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陽

這是黔南審時度勢、深化改革的根本之策;
這是黔南重振旗鼓、后發趕超的得意之作。
今年2月21日,黔南州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黔南州“一圈兩翼”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與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稱其為黔南建州以來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戰略決策和黔南實現經濟社會進一步加快發展的“靈丹妙藥”。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58年的歷史長河中,黔南曾經輝煌過——長時間占據著全省第一方陣的位置,長期被別人追趕;黔南也曾經跌入低谷——不經意間就在高速發展的隊伍中掉了隊,變成了辛苦的追趕者;如今的黔南,正加倍努力,期望重新找回往昔的輝煌。
2013年,在貴州省綜合測評排位中,黔南州列第2位,比2012年上升了4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2014年上半年,黔南州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為38.7%、13.9%,均排全省第2位,在全省綜合測評排位中,排第3位。
眼下,隨著貴廣高鐵的建成通車,黔南的交通走進了“高鐵時代”。與此同時,隨著“一圈兩翼”戰略發展新格局的逐步形成,400多萬黔南人感受到黔南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號”已經駛入高鐵軌道,正在提速,全力追趕——打造黔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高鐵時代”。
謀全局者大智慧
善弈者謀勢。
2013年8月5日,中共黔南州委十屆三次全體(擴大)會上,黔南州委書記龍長春在全委會報告中擲地有聲提出了“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
“一圈兩翼”發展戰略,就是要樹立“泛都勻”理念,堅持以“大都勻”為龍頭,以福泉、甕安煤電磷、煤電鋁一體化,貴定昌明、獨山現代物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為支撐,著力打造“泛都勻”經濟圈;依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以惠水、長順、龍里、貴定北部片區為主,以服務業、臨空產業、民族制藥為支撐,千方百計地融入貴陽發展,著力打造環貴陽經濟帶;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遺產地和“三天奇觀”等獨具特色的資源,以黔南南部三都、荔波、羅甸、平塘等縣為重點,以民族文化、喀斯特生態旅游、臨港經濟和天文科普旅游為支撐,著力打造生態文明民族文化旅游經濟區。
“一圈兩翼”的發展目標,就是形成以“泛都勻”經濟圈為核心,以“三波羅平”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區和“貴惠長龍”環貴陽經濟帶為南北兩翼,實現核心重點突破、南北比翼齊飛的“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
堅持以差別化錯位發展為手段,以協調發展為目標,大力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努力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實現新突破。這正是“一圈兩翼”的精髓所在。
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這恰如其分的說明了黔南州新一屆領導班子敢于擔當、勇于擔當的歷史使命感和超強的責任意識。
“一圈兩翼”發展戰略定位,來自于深入基層調研的成果,凝聚著黔南州委班子的智慧、汗水和擔當,也得益于黔南決策層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貴州省“兩加一推”主基調、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主戰略過程中,對科學發展、后發趕超的審時度勢和對自身優勢的深度把握。
把握大勢就能從容不迫。
黔南州委班子探索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脈絡,從最初的“一江帶兩城”到“大都勻”,再到“泛都勻”,以及最終確定的“一圈兩翼”,短短半年內,黔南發展新格局的探索之路在都勻“開花”,卻在全州“結果”,這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黔南之策”不斷的得到了豐富,滋潤黔南經濟,助力黔南的深化改革之路。
“一圈兩翼”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對黔南的發展重新定位,為前行的步伐指明方向,在全州上下引起強烈反響,黔南大地再次浴火重生,到處都是希望和改革發展之花。
2013年8月17日,黔南州總投資近300億的63個重大項目集體開工,這是全州對構筑“一圈兩翼”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戰略作出的熱烈回應。
一切都在按繪制的藍圖加墨添彩,新的產業集聚區,新的黔南正在悄悄地發生著翻天地覆的變化。
