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農間作是指我國南北各地群眾培育人工林的傳統習慣。為了充分利用幼林行間的空隙,種植適宜的農作物,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撫育了幼林,達到了以耕代撫,以副促林,林農雙豐收的目的。這不論從生物學或經濟收益方面來看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林農間作技術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林農間作;好處;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S753.53+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24
1 林農間作的好處
首先,充分利用農作物和林木兩根的不同性質,樹木和農作物對土壤肥力的吸收不同,吸收土壤中養分的類型和數量也不相同,加之由于耕作關系還能促進林木根系向土壤深處伸展,擴大它的吸收,因此,合理的間作可以促進樹木的生長和農作物的增收。山東省林業研究所在該省西部和北部地區對桐糧間作效益的調查材料證明,泡桐主根粗大,向下伸長,側根稀少,根系多分布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而小麥則多分布在30厘米以上的土層中。
其次,由于作物覆蓋有利保持水土和養分的流失,雨季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旱季可減少地表蒸發。據湖南省測定:夏季間作比未間作的土壤含水量多3%~5%,空氣濕度大10%,地溫低3℃~5℃,風速減低,造成了有利于幼林和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再次,為了防止各種雜草叢生,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林地里種植農作物,并且經常鏟除作物的雜草,無疑對林木健康的生長狀況也得到了很大改善,防止了病蟲害的滋生。
最后,促進幼林生長,增加短期收益,間作合理的幼林,一般可提高幼林生長量10%~30%,在南方地區,每畝可分別收谷子30~100公斤、旱稻30~50公斤、紅薯250~500公斤、木薯250~600公斤、玉米25~75公斤、小麥35~60公斤。
林農間作的上述優點,只有在間作合理的情況下才能反映出來。由于造林數種、作物種類以及立地條件和耕作技術的不同,間作效果往往會有很大差別,甚至有時由于間作不當,不僅影響了幼林生長和作物產量,而且引起了地力衰退,造成不良后果。
2 林農間作的注意事項
林農間作,有必要強調以林為主,經營原則是農林雙豐收,因此應選擇比林木矮的低植物,防止林木受到農作物的威脅。
林農間作一般應該在土壤比較濕潤、肥沃的立地條件下進行,特別是在間作谷類作物時更是如此,因為谷類作物的耗水量大,一般每年每公頃需水1200~2000立方米,所以只有在濕度適宜的條件下,間作谷類作物才能夠獲得成功。
選擇作物種類時,應選擇與幼林矛盾較小的作物進行間作,以免妨礙幼樹生長。速生陽性樹種宜選擇矮稈耐蔭作物,如刺槐間作花生;淺根性樹種宜間作深根性作物,深根性樹種宜間作淺根性作物,如泡桐間作大、小麥等;早期能耐蔭或生長緩慢的樹種,如紅松、云杉、油茶等初期可間種高桿作物如玉米、高粱、向日葵、木薯等。但間作年限不宜過長,以造林后2-3年為度。隨著幼林年齡的增長,林地環境的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作物種類也應改變,如杉木在造林當年種玉米、木薯、煙草等效果均較好,但在第二、三年,由于杉木幼樹成長和需光量的增加,則應改種低矮較耐蔭的作物,如豆類或紅薯等。
應當強調,塊根(莖)作物只限造林初期,即在幼樹根幅不大時進行間作。否則,由于種植和收獲時過多的損傷幼樹根系,勢必影響幼林的正常生長。在水土流失地區,不宜選用塊根(莖)類作物進行間種,在任何情況下,幼林內不應允許間作攀緣性作物。此外,所選擇的間作作物(包括瓜類)均應屬中耕類型,由于進行中耕,可以明顯減少表層土壤水分的蒸發,并促進幼樹根系向更深的土層伸展,擴大其吸收面積。
南方山地間作應多種秋收作物,避免間作夏收作物。這主要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收割后會引起環境的顯著改變,從而對幼林的生育將發生不利的影響。
在間作農作物與幼樹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其原則是,樹小近些,樹大遠些,高桿作物遠些,低矮作物近些,一般至少要離幼樹根際60厘米以上。有時為了便于林農間作的進行和更好的保護幼樹,也可以適當減小造林密度或調整株行距的配置,但應注意用材林的郁閉時間一般不宜超過4~6年。
3 林農間作時的幼林管護與保護
幼林保護是人工撫育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通常包括防火、防病、蟲、鼠(兔)、鳥、獸等,防除寒害、日灼、凍拔和雪折以及防止人畜破壞等。為了適應四個現代化對林業生產發展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明確指出了愛林護林是全國人民的光榮義務和權利,并在第五章中就有關森林保護問題,從組織、制度等方面都做了具體的規定,指明了森林保護的方向和途徑。下面僅就幼林保護中的幾個主要問題從技術上加以簡要討論。
首先,防火人工幼林多處于人為活動比較頻繁的地方,因此,幼林防火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其次,為了防止病、蟲、鼠、鳥、獸害,必須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在栽植苗木初期和整地時就應充分考慮病蟲害和鼠疫的發生,并采取相應的辦法各種預防保護措施。
最后,防寒害、凍害和人、畜等危害在我國北方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東北西部)造林時,有些樹種(如樟子松、油松)在造林后的一、二年內,應于秋末冬初進行埋土防寒,翌春土壤解凍時撤除,否則由于冬春旱風吹襲,苗木地上部分失水過多,造成生理干旱,引起葉、芽枯萎,甚至全株死亡。在我國北方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排水較差或土壤粘重的低平地段以及平緩坡地上新造紅松、落葉松、油松、樟子松、黃波羅、水曲柳幼林時,常常易遭凍拔危害。
作者簡介:陳德芳,專科學歷,梨樹縣梨樹鎮農村經營管理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