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國忠 王慶忠
開放式培養軍事人才是各國軍隊的共識。它包括軍內外聯合培養、送外國深造,以達到塑造軍事人才開放型思維品質的培養目的。我軍應該改變那種封閉、保守的培養模式,借鑒外軍的成功做法,借助地方和外軍的力量,請進來,派出去,讓軍事人才眼界更加寬廣,思維更加靈活、流暢和獨創,能縱觀軍事領域的新問題、新情況,始終保持思維的領先地位。軍事教育是國家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自身的特殊規律,又有與國民教育的共性。不斷增強軍事教育的開放性,以適應培養跨世紀高層次軍事人才的需要。
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是許多國家在推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的共同選擇。一是全面提高我軍人才整體素質的需要;二是彌補現階段軍事教育中諸多不足的需要;三是現代化國防促使軍地在多領域走向結合的需要。為此,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建立合作機制,有利于擴展區域,克服部隊、院校在教學條件、科研條件、師資隊伍、信息資料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時高效地造就大批高素質新型學科專業門類的高質量軍事人才,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這樣的機制應當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軍隊選送一批優秀的、有發展前途的軍事人才到地方高等院校接受專門培訓;二是直接從地方高校選調一批具有較高科技素質的人才補充到部隊,再到軍隊院校進行短期培訓,增強他們的軍事素質;三是聘請地方高校導師,同部隊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四是借助地方高校的科研優勢,聯合攻關,以此來帶動部隊、院校科研工作。
放眼世界,加強同外軍的交流與合作。軍事人才培養的國際性和開放性,要求必須加強同發達國家軍事人才培養的交流與合作,這關系到軍隊的強盛和發展。缺乏必要的世界信息交流,就會使我軍的人才培養停滯不前。特別是隨著國際軍事合作機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隨著各國軍隊交往、互訪的不斷增多,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的軍事人才,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同選擇。順應這一潮流,我軍也應該進一步拓展軍事教育的國際空間,在選送優秀軍事人才出國培訓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甚至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跨國辦學,比如與國外名牌大學建立合作關系,不用出國,通過網絡就可以學到某些專業,學習結束后在網上考試,對方承認學分。走出一條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啞鈴式”培養之路。我們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現階段看,面向世界更重要,特別是面向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科技成果,堅持拿來主義,這有利于借助“他人優勢”推動我軍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著眼知識經濟社會特點,要樹立全程培養的思想。第一,高強度的學習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成才的必由之路。學習意識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合格人才的必備品質。21世紀是學習的社會。繼續教育是戰略性投資。1994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為會議準備的報告中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羅馬會議所強調的終身學習不是簡單的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今天,在發達國家,從軍隊到全社會,主要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的觀念已經過時,代之而起的是學習就是工作的新觀念,繼續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戰略性投資。第二,要實現一次性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的轉變。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lon)用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程人生大學。美國總統克林頓說,“終身教育是知識經濟的成功之本。”美軍軍人在從初級軍官升到高級軍官的過程中,平均人軍校學習至少8年時間,占軍事生涯的三分之一。所以,在總時間上,教育要貫穿人的一生,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提供教育機會;在空間上,正規的學校教育和大量的非正規教育并存,并有所銜接和貫通,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繼續教育結合,實現教育的終身化。“一張文憑、一個學歷,終身從事一種職業”是20世紀昨日黃花的人才理念。搞好軍隊的繼續教育,是軍隊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軍地兩利、受益終生的大好事。第三,要在終身學習中不斷優化軍事人才的知識結構。有一位人才學家在談到人才與知識更新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說,20世紀不懂計算機和外語的人還可以被稱為人才的話,那么2l世紀不懂得計算機和外語的人就不能夠再被稱為人才。過去崇尚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的倉庫型人才,實際是記憶型人才。但只會記憶、繼承的人是難于創新的,已經難以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局面和排山倒海般涌來的知識浪潮。要學會從繁重的記性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培養創造性能力和思維品質,成為富有創造力的人才。采取多種形式全程培養人才。首先要教育官兵樹立知識經濟時代應有的學習觀和成才觀,激發他們把擁有知識作為立身之本。其次,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干部學習與合理利用選拔結合的一條龍激勵機制,通過考試、考核和使用檢驗等多種形式加以確認,作為衡量干部階段素質的重要參考,并與干部的任用提拔結合起來。第三,為了增強再學習的針對性、有效性,提高繼續教育的效益,還可以考慮對目前各級各類干部的學習內容進行處理,分門別類地建立相應的學習和考試科目,組織在職自學、單科考試、取得學歷、申請學位的思路。通過在“時間銀行”里零存整取,把繼續教育作為在職干部提高素質的基本形式,使之成為滿足軍事人才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轉移的橋梁。各部隊要在對干部普遍輪訓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使培訓制度化、經常化。通過一手抓干部人校深造,一手抓干部在職培訓,循序漸進地把現職干部的知識補差工作搞出成效來。提倡立足本職崗位自學成才。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邊實踐,邊自學,有序地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縮短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周期。從我軍的實際看,要注意在高層次人才的分配使用問題上,應當有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傾斜,要鼓勵軍官報考地方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在工資、待遇上體現對高層次人才的重視,軍官在上學期間職級晉升應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