“一圈兩翼”要想在黔南獲得成功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首先就要解決思想的問題。
找準靶心才能精準發力,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實現‘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就是要快字當頭、干字為先,想了就干,干了要快。要堅決防止見事遲、反應慢,醒得早、起得晚,樹立‘等不得的緊迫意識、‘慢不得的危機意識、‘低不得的目標意識,著力打造‘效率黔南。”黔南州委深知“慢”才是發展的最大敵人,果斷號召全州干部“向慢發起總攻”。
百舸爭流勇者先
“一圈兩翼”戰略已定,不容許半點的遲疑。
都勻市作為“泛都勻”工業經濟圈的核心,通過快速干道、軌道交通連接,大力推動福泉、貴定、獨山、甕安與都勻聚合,讓中心城市釋放更大能量;將安居工程、舊城改造與推進城市化發展相結合,整體規劃、連片開發、同步實施;以棚戶區改造為抓手,推進舊城改造工程,與推進城市轉型、完善城市功能、帶動產業發展相結合。
以“貴惠長龍”為北翼的環貴陽經濟帶,構建與貴陽一體化的綜合交通和供水、供電等基礎支撐體系,重點發展臨空產業、民族制藥、現代服務業、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特色產業。
貴定縣按照“一區兩園六大產業”布局,在昌明產業園重點發展建筑機械裝備制造、微電子光電和倉儲物流產業,投入2億元實施標準化廠房建設,全面建成后可滿足50家投資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入駐;興建昌明至盤江同城化快速干道今年10月建成通車后,貴新、廈蓉兩條高速公路將連成一體。
龍里縣超前謀劃貴州雙龍臨空經濟區建設,總投資45億元開工建設貴州雙龍現代農副產品集散中心、貴州南龍灣商貿城、香港豪德龍里國際物流商貿城等項目,僅一季度就實現招商引資到位45.51億元。
惠水縣已建成以西南水泥、騰龍商混等39家企業為代表的新型建材產業園;以險峰機床、天虹電纜等30家企業為代表的機電裝備制造產業園;以永紅食品、味莼園等28家企業為代表的食藥品加工產業園;以川東集團、德力鈣業等14家企業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業園;以好花紅文化旅游、歡樂島布依水鄉等29家企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產業園。長順縣新建的威遠工業園區、鼠場園區、廣順經濟開發區目前共入駐項目85個,億元以上項目28個,投資163.85億元。
以三都、荔波、羅甸、平塘為南翼的“三波羅平”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區圍繞構建珠江、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以臨港經濟、民族生態旅游、天文科普旅游為支撐,建成貴州南部重要的國際旅游目的地。
荔波樟江國際城項目總投資7億元,已完成投資3.4億元;貴旅樟江泊林城市綜合體項目總投資2.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正在建設的下冷至駕歐環景區公路、三都三洞至荔波回龍閣、環城西路、環城北路等路網年內將建成通車,平塘到羅甸高速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惠水到羅甸高速明年全線通車,羅甸縣圍繞龍灘水庫旅游和航運,以“一城兩區”(縣城和邊陽產城互動區、紅水河臨港經濟區)為重點,加快臨港休閑旅游城市建設;平塘縣圍繞“天眼、天坑、天書奇觀”,重點推進“玉水新城”舊城改造,爭創“中國最美小城”。
深化改革有路徑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復興”黔南的責任重大而光榮。要實現黔南州經濟社會的“復興”,黔南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一圈兩翼”發展戰略規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號角,而“一圈兩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則是成為了黔南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路線圖。黔南的改革與發展,容不得“走偏”,更容不得“走慢”。
“一圈兩翼”發展戰略自2013年8月提出一年以來,雖然黔南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但全州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勇于攻堅克難,敢于迎難而上,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奮力開拓黔南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廣闊的前景。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但黔南卻有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堅定信念,這不僅來源于黔南各族人民對“一圈兩翼”發展戰略的自信,還來源于決策層對黔南發展大勢的精準把控。
決策來自實踐,政策指導發展。隨著“一圈兩翼”戰略構想的實施,黔南州已再次迎來加快發展的春天。(責任編輯/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