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華 蔡夢陽
摘要: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塊莖。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驚功能。根據天麻喜林下陰濕、腐植質較厚、蜜環菌豐富的地方,喜涼爽濕潤氣候,以土質疏松、排水良好且呈微酸性肥沃的壤土或腐植質土的生物學特性,可利用杉木中齡林作為天然的遮蔭棚,進行林下種植。
關鍵詞:天麻;杉木;林下種植
中圖分類號: S72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61
1 天麻的生物學特性
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塊莖。別名:赤箭、離母、定風草、離草等。貴州天麻產區群眾尚有山蘿卜、水洋芋之稱。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驚功能。用于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高血壓、耳源性眩暈等。
天麻主產區是四川、貴州、云南、陜西、湖北、湖南、安徽、西藏等省;江西、河南、山東、吉林、浙江等省也有分布。
天麻屬蘭科多年生草本,無根無綠色葉片,只有塊莖、地上莖、花和果實,塊莖肉質長橢圓形,長10厘米左右,直徑3~5厘米,節上密生三角狀廣卵形鱗片。花莖直立圓柱形,花為黃綠色,葉為退化的膜質鱗片,基部呈鞘狀包莖。種子由胚及種皮構成,無胚乳,呈紡錘形,平均長0.97毫米,直徑0.15毫米。
天麻生長于林下陰濕、腐植質較厚、蜜環菌豐富的地方,喜涼爽濕潤氣候,以土質疏松、排水良好且呈微酸性肥沃的壤土或腐植質土為佳。天麻主要生長在海拔1000~2000米處,樹林主要有郁閉度在0.7的青崗、杉木、野櫻桃、鹽膚木、馬桑、櫟類和覆蓋度在70%左右的蕨類等。
2 杉木下種植天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地理條件好,適合種植
敘永縣是四川省杉木速生豐產林基地,從1998年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項目,營造了大量的杉木人工林。目前,全縣有杉木中幼林約1萬公頃,大多分布在海拔1000~1700米之間,其中海拔、氣候、溫度、濕度和土壤等因子均適合林下種植天麻,這為大面積推廣杉木林下種植天麻提供了保障。
國營敘永縣半邊山林場奠山營林區從貴州省引種天麻在杉木林下試種,并獲得了成功,實踐證明,在杉木林下種植天麻的這種立體林業模式是切實可行的。
2.2 利于資源保障,提高林地價值
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塊莖是常用的著名中藥,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驚功能,市場需求量大,發展前景良好。但傳統的天麻種植方式是室內種植和室外種植,室內種植需要建造房屋,成本高;室外種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由于需要搭遮蔭棚,搭棚需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資源和勞動力,成本過高。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土地越來越緊張,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在逐步增強,對林地的開發利用已走上了綜合、立體的模式,為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立體經濟已成為林區群眾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
根據天麻的生物學特性,利用杉木中齡林和天麻共同適生的海拔、氣候和土壤等相似的特點,利用杉木中齡林的天然遮陰條件,進行林下種植天麻,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林地資源,提高林地的使用價值,為實現立體林下經濟提供了資源保障。
3 杉木下種植天麻的種植技術
3.1 林地的選擇
