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前段時間回石家莊看女兒,聽岳父說,小家伙現在開始“纏人”了,每晚不聽完兩個故事就拒絕喝奶,也堅決不睡覺。岳父為此一連幾天都往新華書店跑。
幾天前,岳父打來電話說,家里有本《中華名人童年小故事》,目錄上有篇“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但不知何故,文章內頁被撕掉了。孩子特想聽這個故事,而且很想知道司馬光當年幾歲,但岳父說他歲數大了記不清了,讓我上網查查。
接電話時,我正準備處理一件事情,為了給孩子一個準確答案,我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妻子。
10分鐘后,妻子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說:“看看這個!”
妻子讓我瀏覽的是一條新聞:遼寧省葫蘆島市15歲學生張鑫垚在校外和一名女同學打招呼時,突見一輛轎車急轉彎向人行道沖過來。他奮力推開女同學,自己卻身受重傷、落下殘疾。家人為張鑫垚申報“見義勇為”稱號,當地官方卻不予認定,理由是省里早有規定,“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對于此行為應不鼓勵也不提倡,更不應該大肆宣傳。”
“怎么個情況?”在接下來的半個小時里,我用左腦搜索著每一條與這則新聞有關文字,右腦則思考著新聞背后的新聞。
這期間,確切地說至少有五分鐘,我“回到”了小學。那時,學校隔三差五就會涌現出“賴寧式的好少年”。隔壁班級一個叫王海濤的男生,用磚頭擊退了放學路上撲向同學的烈犬;而另一名高年級男生用木板和楊樹枝,救起了一對溜冰而落水的兄妹。
在不流行物質獎勵的年代里,這兩名見義勇為的男同學收獲的是被救者家長送來的表揚信,老校長還在升國旗儀式結束后的例行訓話中號召全體同學向他們學習……
歲月雖流逝,精神未褪色。遼寧省早在去年就取消了對見義勇為行為認定的年齡限制,但遺憾的是,葫蘆島有關方面依舊認定張鑫垚“不能授予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稱號”。
此舉首先暴露出個別官員學習緊迫感不強甚至不善于學習,對新規定、新政策關注的不夠仔細,研讀的不夠認真、貫徹不夠及時。
其次,在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改進黨政機關工作的過程中,仍有個別地方未能沖破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禁錮。即便是對張鑫垚這種見義勇為的行為進行了認定和嘉獎,就一定會引發“未成年人跟風模仿”嗎?在全民都追逐夢想的當下,即便我們的未成年人都會隨風而起,涌起的也應該是向少年英雄膜拜之風啊?
關鍵在于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如何去提倡和引導未成年人去見義勇為。我們應該在方法論的框架內,去探討見義勇為的“力”與“度”的問題,而不該在價值觀的框架內,去判斷這種行為的“對”與“否”的問題。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多智慧。《宋史》載:有一天,少年司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急中生智,拿石頭砸破了缸,水從缸中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那一年,他7歲。
岳父說,女兒是聽著“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睡著的。我說,她小小的夢里會種下一個大英雄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