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路徑模式研究

2014-11-25 16:35:55李冠杰
現代經濟信息 2014年22期

摘要:發展生態經濟和推進減貧事業都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點關注領域,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生態經濟發展的減貧路徑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理論部分論述發展生態經濟可以通過反映健康水平的預期壽命提高和反映生活水平的人均收入提高兩方面達到減貧效應。最后從國家層面和從貧困地區人民層面提出了發展生態經濟來促進減貧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生態經濟;減貧效應;路徑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跡”。從1979年到2012年,連續33年的時間,中國平均經濟增長達到9.8%,這樣的高速發展態勢在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林毅夫,2013)。同時,中國在減少貧困方面也創造了“減貧歷史上的一個奇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8)。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中國政府強有力的扶貧行動,已使得2.5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充分表明了中國在減貧事業方面的巨大成就。

但是,取得“兩個奇跡”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了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很多問題:一方面,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生態系統不斷遭受破壞,根據世界銀行估計,每年中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GDP的比例高達10%①;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減貧事業仍然面臨貧困人口規模依然龐大、返貧致貧因素交錯存在、特殊類型地區問題突出等諸多挑戰。于是使得我們去重新思考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經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布朗(2002)對生態經濟的定義是指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是一種能夠維系環境永續不衰的經濟,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又不會危及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經濟。那么,對于中國來說,能否通過發展生態經濟來繼續保持減貧的奇跡?若能,那它又是可以通過什么路徑模式來實現減貧?

二、關于發展生態經濟產生減貧效應的不同意見

目前國內對于發展生態經濟能否帶來較好的減貧效應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看法。從國家層面來看,黨的十七大報告與十八大報告都重點提到了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可以看出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自然基于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大力倡導發展生態經濟。從地方層面來看,許多地方政府也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很多農民確實樂意參與,這樣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緩解貧困程度和減少貧困人口,又可以促使經濟、生態和環境協調發展。“三北”防護林工程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取得了較明顯的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建設帶地區的很多農民通過營造經濟林、發展生態旅游等途徑實現了增收致富。但是,在支持發展生態經濟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反對的聲音。比如在某些地區,依靠政府行政命令強行推進的環境保護運動確實使得生態環境極大改善,但是村民們變得更貧困了,于是出現了關于“先要溫飽還是先要生態保護”的爭議,這種爭議使得發展生態經濟在部分地方反而受到了排斥。

從文獻綜述方面考慮,目前國內外關于生態經濟與減貧的研究相對較少,并沒有一個系統的框架構建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且學術界研究較多的是生態環境和貧困的關系,其中有學者(何運鴻,2001)對“生態貧困”下了各自的定義,李虹(2013)則將生態貧困與生態資本聯系起來,認為促進生態資本增值有利于生態貧困治理。與“生態貧困”概念相對應,從改變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入手的“生態扶貧”作為新時期一種新的可持續扶貧方式出現(查燕等,2012)。同時,對于“貧困—生態破壞—進一步貧困—進一步破壞”的惡性循環也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認可,其中邁克爾·P.托達羅(1992)就提到造成貧困落后地區經濟社會難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貧困與生態環境退化的惡性循環。周永娟等(2009)也認為,生態環境的惡化降低了資源的可利用性的同時,也是導致地區經濟貧困和社會落后的根源。可以看出以上的研究大多都是從脆弱的生態系統或者生態遭受破壞會導致貧困的逆向視角來支持要進行生態保護,否則會面臨更大的貧困。當然,也有一些學者直接表明通過發展生態經濟可以實現減貧。劉艷梅(2005)在研究中國西部地區的生態與貧困時,就認為需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困發生。此外,作為生態產業之一的生態農業旅游被認為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最佳模式(王茗等,2009)。基于各類文獻,本文將不可持續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與貧困三者反應在圖1上,考慮到不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的長期弊端,必須引發我們對發展生態經濟的思考,本文認為: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按照其減貧路徑模式可以促進減貧。

