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濤+馮春久+陳穎

“人去樓空”,這是目前廣大農村呈現出來的一個不爭事實。一方面,大量的青壯年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留下來的大多是婦女、兒童、老人,種地便多數由留守的婦女和老年人來承擔,也有一部分人家的土地流轉出去,自己不再種地;另一方面,外出打工者掙到錢后,首要的任務就是翻新舊房,大部分是在舊宅外再新建住房,而且裝修豪華上檔次,但因為常年在外打工不居住,致使“空樓”四處可見。這兩年,新型農村社區一個個拔地而起,但因缺少規劃,加之沒有產業支撐,入住率也不是很樂觀。
未來,誰來種地?未來,誰還住在農村?對此,有人說這是城鎮化過程中的正?,F象,尤其是隨著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這些問題都將不是問題,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誠然,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地方確實也在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方面做得比較好。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不能脫離實際,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盲目崇拜國外的大規模農場,要充分認識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因此,必須面對現實,認真審視當前“人去樓空”的現象,以一種與時俱進的規劃理念和發展手段來應對,至少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無疑,城鎮化將是最有效、最全面,也是最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方向的途徑。但在具體的執行上,一定要統籌規劃,努力把城鎮化與二產、三產相容共生,一體化推進,尤其是要與農業現代化緊密結合起來。唯此,才能真正讓農村不再大唱“空城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