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農業科學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如何把這些新的科技和農業產品轉化為生產力,是農技推廣人員所面臨的嚴峻課題。本文介紹了農技推廣的現狀并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針,闡述了對加強農技推廣工作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農業推廣;新農村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先進農業科技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農民科學種植的能力,顯著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農產品的質量,更有效提高了科技轉化率。但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的轉化方面相差甚遠。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就是把農業農村經濟建設好,把生產發展放在第一位。而生產發展需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持。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認為必須優化農技推廣體系、加強農技推廣力度、創新農技推廣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1 我國農技推廣的現狀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業發展已經向“效益農業, 綠色農業、信息農業、數字農業”的方向轉變。但是,傳統的農技推廣體系已無法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為此,應大力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大農技推廣力度。
2 優化農技管理機構
傳統的農技推廣機構比較分散、推廣力度薄弱,無法形成合力,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很多地方還存在部門職能單一、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更沒有開通一站式問詢服務平臺。在很多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受雙重管理體制的制約,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無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農技推廣工作中,農業技術無法有效傳遞到農民手中。
3 加強農技推廣力量
農技推廣的主要作用就是把農業技術和前沿成果與技術的使用者聯系在一起,把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目前,我國的農技推廣人員素質相對偏低,還存在年齡斷層、服務能力弱和經費匱乏等一系列問題。受經費短缺的影響,工作人員接受系統業務培訓的機會較少,無法及時了解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品種,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科技知識更新緩慢。同時,有的農技推廣人員思想守舊,沒有積極主動服務農民的意識。以上種種因素導致農技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低,也導致了農業技術指導不到位,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4 農民素質普遍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
我國是人口大國,加之人均耕地面積非常少,導致農業勞動力嚴重過剩,一大批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輕勞動力轉投其他產業,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對新產品和新技術認識不夠,對技術的掌握能力較弱,無法將新技術和新產品應用到現實的生產當中。
5 農技推廣機制亟待創新
農技推廣管理體制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難以發揮出每個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為了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就必須加快農技推廣管理機制的改革工作。要從選人、用人、管人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開辟一條暢通的農技推廣道路,架設起新農村建設與快速發展的農業科技有效融合的橋梁,加速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的互通。
6 改革農技推廣體系,全面促進新農村建設
農技推廣是聯系教育和生產的紐帶,是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和增加農業競爭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因此,在農技推廣工作中,應該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穩妥地推動農技體制機制改革,絕不能簡單地把農技推廣機構直接推向市場。
7 加大農技推廣的資金投入
近年來,我國通過各種補貼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研究的經費投入,使農業技術轉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問題。因此,一是要解決好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經費,夯實農業科技傳播和普及的人才基礎,建設好基層農技推廣網絡;二是要保證基層農業推廣隊伍的穩定。在工作、生活、思想上多多關心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技推廣工作當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
8 結語
做好農技推廣工作,就是要為農民送去更多更適用的科學技術和新品種,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力的快速提高。因此,必須切實有效地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素質,加快改革農技推廣體制機制,創新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使新技術和新品種在農民手中形成實際生產力,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作者簡介:唐春梅,本科學歷,公主嶺市廿家子農業技術推廣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