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萍
一、優化導學策略,促進學生有效自學與思考
“導學”是學生按照導學提綱上的要求自學,實現“先學后教”。學生在教師的監督、指導下自主學習,與學習目標、學習任務直接掛鉤,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學要求,去完成各項任務。因此 “導學”的策略是在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用恰當語言或借助多媒體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加以引導和疏導。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開發思維,“導”包括導趣與導法。在課堂上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地自學與思考。導學的過程是教師的引導者、組織者等角色作用的充分體現。
(一)導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內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生學習數學時啟動思維的起點。教師怎樣才能把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呢?可以創設故事情境或游戲情境,把學生從童話故事情境或兒童游戲情境引導至抽象多變的數學世界里。也可以在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地自學與思考。
關于“植樹問題”的教學,學生利用課堂上提供的材料尋找解決植樹問題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動手畫線段的方法,解決在5米、10米、15米、20米等長度的公路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需要多少棵樹苗的問題。隨后,教師可拋出問題——如果要解決計算長度為1000米的公路邊植樹,也能用畫線段的方法嗎?該怎么解決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會產生進一步探索更便捷方法的欲望。在學生對植樹問題產生了興趣后,接著讓學生觀察、討論、尋找規律、發現種植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找出答案。同時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方法,這種方法學生不但容易掌握,而且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導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事實正是這樣——我們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課堂教學的過程主要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千變萬化。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學習技能。
例如,教學“雞兔同籠問題”一課。筆者采用枚舉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先假設雞兔各自的只數,接著驗證之前假設的腿的總數是否對,再不斷加以調整。通過類似的方法不斷假設、驗證、調整,最終得出問題的結果,這種解題思路并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只要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順勢思考即可。教師要做的,是牽引學生從表面看來并不相同的枚舉結果中找出共同的地方——有序。有序的假設、驗證與修正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數學方法之一。這種枚舉法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最樸素、簡單的方法,這種方法學生不但容易掌握,還能啟發和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二、優化導疑策略,促進學生有效質疑與釋疑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可見,教師在處理導疑環節時需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能促進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樂于提問。因此在“三導”課堂教學中要貫徹“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讓學生逐步養成多思善問的習慣,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一)在關鍵點處質疑
抓住關鍵內容質疑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促進學生對知識理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123×205”的簡便算法,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時十位上數0與123相乘可省略,百位上數2與123相乘的積的末位與哪一位對齊。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質疑:計算“123×205”時哪一步可以省略?百位上的數乘的積的末位應寫在哪里?為什么?使學生能夠圍繞教材關鍵進行思考,從而有效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二)在重難點處質疑
教師在重難點處質疑,有利于學生解決學習困難。例如,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中,商中間有“0”是難點,學生對算理不理解或是疏忽大意都會出現錯誤。教師需要在“什么情況下用0展位”和“什么情況下商為0”這兩個地方提出質疑,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弄清算理。
(三)在易混點質疑
在易混處質疑有利于進行檢查,反饋則強化了新知。在該處質疑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中概念、原理的領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例如,“兩位數進位加法和不進位加法”相關知識。學生在進位或不進位上容易發生混淆。因此,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它們的相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使學生加深理解兩位數加法原理,鞏固了所學知識。
值得提出的是,質疑不是什么都問,導疑也不是什么都講。導疑的過程就是要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優化導練策略,促進學生有效鞏固與應用知識
導練這個模塊是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環節。導練時采取一定策略,能使學生提高認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導練環節教師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當堂進行鞏固練習,優化練習策略。練習在“精”與“活”環節上做文章,教師通過尋找新舊知識與學生思維的最佳結合點進行訓練,精心選擇訓練點,精心編制習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舉一反三,形成數學思維,進一步生成新問題或新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鞏固和應用。
(一)反饋評價
1. 反饋形式多樣:學生可以用實物投影,也可以用手勢,還可以上臺演示學習成果等。2. 反饋有層次性。將錯誤類型相同的答案集中起來講評,避免了對學生的重復追問。3. 反饋要有針對性: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會體現應用知識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此時,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和借鑒,教師要及時加以鼓勵和提升。同樣,練習中也會暴露出學習的不足和疏漏。對此,教師應加強點撥指導,引導學生糾正。4. 評價要有發展性:對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效果給予指導、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提升數學素養。
(二)拓展延伸
1. 學生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的收獲。2.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舉一反三,形成數學思想,生成新問題或新學習內容。
在本環節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要根據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設計趣味性、層次性、彈性和開放性并存的練習方案,以適合不同學生的發展。這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在練習設計上教師要做到:練習要有目的性——練習要圍繞學習內容進行設計,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練習要有現實性——練習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進行設計,有利于解決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練習形式要有趣味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練習設計要有彈性和開放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從不同方向尋求最佳策略;練習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獨立完成的時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發展數學思想。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