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陽金
一、在教學目標中強化情感因素的形成
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定向作用,讓教學中的師生活動具有明確的共同指向。《課程標準》在設計理念中提出:課程設計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并且在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中都提出了具體的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例如,第一學段教學目標的情感態度目標中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1. 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務(現象)有好奇心,能夠參與數學活動。2. 在他人幫助下,體驗克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的過程。3. 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4.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詢問“為什么”的習慣。這些變化不僅是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更是體現了時代性。以往的教學目標的制定往往體現的只是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情感、個性等這些非認知因素往往受到忽視。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注意:1. 過程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依附于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得以形成與發展的,需要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領悟,而不是通過傳授來實現的。2. 四維目標不是四大塊內容的簡單組合,而是一個整體,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蘊含在數學學習中,和知識與技能同步發展。要強調在注重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的基礎上掌握知識與技能。這樣將有助于改變教師以往在教學中的陳舊觀念,進而有效地提高數學學科教學的目的性和實效性。
二、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情感因素的培養
數學學科的教學在學校教學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數學學科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情感因素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樣重要。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呢?
1. 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最佳情感心理。
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其次,抓住學生思維的熱點與疑點,進行激疑操作,在“疑”中產生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把學習新知識的情感調節到最佳狀態。最終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的心理,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的一種強烈的精神追求,引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機。
例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統計”時,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把“統計不同顏色的花各有幾盆”設計成“統計‘六一時布置教室所用氣球的個數”。上課伊始,筆者親切地對學生說:“小朋友,‘六一是你們最喜歡的節日,再過7天就是‘六一了。為了讓小朋友們過一個愉快又有意義的節日,老師和你們一起用氣球把我們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好嗎?”簡短的談話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吸引了學生對班集體的關注,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萌發熱愛生活、熱愛集體之情。之后結合情境所開展的活動讓學生感到親切、有趣。由此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佳心理情感。
2. 建立和諧關系,使學生保持最佳情感狀態。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生生間的信息傳遞、情感交流的活動。在師生互動中,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是極為關鍵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位學生都能成功。其次要熱情鼓勵學生善思多問,允許學生說錯、做錯;允許學生隨時改變自己的說法、做法;鼓勵學生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例如,教學《角的認識》一課。筆者判斷“ ”與“ ”這兩個角誰更大。班上90%以上的學生認為第二個角更大。筆者沒有當即否定他們,只是問道:“絕大部分的同學都認為第二個角更大,那么你們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你們的觀點是正確的呢?”在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后,學生明白了這兩個角是一樣大的,并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理解了“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筆者認為這樣處理體現了教師十分珍惜學生心靈深處對成功的渴望,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收獲自尊、自信的同時保持了最佳的情感狀態。
3. 積極評價,滿足學生最佳情感需要。
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情感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當他受到情感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也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情感激勵后,所發揮的作用將大大超過激勵前。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到“考試分數就是檢測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智育第一”等觀念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好數學的情感受到挫傷,自信心受到摧殘,數學學科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為學生身心健康與和諧發展的障礙。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多用鼓勵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學生建立自信,適時對學生進行肯定和表揚。當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時,當學生取得成功時,當學生改正錯誤時應及時給學生以真誠的評價,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來調節、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與動機,滿足所有學生的情感需要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三、在教學資源中,促進情感因素的升華
1. 有效利用教材資源。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與學習動機,也指愛、快樂、審美情趣等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充滿快樂,給學生帶來發現數學問題的欣喜,讓學生體驗獲取新知的喜悅。數學概念中的普遍性、協調性、對稱性、規律性等隱含的美不僅讓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運用教材資源,挖掘其中蘊涵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 活用生活資源。
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周圍各種事物、現象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挖掘學生身邊的事例,把這些事例作為課程資源提供給學生去發現、理解,通過獨立思考、實踐感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讀法”,新課之前他了解到不少學生早已經會讀許多萬以內的數了,但是遇到個別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時存在困難。因此,在上課前,教師布置了調查作業——讓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萬以內的數。學生從超市宣傳單、報紙等材料中發現了許多萬以內的數。接著,教師請學生將這些數進行分類,學生很快便分出了四類:沒有0的數,中間有0的數,末尾有0的數,中間、末尾都有0的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互教、生生互學等形式掌握讀法。這樣設計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素材,而是主動把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有機地聯系起來,從學生自身以及蘊涵豐富信息的周圍世界出發,引發了學生數學學習的內驅力,激活了學生的情感需要與認知熱情。
(作者單位:福建省順昌縣水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