選人工杉木中齡林地,樹高8~15米,坡度在5°~18°之間,半陰半陽的林地,土壤以腐殖質深厚、富含有機質、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土壤pH值5~6為宜。郁閉度要保持在0.7左右,基本上達到樹枝相連。過密的地方要適當的間伐,若少部分地方出現天窗,則用樹枝插于其四周起到遮蔭作用或用遮陽網遮蔭。
3.2 選材
3.2.1 菌材的選擇需要挑選不含油脂的木材 青崗、板栗、刺槐、櫟類等密度大的闊葉樹。
3.2.2 選木材不宜過大 一般挑選直徑5~12厘米之間最佳,長度在30~40厘米之間,如遇大材可劈開分成小份,遇蟲疤的需要把蟲疤處去除,將菌材隔10厘米砍成魚鱗口,深度為1~2厘米至木質部。
3.2.3 選材的水分不宜過大,也不宜太干 根據季節不同,將菌材風干15天左右,待水分蒸發20%~30%時,可直接種植,若遇菌材濕度達不到60%時,可放入水池中浸泡1~2天。
3.2.4 需要準備菌材的枝條 把小樹枝鋸成8~10厘米,兩端鋸成斜口。
3.3 林下種植
一是在初冬季節,將林地內杉木修去離地3米以下樹枝,將地內的枯枝、雜草、灌木等全部清除到林外。
二是做100~120厘米寬的畦,畦溝深約10~20厘米,畦溝寬20~30厘米,畦面平整,呈弓背形,去除碎石、樹根等雜物,然后把畦土粉碎呈沙粒狀,用多環素與沙土(1∶5)攪拌,撒于上面,殺滅雜菌,再鋪上一層沙土。
三是將準備好的菌材放置于沙土上,菌材間的距離為10~15厘米,然后將備好的小樹枝放于菌材的兩端和兩側位置,將密環菌(把一瓶密環菌取出,分成若干小份)放置于小樹枝與菌材的連接處,小樹枝中間放置少量的密環菌,菌材兩端也可放置少量的密環菌;在密環菌上面蓋上0.5厘米的沙土,將準備好的種麻放置于菌材的中間,種麻的密度不宜過大,種麻間距為7~8厘米為佳;在種麻放好后再蓋上15~20厘米的沙土;在沙土上平整的鋪上一層稻草,稻草的厚度為1~2厘米,再澆水,讓稻草充分吸收水分。
四是一般選初冬栽培,開春即可快速生長,比春、秋季節栽培產量高。采用單層或雙層栽培,要不斷更換茬地避免連作,以減少病源。
3.4 田間管理
天麻栽后要精心管理,嚴禁人畜踩踏。夏季到來之前,應除去加蓋的樹葉和稻草,清理好排水溝,及時排除積水,以防塊莖腐爛。春、秋季節應適當剃枝,讓天麻接受必要的日光照射,以保持一定的溫度;5~8月林間空地應適當遮陽;越冬前要適當的加厚覆土,并加蓋樹葉、稻草防凍。
3.5 病蟲害防治
害蟲主要是螻蛄、蠐螬、白蟻、蚜蟲等,可在播種時或生長期用鋅硫磷700~1000倍液澆于窩內或用黑光燈在附近誘殺等方法加以防治。
3.6 采收
3.6.1采收時間 天麻的采收時間一般在深秋或初冬(即10~11月),這時天麻已停止生長,采收既便于收獲和加工,還有利于收獲后及時栽培,同時,此期間采收的天麻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好。
3.6.2采收方法 應小心地將表土扒去,取出土上層菌材以及填充料,然后輕輕地將天麻取出,一層一層地收獲。取出的天麻要進行分類,箭麻和大白麻需及時加工,小白麻和米麻做種用。
先將采收需加工的箭麻和大白麻用清水洗凈,并用薄竹片輕輕刮去塊莖表面的粗皮,然后分為大(200克以上)、中(100~200克)、小(100克以下)三級分放在清水中進行浸泡,并及時加工。
做種用的小白麻和米麻要特別注意妥善保管,以免造成爛種,其具體保管方法是:先用手捏細土能成團,松手可散開為度的濕潤細土撒在平地上,以5~10厘米厚為宜,然后將麻種單擺在上面,上面再撒5厘米厚的細潤土,注意放種時要小心輕放,最好是采收和栽培同時進行。
參考文獻
[1] 劉美麗.林下經濟模式及綜合毅然效益.林業實用技術,2007,(4):37-38.
[2] 劉新波.發展林下經濟的幾種模式[J].林業科技情報,2007,39(2):18-19.
[3] 胡勝傳,白風.四川古藺縣天麻栽培方法[J].中藥通報,1958,4,(1):22.
[4] 潘忠虎.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探討及效益評價方法[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13).
[5] 周鉉.我國天麻栽培的歷史、現狀與前瞻[N].湖北科技日報,2000-4-7(2).
作者簡介:朱富華,本科學歷,國營敘永縣半邊山林場,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培育與林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