圖1 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與貧困關系示意圖

三、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效應的路徑模式構建

本部分內容構建了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路徑模式(見圖2)。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路徑模式必須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進行,這也是發展生態經濟的基本前提。一旦超出范圍,直接表現為生態系統的破壞,一方面所謂的經濟發展不再可持續,另一方面可能進一步導致貧困發生。

圖2 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路徑模式

在闡述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路徑模式前,有必要先解釋所謂的在發展生態經濟前提下“減貧效應”的基本內涵。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早在1997年提出“人類貧困”的新概念,并開始測算不同于世界銀行貧困標準的人類貧困指數(HPI),該指數用于衡量和評價某個發展中國家、某一地區的人類貧困程度,指數愈大,貧困程度愈深。HPI由預期壽命在40歲以下人口比重、擁有安全飲用水的人口比重等多項指標構成。201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始采用衡量貧困的新方式——多維貧困指數(MPI),包括10個指標,其中涉及到了兒童死亡率、飲用水等方面。而世界銀行衡量貧困使用的是收入標準,其絕對貧困線是每人每日收入1.25美元。可以發現,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飲用水質量、人均收入等都作為國際上較認可的衡量貧困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本文,將預期壽命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最終反映為減貧效應,也即是發展生態經濟前提下“減貧效應”的基本內涵。endprint

與減貧相聯系的生態經濟應該主要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為主,摒棄以往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并融入生態理念,其減貧效應的影響機理是比較明顯的。首先,一方面發展生態經濟通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達到減貧效應。生態經濟是要求人們通過努力去恢復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包括進行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減少資源浪費等,同時逐步進行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此減少包括大氣、土壤等在內的環境污染以及降低地下水源遭受污染的潛在風險,使得人居環境質量將明顯改善,最后形成的是一種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這將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而這樣的生態效益的積極影響便是:飲用水質量得到逐漸提高,使得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同時會降低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環境污染相關類疾病的發生率,特別是會降低與環境有關的兒童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另外也會有助于使得人們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態,從而最終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此外,生態經濟要求的是環保綠色無污染的最終產品輸出,特別是對于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等來說,基于生態環保理念,最終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而這些綠色無公害食品消除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隱患,且具有較高營養價值,使得人們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最終也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

另一方面發展生態經濟通過提高人均收入達到減貧效應。生態經濟能起到減貧效應最直接的判斷就是能夠提高人均收入從而使得貧困人群獲得物質層面甚至精神層面上的基本滿足感。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通過這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是發展生態經濟需要大力實行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政策,使得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度盡可能地減少,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雨雪冰凍、洪水、旱災等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其直接的積極影響就是使得廣大地區農民的莊稼作物由于受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減少,再加上運用生態原理和依托先進科學技術以及相關專業培訓所獲得的管理手段,使得農業產量得到較大幅增加,從而最終能夠使得農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二是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對于貧困地區而言,在政府支持和引導下,逐步形成生態工業的發展模式,主要以低消耗、低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包括建立生態經濟區、生態工業園區等一批企業聚集區,從而使得農民等廣大低收入人群有機會參與生態經濟活動過程,獲得各種可能的參與生態經濟區、生態工業園區等的就業機會,最終增加農民等貧困人群的人均收入;三是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在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方面,貧困地區人們結合本地區實際,自主經營并發展合適的包括養殖業、設施農業、林果業等特色增收生態產業以及積極發展菌類、藥類、林藥、茶類等林下產業,并逐步發展諸如生態采摘和農家樂等一定規模的生態旅游業,產業的有機結合使得能夠較好地促進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提高,給貧困地區人民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目前的文獻對于減貧的途徑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等方面,而對于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作用并未有較多的研究。本文論述了發展生態經濟可以通過提高預期壽命和增加人均收入兩方面達到減貧效應。為了更好地發展生態經濟,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協調生態經濟發展和減貧事業推進的關系,對此提出以下兩條政策建議。

第一,從國家層面考慮,除了注重通過經濟增長和發展金融等方式來達到減貧效應,還要大力支持和鼓勵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我國很多地區貧困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互交織,生態環境成為重要致貧因素。由于生態經濟本身具備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國家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應該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需要加強教育和農村勞動力培訓項目的資金投入用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和非農就業能力,并建議:一方面制定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其中對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和財政支持,并有計劃、針對性地設立生態經濟區;另一方面建立融合經濟發展部門、扶貧部門以及生態保護部門的統一協調機制,統籌生態經濟發展資金和扶貧資金,實現生態經濟發展和減貧事業推進的有機統一。

