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50年來,走過了一條因林而立、因林而興、因林而衰、因林而轉的發展歷程。”今年9月,一場針對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對策研究的高層論壇在哈爾濱舉行。會上,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副局長孫明學對大興安嶺林區的歷史作了如上總結。
4月1日,隨著國家林業局“禁采令”的下達,一直以伐木為主的大興安嶺地區10余萬林業職工放下了手中的斧頭,結束了50年的商業性采伐歷史,實行封山育林。隨之而來的,是林區職工的生存問題及產業轉型壓力。
同在今年,黑龍江柴河、迎春林區向國家林業局主動申請成為非木質林產品的認證試點。認證后,他們的林下經濟發展將更具可持續性,同時有望在國際市場上賣出高價。國家林業局科技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偉表示,開展非木質林產品認證就是為了解決國有林區禁采后的轉型問題。
林區轉型之困
上世紀60至70年代,出于現代化建設需要,國家提出“一定要進得去、站得住,拿得出木材來”的目標,大興安嶺由此成為國家商品材生產基地。20年間,林區木材生產一直處于高位運行狀態,生產木材總量達4億多立方米;同時,由于過度采伐利用,林區森林面積減少100多萬公頃。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林區陸續經歷“資源危困”和“經濟危困”。因此,國家逐步調減了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木材產量,但由于當時木材生產依然是林區重要的經濟來源,為維持林區人民生計,木材產量仍維持在較高水平。
為了保護森林資源,大興安嶺地區全面禁止商業性采伐。面對禁采令,家在大興安嶺林區的劉松(化名)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一是開發這么多年,沒有替代林木的產品,林木產品精深加工更不存在,高端家具和辦公用品都得去外地購買。二是沒有像樣支柱企業,都是零打碎敲,效益不高。
除眼前的轉型困難外,長期以來,林區的民生壓力已然形成了一個歷史包袱。數據顯示,2013年,大興安嶺林區在崗職工年均工資低于全省10779元、全國20903元的水平,全區貧困人口達到90557人,占總人口的17.7%。
今年4月,《大興安嶺日報》記者深入大興安嶺林區,感受到了轉型之際林區百姓生活的困難。當時,新林林業局塔源林場作業組長林玉琢正在為兩件事犯愁:一是自己這些年來已經習慣伐木,不知道禁采后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二是當初買的采伐設備,如材車、抓車等只能當廢鐵處理,30多萬元的資產全砸在了手里。
為解決林區轉型問題,今年1月13日,國家林業局召開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停伐試點部署會議。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在會上指出,停止重點國有林區商業性采伐,是恢復森林資源的現實需要,是森工企業徹底擺脫危機和困境的重大機遇。為此,中央財政將出臺扶持政策,除原有的“天保”二期工程中央財政投入資金外,還將適度增加國有林區停伐后的政策性支出,以確保林區生態和民生都能得到改善。
但由于歷史包袱較為沉重,轉型并非易事。孫明學曾撰文指出,大興安嶺林區產業轉型困難較多,由于木材停伐、原料短缺,50%以上企業面臨倒閉。雖然近年林區發展以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為主的生態主導型接續產業,但由于起步晚、起點低、規模小,現階段還不足以支撐林區經濟轉型。
可持續經營
“我們現在是封山育林,我覺得還不夠,要學會經營森林。”在今年9月召開的“森林認證國際研討會”上,王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9月10日,王偉曾去黑龍江林區重點調研了林下經濟、非木質林產品認證可行性及試點開展情況。王偉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在黑龍江迎春、柴河等林區開展非木質林產品認證,就是要在東北國有林區停止商業性采伐后,解決林業轉型升級的問題。
