口傾訴自己的寫作與情感體驗:“我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痛快地寫,一字一淚,說出女人的痛苦,有時候常恨所有的形容字眼不夠應用,難以描述當時身受的情形。我焦急地思索著,幾乎忘卻了自身的存在。”蘇青,這個現代都市的知識女性,以生命體驗為橋梁,將生命與作品相連,真切地傳達出女性心靈飽受傷害,卻又自強自尊的生存狀態,正如懷青一樣。
蘇青關于女性問題的思考在當時來說是非常深刻的,也相當前沿的。有一些觀點和問題我們在今天仍然可以繼續思考與探討。她通過對傳統舊式婦女情感歷程的追憶,以及對當時女性生存狀態的切實體驗與傾訴,描繪出一種無形的力量所帶給女人的痛苦與不幸,并因此思考女性到底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生存以及如何尋找自己感情寄托,囿于時代背景,這種思索注定有它不成熟的一面,但是對蘇青而言,她在自己歷史時期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而且她的聲音也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結束而喑啞,后來人定會沿著她的引導繼續思索、繼續開拓。
參考文獻:
[1]蘇青.結婚十年[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