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葉俊

自打貴州省建設學校“成名”后,陳鳴愈發忙碌了。作為校長,陳鳴不僅要管理好校內事務,還到廣東、河南等外省去講學。
“由衷地感到自豪!”多年以來,貴州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比較落后,“只有外面的專家學者到貴州來傳經送寶,貴州的學校到外省傳授經驗的少之又少。”如今,貴州省建設學校的成功讓東中部地區的職業學校刮目相看。
“很多學生還想來讀,但已經招滿了,我們只好再適度增加了一些名額。”省建設學校招生與就業處處長吳耘介紹,今年省建設學校按照指標招生3500人,最終卻招生近5000人。
羅林是省建設學校建筑藝術設計專業一年級學生,今年18歲的他初中畢業后干了一年多的電工。“一個月也能掙3000多,維持生計沒有問題,如果熟練以后,工資還會漲。”
但即使生活還過得去,羅林還是辭掉了這份工作,踏進了貴州省建設學校的校門。原因很簡單,“想有一門更可靠的手藝”。
省建設學校的教學條件可謂優異,這里校園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絲毫不遜于一所普通大學,學校的各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實訓基地。在建筑藝術設計專業實訓基地,一個巨大的什物架十分顯眼,上面擺放都是該專業老師和學生制作的工藝品,有十二生肖陶像、有花瓶、茶壺,還有不少貴州民族風情的陶瓷,雖然質量不一,但件件樣式精美,很有設計美感。“這些都是老師和我們自己設計的樣式。”羅林很有成就感。
建筑藝術設計專業是省建設學校今年新開的專業。在貴州,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為建筑設計、陶瓷產業提供了無限空間。建筑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不僅就業沒有問題,而且會有不錯的收入。
“辦職業教育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總結這些年的發展經驗,陳鳴認為,省建設學校之所以得到社會好評、學生信賴,最為重要的是學生從這里走出去以后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而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我們立足自身優勢,緊密結合市場,特別是前沿市場。”
“建”字當頭,是省建設學校的本色。雖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新專業不斷開設,省建設學校幾乎所有的專業仍然圍繞建筑行業深度延伸,不跟風,不隨市場盲動。也正因為如此,省建設學校在建筑及相關行業的職業教育中贏得了好口碑,成為了領跑者,很多企業都主動要求與省建設學校聯合開辦專業。
陳鳴談到,在一次與北京的合作企業負責人聊天時,他了解到企業對智能樓宇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于是省建設學校便很快與該企業簽訂了協議,由省建設學校開設智能樓宇專業,進行招生,企業派教員到省建設學校教學,學生掌握好基本技術之后,再到企業頂崗實習,畢業后直接輸送到企業。
“智能樓宇是一個邊沿性交叉性的學科……簡而言之就是對樓房的智能化操控。”陳鳴說。據國家緊急人才辦公室的調研數據顯示:智能樓宇師是全國12種緊缺人才之一,大城市的智能樓宇師平均月薪都在7000元以上。
為了在教育理念上不斷創新,專業設置上與前沿市場更加接軌,省建設學校還積極與國外職業教育學校進行交流。今年6月12至7月1日,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33名學生來到了省建設學校感受體驗,省建設學校的20名學生和5名老師則赴新加坡學習參觀。
“這些交流不僅開闊了學生、老師的眼界,對我們的辦學思路、專業開設更具前瞻性都很有啟發。”陳鳴介紹,省建設學校下一步將努力實現與國外職業學校的聯合辦學,努力辦出一所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職業學校。(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