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行漫記》作為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一個窗口一直受到中國共產黨歷史研究者關注。本文從一個讀者的角度,試圖通過對《西行漫記》敘述方法和作者態度的探討,來發掘其于普通讀者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其對學習者的重要教育意義。
關鍵字:《西行漫記》;埃德加·斯諾;毛澤東;共產黨
作者簡介:王慧敏(1988—)女,漢族,山西省晉城市人,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閱畢,掩卷而思,斯諾之筆觸,既有新聞記者獨特之視角,亦存觀察家嚴密之邏輯;既有對小事件、小人物之微妙感悟,亦存對大事件、大格局之精辟解讀;既有對共產黨人、共產黨政策、共產黨根據地之全情投入,亦存對革命者、革命政策、革命建設之審慎剖析。言之鑿鑿,情之切切,其言如星星之火,照亮了所有關注中國革命者的眼睛。
從來以為新聞記者大都感性至上,簡單臨摹事實,未曾想過新聞記者還能對世事、事物有如此這般精準的拿捏,無論是角度、深度、高度還是廣度。從來沒有想過殘酷卓絕的革命生活,也能讓人為之動容,為之動情,為之沉思。無論是黃土、溝壑、虱子、蚊帳、硝煙、吶喊、時間、空間……
大到毛澤東對全球政治外交的精辟見解,抗日戰爭的著名論斷、共產黨的基本政策,小到部隊的紀律規定,黨員和民眾的言語神態,根據地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斯諾以他獨到的觀察視角和出眾的紀實文學技巧呈現了正在成長中的陜北蘇區的一副豐滿生動的3D影像,讓讀者如同穿越到幾十年前烽煙四起的中華大地,生機勃勃的黃土高原,無不感到身臨其境而為之動容。
在斯諾筆下,看似對人物的簡單、平淡、無奇、隨意甚至是無厘頭的描述,卻蘊藏著作者獨具匠心的表現藝術,如此妥貼精準。比如書中作者對毛澤東夜晚在燈前認真擺弄飛蛾,接受采訪時松下褲帶搜尋虱子等場景的白描將毛澤東的豪爽和真性情展現的淋漓盡致。如此寫實性的記錄不僅僅將作為蘇維埃領袖的毛澤東表現的平易近人,而且將共產黨人真實,真性情的一面毫無保留的展現在全世界關注中國革命的讀者面前,可謂功德無量。
踏著斯諾的足跡,紅軍從建立到發展到壯大的歷程一幕幕呈現在世界眼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領導人的成長足跡如畫軸般徐徐展開。透過斯諾的筆尖,我們親歷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共產黨陜北根據地,領教了為人民浴血奮戰的紅軍,領略了與人民打成一片的優秀中國共產黨領袖的風采,見識了原則性與靈活性完美統一的共產黨的革命政策。他們是一群一心一意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不斷拼搏堅持奮斗的年輕人,他們骨髓中充滿民族危難關頭一定會爆發出來的昂揚斗志,他們代表著中國未來的希望。
某種意義上而言,《西行漫記》真正的作者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革命青年以及根據地所有的革命戰士、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得《西行漫記》更加豐富多彩。正如斯諾在序言中所言:“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產黨員同在一起的這些日子所見所聞以及所學習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觀的無黨派之見的報告”。正是由于斯諾從一個旁觀者的位置對紅軍的真實情況作了客觀公正的報道,才使得《西行漫記》一經出版就轟動全世界,成為不朽之篇章。
在斯諾筆下,毛澤東一方面是一位頗有天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另一方面也具有中國農民與生俱來的質樸純真,率性自然。他是把馬列主義理論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實際相結合的典范。無論是在革命初期的五次反圍剿斗爭中,還是長征中,毛澤東都表現出出眾的領導能力和指揮能力。此外,出生于農民家庭的毛澤東與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作為廣大農民的代言人,他對人民大眾,特別是對農民的迫切要求做了恰到好處的綜合和表達。這也是其革命斗爭能屢屢化險為夷,步步為營,逐步走向勝利的根本動力所在。談到毛澤東的質樸純真,率性自然,就不能不提到毛澤東只身走在蘇區的大街小巷,親切地跟人攀談,毫不顧忌自己的生命安全,那份自信,那份豪氣,那份不羈著實讓人肅然起敬。毛澤東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正是中國共產黨人隨意、親切、充滿真性情的集中體現。
斯諾猶如一位冷靜的攝影師,對準20世紀30年代陜北地區的點點滴滴,所見所聞一一按下快門,并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舉辦了一場震爍環宇的攝影展。這在國共雙方宣傳與反宣傳的斗爭中,無異于一聲驚雷,向世界各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對時局,對戰爭的立場和政策。為日后中國共產黨抗戰,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蘇區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深深感染了作者,正如《西行漫記》的英文名字(《紅星照耀中國》)所言,中國共產黨正如一顆冉冉升起的紅星,必將照亮全中國。
我們有理由相信,斯諾留給我們的遠不止一副革命歲月的粗糙勾勒,遠不止一副副革命者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面龐,遠不止對時局,對各國犬牙交錯的外交政策鞭辟入里的挖掘。精致的永遠不是藝術品,定格永恒的永遠不是照片,恒久綿長的永遠不是斑駁的印記,模糊的回憶。唯有透過這幅宏大的歷史畫卷留給人們關于歷史,關于民族,關于人民,關于人性的思考,關于倫理的社會實驗的成果才是值得后人津津樂道,認真咀嚼,永遠品鑒的陳年佳釀。波瀾壯闊的人民革命歷史,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終將證明:斯諾的《西行漫記》將永垂史冊。
參考文獻:
[1]李銀波.斯諾與3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斯諾采訪“紅色中國”的動因探索[J].新聞大學.1998(01)
[2](美)斯諾(E.Snow)著,董樂山譯.西行漫記[M].三聯書店,1979
[3]孫華.《西行漫記》的傳播對中共領導的抗日戰爭及中美關系的影響[J].出版發行研究.2009(06)
[4]尹均生,龔舉善.試論《西行漫記》的生命意念與人類意味[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8(03)
[5]張小鼎.《西行漫記》在中國——《紅星照耀中國》幾個重要中譯本的流傳和影響[J].出版史料.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