第二,從貧困地區人民層面考慮,除了接受可能的各種政府扶貧補助,貧困地區人民要充分利用國家對發展生態經濟及相關的的一些政策支持,積極參與到生態經濟活動過程中。基于生態經濟帶來的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貧困地區人民應該轉變思想觀念,逐步形成發展生態經濟實現減貧致富的理念,并建議: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及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遵循“政府支持、農戶主體、多方參與”原則,并主動動接受相關專業技能培訓,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生態增收產業,另一方面農村貧困地區的剩余勞動力主動從農村轉移出來,在接受非農就業能力培訓基礎上,積極進入生態經濟區等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經濟區域尋找并獲取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個人收入,最終達到減貧效應。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2012年2月《中國環境報》上的文章《如何緩解資源環境瓶頸?》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經驗與反思[J].財經界,2013,12:50-52.

[2]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7/08.2008.

[3]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報告(2011)[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美)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東方出版社,2002:45-47.

[5]何運鴻.消除生態貧困的有效途徑[J].農村經濟與技術,2001(2):33-34.

[6]李虹.中國生態貧困的主體分析[J].生態經濟,2013,08:41-44,50.

[7]查燕,王惠榮,蔡典雄,武雪萍.寧夏生態扶貧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01:79-83.

[8]邁克爾·P.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102-103.

[9]周永娟,王效科,歐陽志云.生態系統脆弱性研究[J].生態經濟,2009,11:165-167,18.

[10]劉艷梅.西部地區生態貧困與生態型反貧困戰略[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97-101.

[11]王茗,喻曄.生態農業旅游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最佳模式[J].農村經濟,2009,10:84-85.

作者簡介:李冠杰(1991-),男,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續發展、扶貧等。endprint

與減貧相聯系的生態經濟應該主要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為主,摒棄以往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并融入生態理念,其減貧效應的影響機理是比較明顯的。首先,一方面發展生態經濟通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達到減貧效應。生態經濟是要求人們通過努力去恢復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包括進行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減少資源浪費等,同時逐步進行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此減少包括大氣、土壤等在內的環境污染以及降低地下水源遭受污染的潛在風險,使得人居環境質量將明顯改善,最后形成的是一種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這將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而這樣的生態效益的積極影響便是:飲用水質量得到逐漸提高,使得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同時會降低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環境污染相關類疾病的發生率,特別是會降低與環境有關的兒童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另外也會有助于使得人們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態,從而最終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此外,生態經濟要求的是環保綠色無污染的最終產品輸出,特別是對于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等來說,基于生態環保理念,最終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而這些綠色無公害食品消除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隱患,且具有較高營養價值,使得人們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最終也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

另一方面發展生態經濟通過提高人均收入達到減貧效應。生態經濟能起到減貧效應最直接的判斷就是能夠提高人均收入從而使得貧困人群獲得物質層面甚至精神層面上的基本滿足感。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通過這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是發展生態經濟需要大力實行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政策,使得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度盡可能地減少,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雨雪冰凍、洪水、旱災等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其直接的積極影響就是使得廣大地區農民的莊稼作物由于受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減少,再加上運用生態原理和依托先進科學技術以及相關專業培訓所獲得的管理手段,使得農業產量得到較大幅增加,從而最終能夠使得農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二是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對于貧困地區而言,在政府支持和引導下,逐步形成生態工業的發展模式,主要以低消耗、低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包括建立生態經濟區、生態工業園區等一批企業聚集區,從而使得農民等廣大低收入人群有機會參與生態經濟活動過程,獲得各種可能的參與生態經濟區、生態工業園區等的就業機會,最終增加農民等貧困人群的人均收入;三是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在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方面,貧困地區人們結合本地區實際,自主經營并發展合適的包括養殖業、設施農業、林果業等特色增收生態產業以及積極發展菌類、藥類、林藥、茶類等林下產業,并逐步發展諸如生態采摘和農家樂等一定規模的生態旅游業,產業的有機結合使得能夠較好地促進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提高,給貧困地區人民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目前的文獻對于減貧的途徑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等方面,而對于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作用并未有較多的研究。本文論述了發展生態經濟可以通過提高預期壽命和增加人均收入兩方面達到減貧效應。為了更好地發展生態經濟,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協調生態經濟發展和減貧事業推進的關系,對此提出以下兩條政策建議。

