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瑰 陶波 王淑蘭
摘要:本文通過對保護性耕作內涵的介紹、保護性耕作的起源與發展及對推廣保護性耕作必要性的論述和對吉林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推廣吉林地區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建議。
關鍵詞:保護性耕作;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 S34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26
1 保護性耕作的內涵
保護性耕作,就是指針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盡可能減少土壤耕作,并用秸稈覆蓋地表,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農業耕作技術。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方法相比有四大特點:一是變鏵式犁耕翻為全方位深松;二是變除滅茬為秸稈還田覆蓋;三是變傳統的多次動土播種為一次性播種;四是變三鏟三趟為藥劑除草。
2 保護性耕作的起源與發展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人類在遭遇嚴重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之后,逐漸研究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耕作技術,它是傳統耕作技術的一次革命,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近幾年大力推廣的一項新型耕作技術。
保護性耕作技術起源于美國。20世紀初,美國在西部進行機械化翻耕土地,大面積土地開發變農田,雖然糧食增產效果十分顯著,但是,由于大面積的草原、森林、荒地被開墾造成了原有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加劇,農田沙化嚴重,肥力日趨衰竭,加之氣候持續干旱,所以引發了兩次震驚世界的“黑風暴”(我國稱為“沙塵暴”)。成千上萬噸的農田表土被刮走,幾千萬畝糧田遭到破壞。而秸稈及殘茬覆蓋的地方,表層土卻被保留下來,后經各方專家的試驗和研究,總結出了“保護性耕作法”。我國近幾年,由于土地水土流失嚴重,有些地方連年干旱、沙塵暴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直到1999年山西省開始在全省布點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從此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全國逐漸的推廣開來,在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從此確定了今后我國農業保護性耕作的主導作用。
3 推廣保護性耕作的必要性
3.1 推廣保護性耕作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需要
近幾年,干旱少雨已是我國最大的自然災害,保護性耕作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提高了農田抗旱節水能力。據有關試驗表明,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量的50%~60%,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另外,機械耕翻形成的裸地土壤有機質下降使耕地質量逐年降低,造成土地大面積風蝕,導致沙塵暴天氣頻發。實行保護性耕作,可以有效解決土壤的風蝕、水蝕、生態環境惡化和土壤退化等問題,是我國建設農業生態環境的最好措施。
3.2 推廣保護性耕作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保護性耕作采用的是一種免耕、少耕和復式農業耕作方式。在生產管理環節的種、鏟、趟等諸多勞動程序中減少了2~5道程序,每畝省工5個,每畝節省柴油3公斤;通過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可減少化肥投入量達10%左右;通過深松、秸稈覆蓋,蓄水保墑,提高水份利用率,每畝節水40~60立方米。據統計,采用保護性耕作可降低綜合生產成本30%以上,增產幅度達5%~15%,畝均綜合節本增效40元以上。所以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有利于轉移農村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3.3 推廣保護性耕作是促進農作物秸稈還田利用,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近年來,大量秸稈已成為農戶處置的負擔和最大的火災隱患,一些地方采取就地放火焚燒的方式,不但造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致使大氣和環境遭到嚴重污染,同時也干擾了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等。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具體通過機械和微生物手段實行秸稈就地還田,實現了搶農時播種后茬作物,減少了秸稈焚燒,使大量碳元素固態形式留在土壤中,減少了由于秸稈焚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向大氣的排放。既減少了環境的污染,也節約大量的肥料投入,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好處。
4 吉林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存在的問題
4.1 農民傳統耕作習慣和觀念根深蒂固
從吉林地區農業發展情況來看,農民多數還保持傳統的耕作習慣和觀念,要讓他們改變觀念,接受新的耕作技術,樹立新的耕作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很大難度。
4.2 農民購買能力制約了保護性耕作機具的購置
由于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是將鏵式犁耕翻,變秸稈還田覆蓋、免耕播種,因此原有的鏵式犁耕翻和常規播種機不能使用,這就要求農民增加新的生產投入,再加上農民自身水平有限,這就制約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從而加大了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困難。
4.3 農業機械化的公共服務發展能力還不足
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保護性耕作普及應用體系。農機公共服務是發展保護性耕作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改變農民傳統生產觀念、引導農民接受保護性工作技術的重要力量。但是長春地區農機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長期滯后于農村社會發展步伐,在很大程度上還滿足不了保護性耕作大規模實施的要求。
5 對吉林地區推廣保護性耕作的建議
5.1 加強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培育、扶持、發展一批保護性耕作的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經紀人及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建立以國家政策為導向,農機推廣、科研為基礎,農機專業組織和農機大戶為主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5.2 堅持多元投資與多方捆綁扶持相結合
以農民投資為主體,充分利用省級專項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農機化項目、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優糧工程等投資,進行資金整合,捆綁扶持,形成技術、資金、人才、部門等多元一體化管理、共同建設的格局。
5.3 充分發揮宣傳引導和技術培訓的作用
保護性耕作是對傳統農業耕作制度的變革,讓各級干部與農民認知保護性耕作的理念和益處,讓農民在思想和行動上徹底轉變觀念,同農機部門采取的技術推廣送訓到戶等有機結合起來,讓他們充分認識保護性耕作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簡介:魏清瑰,本科學歷,長春市農業機械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