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根嶺
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狂歡節,銷售額又創新高,據說當天天貓就達571.12億元,比去年的362億元增長57.7%,產生物流訂單2.78億單。其他電商也是碩果累累,如京東的交易額是去年的2倍以上。
雖然“雙11”電商銷售業績鼓舞人心,但決不能因此沖昏了頭腦,忽視對“雙11”產生的各種問題的深入思考。也就是說,“雙11”不光是網絡購物的狂歡節,不能只盯著訂單和銷量的增長,更應該檢討由此發現的問題,思考中國電子商務下一步如何更好發展。
“11.11”本來是中國網民自創的“光棍節”,之所以演變為網購狂歡節,無非是取意“屌絲”一族囊中羞澀,購物盡量圖個便宜,好攢錢“脫光”。因此,“雙11”網購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打折促銷,而年復一年屢見不鮮的是,一些商家玩弄花招兒,提前漲價,屆時再降價。今年雖有工商總局約談10家大型電商要求防范,可據消費者反映仍有此類現象大量發生,并且也沒有處罰的相關報道,這說明對電子商務的監管仍需加強并落到實處。
網購的繁榮當然會催生快遞業的興旺。有報道說今年“雙11”期間(11日-16日),快件量多達5.86億件,日最高處理量近1億件。這么多包裹,快遞員當然得快馬加鞭,可再拼命努力也會力有不逮,不光“雙11”期間產生的大量訂單難以快速送達,還會影響到此后正常的網購快遞速度;而這種“挑戰極限”的瞬間繁榮,給快遞小哥帶來的壓力無處釋放,有視頻報道廣州街頭出現野蠻裝卸的事情,也就不是偶然的了。更何況電商和快遞公司為防運輸途中損壞承擔返修賠償責任,會進行過度包裝,由此產生極多的包裝垃圾,處理起來難度可想而知。
其實從根本上來看,從2009年開始至今已達6次的“雙11”活動,仍屬沿襲傳統的實體商場節日促銷操作模式。這種運動式抽瘋似地集中釋放,造成商家勞累,快遞捉襟見肘,并導致之后的不應期,從長遠和常態來看,實非健康商業形態,對網絡營銷其實弊大于利。有網友段子說“這一模式就好比,原本30天每天吃一個包子,現在變為29天不吃包子,而選擇雙十一這一天吃30個包子”,這是很有見地的。日子得一天天過,購物也不能光指望“雙11”這一天,而且網購的好處,正在于根據自己需要隨時隨地選擇購物,犯不著非要等到“雙11”來買——這才是網絡購物的本來應有之義應有狀態,也是其長處之所在。
無論是實體店購物還是網上購物,本來應該是由消費者主導的自覺自愿行為,可這“雙11”卻弄顛倒了,成了由電商主導的促銷活動,由此造成不少人沖動消費,一些可能本不需要或者可有可無的商品,也一下子買來了,過后直想“剁手”,這顯然算不上理性消費。因此,構筑于此基礎上的“雙11”,能否長盛不衰也就是難說的事情了。我問一位同事今年“雙11”網購收獲如何,不料對方說跟一幫朋友發起“雙11”不網購約定,什么都沒買——這或許正是對“雙11”狂熱的有益反思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