第一,從國家層面考慮,除了注重通過經濟增長和發展金融等方式來達到減貧效應,還要大力支持和鼓勵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我國很多地區貧困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互交織,生態環境成為重要致貧因素。由于生態經濟本身具備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國家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應該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需要加強教育和農村勞動力培訓項目的資金投入用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和非農就業能力,并建議:一方面制定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其中對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和財政支持,并有計劃、針對性地設立生態經濟區;另一方面建立融合經濟發展部門、扶貧部門以及生態保護部門的統一協調機制,統籌生態經濟發展資金和扶貧資金,實現生態經濟發展和減貧事業推進的有機統一。

第二,從貧困地區人民層面考慮,除了接受可能的各種政府扶貧補助,貧困地區人民要充分利用國家對發展生態經濟及相關的的一些政策支持,積極參與到生態經濟活動過程中。基于生態經濟帶來的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貧困地區人民應該轉變思想觀念,逐步形成發展生態經濟實現減貧致富的理念,并建議: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及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遵循“政府支持、農戶主體、多方參與”原則,并主動動接受相關專業技能培訓,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生態增收產業,另一方面農村貧困地區的剩余勞動力主動從農村轉移出來,在接受非農就業能力培訓基礎上,積極進入生態經濟區等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經濟區域尋找并獲取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個人收入,最終達到減貧效應。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2012年2月《中國環境報》上的文章《如何緩解資源環境瓶頸?》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經驗與反思[J].財經界,2013,12:50-52.

[2]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7/08.2008.

[3]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報告(2011)[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美)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東方出版社,2002:45-47.

[5]何運鴻.消除生態貧困的有效途徑[J].農村經濟與技術,2001(2):33-34.

[6]李虹.中國生態貧困的主體分析[J].生態經濟,2013,08:41-44,50.

[7]查燕,王惠榮,蔡典雄,武雪萍.寧夏生態扶貧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01:79-83.

[8]邁克爾·P.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102-103.

[9]周永娟,王效科,歐陽志云.生態系統脆弱性研究[J].生態經濟,2009,11:165-167,18.

[10]劉艷梅.西部地區生態貧困與生態型反貧困戰略[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97-101.

[11]王茗,喻曄.生態農業旅游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最佳模式[J].農村經濟,2009,10:84-85.

作者簡介:李冠杰(1991-),男,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續發展、扶貧等。endprint

與減貧相聯系的生態經濟應該主要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為主,摒棄以往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并融入生態理念,其減貧效應的影響機理是比較明顯的。首先,一方面發展生態經濟通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達到減貧效應。生態經濟是要求人們通過努力去恢復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包括進行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減少資源浪費等,同時逐步進行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此減少包括大氣、土壤等在內的環境污染以及降低地下水源遭受污染的潛在風險,使得人居環境質量將明顯改善,最后形成的是一種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這將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而這樣的生態效益的積極影響便是:飲用水質量得到逐漸提高,使得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同時會降低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環境污染相關類疾病的發生率,特別是會降低與環境有關的兒童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另外也會有助于使得人們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態,從而最終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此外,生態經濟要求的是環保綠色無污染的最終產品輸出,特別是對于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等來說,基于生態環保理念,最終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而這些綠色無公害食品消除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隱患,且具有較高營養價值,使得人們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最終也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預期壽命。

