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摘要:世界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環境的破壞,發展低碳經濟是保證人類生存的必要舉措。中國是世界上產生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是不可忽略的問題。然而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經歷中,地方政府、企業和公眾作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行為主體,選擇與需要有著極大不同。所以,相應激勵機制的產生對發展我國低碳經濟起至關重要的影響,而這些激勵機制也成為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研究內容。
關鍵詞:低碳經濟;行為主體;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1-00000-02
引言
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并不輕松,但是低碳經濟作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卻是必然的,所以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是否能成為世界強國起著重要影響。作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各個行為主體在面臨這一考驗時有著各自的影響,這些影響直接產生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機制的創建。明確各個行為主體對發展低碳經濟的行為和作用,為研究我國低碳經濟激勵機制起到了一定導向作用。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分析
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利益追求是識別發展低碳經濟的行為主體的最好方法。地方政府、企業、公眾作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三大主要行為主體,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起著什么樣的影響和作用,而發展低碳經濟也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和制約這些行為主體更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相應的多種激勵機制也終于誕生。
(一)地方政府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作用與影響
發展低碳經濟是對自然之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對環境的保護。而自然資源是公有的,所以發展低碳經濟對地方政府來說相當于對公有財產的管控和對生存環境的保護。合理利用公有財產既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更是地方政府的權利,所以地方政府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有主導地位,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一方面為了實現環境治理,制定激勵機制提供并鼓勵市場使用低碳產品。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刺激市場對低碳資源的消費需要。同時為了得到公眾和企業的支持,要保障他們的利益。然而對地方政府來說,地方的政績是由多個方面來考量的,低碳經濟的發展收益是緩慢的,也許會放慢地方經濟的發展,影響地方官員的政績與發展,降低地方政府對低碳經濟的執行力度。而一個地區的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也會對其周邊的地區產生影響,這些地區在感受環境改善方面可能不敏感,卻對由低碳經濟引發的缺點產生抵制,照成地方關系惡劣。而地方政府的態度和激勵機制的執行也會嚴重影響企業與公眾發展低碳經濟,所以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同樣需要相關的激勵機制來協助[1]。
(二)企業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作用與影響
企業的主要目的是盈利,發展低碳經濟必然會對其產生影響。然而企業作為現代經濟的主要建設者,對于發展低碳經濟起著關鍵的作用。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也承擔著應有的社會責任,為社會服務也是其生存的基本條件。企業是我國資源的最大消耗生產者,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企業通過自身的市場號召力和影響可以提高公眾對低碳產品的認識。公眾的消費觀念往往受市場影響,而市場則受企業產品推廣的影響。當自然資源已經所剩不多時,經濟發展自然也會停滯不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也無法存活。發展低碳經濟從長遠發展來看是對人類社會的保障,也是對企業生命的保障,企業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建立正確的企業經營觀念,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領頭人,得以領先他人獲得低碳生產技術,才能成功的推動低碳經濟,也能使企業在低碳經濟的大潮流中站穩。政府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的產生對于企業的低碳觀念的樹立起著重要影響,而企業響應政府激勵既能更好的推動地方政府的低碳經濟發展,也對低碳思想在公眾之間的推廣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公眾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作用與影響
就目前來說,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并不強,2008年我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顯示:"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42.1分,環保行為得分為36.6分,環保滿意度得分為44.7分”。這說明在低碳環保方面,我國大多數人的參與意識淡薄,缺乏積極的參與行為。但是公眾作為低碳經濟的主要消費者,對發展低碳經濟的理解和支持決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成敗。一方面公眾消費低碳產品,減少對高污染產品的使用,通過自身的認識提高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公眾對低碳產品的消費會對企業生產低碳產品起到推動作用。其次,個人的積極參與低碳環保的行為也可以影響身邊的人,從而將低碳概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公眾宣傳保護后代的利益的思想,能夠更好的對公眾產生制約,提高公眾對低碳經濟的重視。而且在公眾對低碳的重視也可以起到對企業和政府的監督制約作用。公眾的及時反映與關注,也能讓政府了解各個階層發展低碳經濟的實際情況。對公眾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既能讓公眾積極的參與到低碳經濟的建設中,又能通過公眾對政府和企業產生一定的壓力,使得政府和企業更加用心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建設[2]。
二、針對我國低碳經濟行為主體的激勵機制
通過分析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行為主體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影響和作用,我國針對這些主體也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機制,用以促進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由于地方政府、企業、公眾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影響不盡相同,互相之間也有約束促進的作用,互相之間也產生了一定的激勵機制用以發展低碳經濟,這些激勵機制是發展我國低碳經濟的良好保障。
(一)對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分析
