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昌華

9月3日,出席2014中國—東盟職業技術教育峰會的中外嘉賓一行到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考察,來自老撾、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柬埔寨教育部門負責人、專家對學院優良的實訓設施和豐富多樣的辦學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印尼校長代表團當天就與學院簽訂了相關合作協議。
2012年,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試水國際化合作辦學,先后與美國飯店協會教育學院、馬來西亞汝來大學、柬埔寨管理與經濟大學、臺灣中州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并向東南亞國家招收34名外國留學生,涉及旅游、生物制藥技術、藥學、工程造價、項目管理、電子商務等近10個專業。
翠花(中文名)來自柬埔寨,攻讀電子商務課程。剛來貴陽時,她只會說幾句簡單的漢語。學院專門為她配備了中文教師,并安排中國學生對她進行漢語輔導。“我們國家電子商務還很少,更不要說有京東、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了。”現在翠花已經能用流利的漢語交流了。她完全不擔心工作的問題,因為柬埔寨外交和商務部門已分別向她拋出了橄欖枝。
一年以來,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與東盟各國之間開展了數十批次的互訪交流,彼此間的信任與合作不斷加深。今年中國—東盟職業技術教育峰會簽訂《中國東盟建立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合作交流機制倡議書》,多方將在構建校企合作聯盟、分享優質教學資源和構筑長效合作機制等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勢必將推動學院國際化辦學走向新臺階。
“唯有開放辦學,才能讓好的理念、模式、資源為我所用,激發自身活力。”學校黨委書記楊彥峰說。縱觀東盟各國,教育資源各有稟賦:泰國、老撾等國家以旅游業為經濟支柱,酒店、旅游管理經驗成熟、市場化程度高;印度尼西亞,軟件開發和信息技術產業實施比較早,辦學經驗豐富……反觀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化工、園林設計等專業有自己獨到而成功的辦學經驗,雙方的合作可謂各取所需,共通共贏。
18歲的曹尚杰是軌道交通分院5000多名學生中的一員,他曾跟隨學校考察團,前往印度尼西亞一所大學參觀,考察團在當地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們的城鎮建設起步晚,軌道交通建設很少涉及,因此我們就成了‘香餑餑。”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是省內最早開始國際化合作辦學的職業院校之一,本著突出辦學特色、服務地方經濟、加強對外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理念,學院成功探索了“行業+企業+學院”、“企業+境內外大學+學院”、“園區+特大型企業+學院”等一系列“企業+學院”的合作辦學模式,提升了辦學水平,積累了辦學經驗,同時也吸引不少東盟學生的目光。
目前,學院先后派出40余名師生到臺灣中州科技大交流學習,且交流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加大。2014年,學院計劃招收留守學生50名,涉及十幾個專業。
貴陽職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萬余人,新招生人數每年遞增30%左右,就業率保持90%以上,先后通過了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評估”,2013年正式成為貴州省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院正為成為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而努力,并籌劃在東盟通過建立分院校、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秀”出辦學特色,為東盟各國深層次的合作交流提供豐富而優質的人力資源。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