另一方面發展生態經濟通過提高人均收入達到減貧效應。生態經濟能起到減貧效應最直接的判斷就是能夠提高人均收入從而使得貧困人群獲得物質層面甚至精神層面上的基本滿足感。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通過這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是發展生態經濟需要大力實行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政策,使得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度盡可能地減少,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雨雪冰凍、洪水、旱災等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其直接的積極影響就是使得廣大地區農民的莊稼作物由于受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減少,再加上運用生態原理和依托先進科學技術以及相關專業培訓所獲得的管理手段,使得農業產量得到較大幅增加,從而最終能夠使得農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二是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對于貧困地區而言,在政府支持和引導下,逐步形成生態工業的發展模式,主要以低消耗、低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包括建立生態經濟區、生態工業園區等一批企業聚集區,從而使得農民等廣大低收入人群有機會參與生態經濟活動過程,獲得各種可能的參與生態經濟區、生態工業園區等的就業機會,最終增加農民等貧困人群的人均收入;三是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在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方面,貧困地區人們結合本地區實際,自主經營并發展合適的包括養殖業、設施農業、林果業等特色增收生態產業以及積極發展菌類、藥類、林藥、茶類等林下產業,并逐步發展諸如生態采摘和農家樂等一定規模的生態旅游業,產業的有機結合使得能夠較好地促進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提高,給貧困地區人民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目前的文獻對于減貧的途徑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等方面,而對于發展生態經濟的減貧作用并未有較多的研究。本文論述了發展生態經濟可以通過提高預期壽命和增加人均收入兩方面達到減貧效應。為了更好地發展生態經濟,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協調生態經濟發展和減貧事業推進的關系,對此提出以下兩條政策建議。

第一,從國家層面考慮,除了注重通過經濟增長和發展金融等方式來達到減貧效應,還要大力支持和鼓勵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我國很多地區貧困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互交織,生態環境成為重要致貧因素。由于生態經濟本身具備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國家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應該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需要加強教育和農村勞動力培訓項目的資金投入用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和非農就業能力,并建議:一方面制定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其中對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和財政支持,并有計劃、針對性地設立生態經濟區;另一方面建立融合經濟發展部門、扶貧部門以及生態保護部門的統一協調機制,統籌生態經濟發展資金和扶貧資金,實現生態經濟發展和減貧事業推進的有機統一。

第二,從貧困地區人民層面考慮,除了接受可能的各種政府扶貧補助,貧困地區人民要充分利用國家對發展生態經濟及相關的的一些政策支持,積極參與到生態經濟活動過程中。基于生態經濟帶來的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貧困地區人民應該轉變思想觀念,逐步形成發展生態經濟實現減貧致富的理念,并建議: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及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遵循“政府支持、農戶主體、多方參與”原則,并主動動接受相關專業技能培訓,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生態增收產業,另一方面農村貧困地區的剩余勞動力主動從農村轉移出來,在接受非農就業能力培訓基礎上,積極進入生態經濟區等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經濟區域尋找并獲取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個人收入,最終達到減貧效應。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2012年2月《中國環境報》上的文章《如何緩解資源環境瓶頸?》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經驗與反思[J].財經界,2013,12:50-52.

[2]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7/08.2008.

[3]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報告(2011)[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美)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東方出版社,2002:45-47.

[5]何運鴻.消除生態貧困的有效途徑[J].農村經濟與技術,2001(2):33-34.

[6]李虹.中國生態貧困的主體分析[J].生態經濟,2013,08:41-44,50.

[7]查燕,王惠榮,蔡典雄,武雪萍.寧夏生態扶貧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01:79-83.

[8]邁克爾·P.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102-103.

[9]周永娟,王效科,歐陽志云.生態系統脆弱性研究[J].生態經濟,2009,11:165-167,18.

[10]劉艷梅.西部地區生態貧困與生態型反貧困戰略[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97-101.

[11]王茗,喻曄.生態農業旅游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最佳模式[J].農村經濟,2009,10:84-85.

作者簡介:李冠杰(1991-),男,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續發展、扶貧等。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有专无码视频| 欧美综合激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午夜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日本免费a视频| 黄色在线网| 色色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小视频|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第三页| 国产视频a|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黄|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性视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99热|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在线无码九区|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狠狠综合久久|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9在线国产| 欧美综合成人|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第一视频网| 亚洲区欧美区| 中文字幕第4页|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日韩第八页|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精品微拍|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一级片|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制服丝袜 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