考慮到地方政府對政績的要求,首先要轉變地方政府對發展低碳經濟帶來經濟發展落后導致政績差的看法。對地方政府建立的激勵機制需要從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績考核以及中央補貼等方面來入手。一是建立經濟補助的相關機制,通過中央對低碳研究的投資將低碳發展納入到國家發展層面,加強地方政府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視。在低碳產品的生產消費方面多多給予政府補貼,減輕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壓力。早在2008年我國就已經出臺了4萬億的積極刺激計劃,其中2100億用于投資節能和改善環境,另有3700億用于技術改造和調整能源密集的工業結構。二是建立對地方政績有所保障的激勵機制。由于低碳經濟的發展見效緩慢,所以對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考核時間加長,并根據取得的短期成效給予一定激勵。通過量化節能減排指標,科學的對地方政府進行評價,加強了地方政府相關的行政責任。三是建立對地方政府破換壞境作出一定的懲罰機制。正面的引導可以調動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性,但是不能保證地方政府對低碳經濟的全面支持。制定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地方政府環境保護的責任,加大環境破壞嚴重的地方政府的稅收,增加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壓力。四是建立追究地方政府管理責任的機制。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比較漫長,對于一定時期內沒有做好管理的責任要進行責任的追究,不能因為崗位的人員變動等原因而不了了之。通過規范地方政府在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部門的責任范圍,定期的對負責項目的部門進行跟蹤與監督。五是建立地方政府間合作機制。在實際的地方政府實行低碳經濟過程中,地方政府間有客觀的相互作用,低碳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政府可以將自己沒有達到的碳排放份額賣給碳排放已經超標的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較好的一方可以得到經濟上的補償,另一方也可以減少中央對地方政度的稅收懲罰,還可以對發展低碳經濟較差的地方政府起到積極的引導,地方政府間的互相競爭也可以推動地方政府對低碳經濟的發展[3]。endprint
(二)對企業的激勵機制分析
對企業來說,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保證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利益是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推動力。第一,建立促進發展低碳技術的激勵機制。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利益想要保持原來的狀態,就必須在低碳技術上取得突破,政府需要采取相應的激勵政策,對企業開發低碳經濟給予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使得發展低碳經濟對企業來說是可行的。第二,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資金獲取機制。為了給企業提供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資金,建立更多的平臺和渠道,使得企業的低碳技術可以進行交易并取得資金,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之間進行交流融資,也為企業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困境。第三,建立與國外交流的平臺機制。國外發展低碳經濟時間比我國長,能夠建立一定的渠道使得國內外企業進行交流,一方面可以讓國內企業看到發展低碳經濟的前景,意識到低碳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國內企業可以從國外的低碳經濟發展取得足夠的經驗和教訓及相關技術,更好的保障了企業低碳經濟的發展。第四,建立政府補貼低碳產品的相關機制。低碳產品必須擁有一定的競爭力才能獲得市場上的一席之地。在低碳產品開發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政府對低碳產品要有一定的價格補貼,降低其市場價格,并對相關產品標以國家認證。促進公眾對低碳產品的認可,從而保障企業對低碳經濟的持續發展。第五,建立企業污染排放的稅收制度。發展低碳經濟的困難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對其的支持,為了制約和督促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對排放污染較多的企業加大稅收力度,對其污染環境進行多途徑的稅收征繳,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對不按照國家政策對污染進行治理的企業進行嚴格查處。第六,建立政府對企業的教育機制。政府要加大對低碳經濟在企業的宣傳力度,讓企業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政府的種種教育活動吸引更多的企業發展低碳經濟[4]。
(三)對公眾的激勵機制分析
公眾的消費是污染排放的源頭,公眾對低碳概念的接受會嚴重影響低碳經濟的發展。如何使公眾放棄高污染帶來的高質量生活,需要制定各方面的相關制度來激勵公眾響應低碳號召。第一,實行低污染低價格的激勵制度。政務將低碳產品與高碳產品加以區分,從價格上對公眾購買低碳產品進行補貼。經過一段時間對低碳產品的購買使用,也會促進公眾低碳意識的形成,養成使用低碳產品的習慣。第二,實行高污染多稅收的制度。公眾在生活中的自然資源過度使用的情況下對其增加稅收,比如大排量的車輛購買時增加費用,消耗的油量安量增加污染治理的稅費。以降低公眾對高碳產品的使用量。第三,建立低碳評優的制度。在各個單位及社區開展對個人低碳產品使用的考察,對環保意識較強的個人和家庭評優。個人評優加入到檔案中在升遷時給以加分,優秀家庭在政府補助時得以優先考核,以此激勵個人及家庭對低碳經濟的支持。第四,建立對公眾的教育機制。公眾對低碳概念的接受還需要從思想上進行教育,通過政府企業社區大力宣傳為后代發展,減少資源利用的思想,加深公眾對低碳建設的理解,進一步保證公眾對低碳經濟經濟的建設作用。在思想道德上對公眾的約束,可以大大降低公眾奢侈的消費,個人的低碳消費理念也可以對周圍的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加大低碳產品的使用范圍。第五,建立公眾監督的激勵機制。適當的對監督舉報政府企業環境污染嚴重的公眾加以獎勵,可以調動公眾產生人人環保和互相宣傳監督使用低碳產品的積極性,也可以對政府和企業形成一定制約,由此公眾行為也可以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力量[5]。
三、總結
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任重且道遠,在地方政府、企業、公眾三個行為主體作用下,低碳經濟的發展也受到了這些行為主體的給予的種種阻礙,相應的激勵機制也隨之產生。分析和利用更多更完善的激勵機制,也更好的保障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行為主體的低碳經濟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是為了人類長久發展的全球性重要戰略,是關系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內容,因此,分析低碳經濟行為主體的激勵機制對未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具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芊君.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9.
[2]付麗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行為主體激勵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2.
[3]孫麗麗.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
[4]譚娟.政府環境規制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2.
[5]紀念.如何激勵和約束“低碳經濟”主體的行為[J].環境保護,2010,11(01):16-19.
個人簡介:王 猛(1992-),男,學歷:大學本科,籍貫:遼寧省瓦房店市,學校學院專業:渤海大學經法學院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發展經濟學,指導老師:孫雅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