“怎么轉?如何增加林區職工收入?據我們了解,林區僅有‘天保’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比如林區環境衛生問題、污水處理問題、冬天供暖問題,‘天保’資金不涉及這些經費,那么錢從哪來?一個林區有職工幾千人、上萬人,總要生活。我們首先想到的比較快和實際的方法,就是發展林下經濟。”王偉說。
今年4月1日,按照國家林業局要求,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6萬平方米的林區正式封山育林。整個迎春林區目前有將近2萬人口,林業職工3000多人。
與其他林區面臨的轉型壓力不同,禁采對迎春林區的影響并不是很大。據迎春林業局副局長吳文忠介紹,迎春地處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雖然當時木材生產沒有完全停伐,但林區黨委也意識到森林資源過度采伐問題。2000年左右,迎春林區就開始搞“兩黑”產業,一是黑蜂養殖,二是黑土地農業。
截至目前,黑蜂產業已基本成型,蜂群從過去的6000個發展到現在3.5萬個;蜂蜜價格增加了3倍以上;養蜂戶已增至300多戶;產業收入也由過去的400多萬元,增加到如今的4000多萬元。
“我們的森林經營模式已經建立,林上是黑蜂,林下有中藥,還飼養一些森林豬。3000多名林業職工基本實現了就業或創業。與過去依靠林業采伐相比,林區變化很大,收入提高不少,對于生態環境也比較好。”吳文忠說。
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迎春黑蜂產品包裝上已經印上了非木質林產品的認證標識。“當時國家林業局在倡導非木質林產品認證,我們就主動申請,國家林業局來考察,認為我們符合第一批試點的要求。”吳文忠說。
王偉介紹,在推行非木質林產品認證時,企業積極性很高,但不管怎么推行,試點企業都要按照標準規范化經營,破壞森林不行,把林區采光挖光也不行,一定要是可持續性的。
吳文忠也認為,全面停止采伐和森林認證追求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保證森林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森林認證可以提高林業管理水平,合理有序開發林木資源。另外對林下經濟發展,提高產品溢價、影響力有很大作用。”
掌握國際話語權
非木質林產品屬于森林認證范疇。長期以來,出于環保考慮,許多國家將企業產品是否取得森林認證作為進口林產品的必要條件,往往成為中國木材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
森林認證在歐美一些國家已經非常普及,當地90%以上的森林均通過了森林經營認證。它的一個核心前提就是林產品的生產過程是否是可持續性的,不但要有利于生態環保,同時也兼顧產業工人權益、產品質量等。
吳文忠說,非木質林產品認證對他們的黑蜂產品影響很大:一方面傳遞出產品是來自森林的、安全的;另外也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因為認證代表企業的經營行為是可持續性的。“目前在國外或國內大城市,這種非木質林產品很受高端消費者青睞,更易被市場接受。”
認證后,迎春黑蜂的整個經營方式發生了改變。按照認證要求,從養殖方面,蜂農要寫養蜂日志,對養蜂過程進行詳細記錄。養殖過程同時也會受到監督,企業會與蜂農簽署質量保證協議書,另配有質量溯源體系。企業每年都要對蜜蜂產量進行跟蹤,根據不同的規格、年產量申請認證標識。
“無認證之前,雖然我們也有質量管理意識,但通過第三方認購機構,按照認證標準審驗,對我們的經營行為也有一些指導,如對蜂農的培訓、保證蜂農的福利等。我們還對養蜂的各個區域進行了編號,可以科學規劃定點放蜂區域,對生態和蜂農都有好處。過去某一地區產蜜量大,蜂農都蜂擁而至,比較無序,現在我們會通過協會或一些行政手段來調整。”吳文忠說。
今年2月,中國森林認證體系(CFCS)與世界廣泛認可的森林認證體系認可計劃(PEFC)實現互認,這意味著獲得中國本土森林認證標識的產品同樣也獲得了歐盟認證體系的認可,更加利于產品出口。然而由于我國森林認證工作起步較晚,因此在這一領域還處于相對被動狀態。
2010年,王偉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非木質林產品認證的概念且試點運行情況較好。在今年11月于巴黎舉行的國際森林認證相關會議上,中國將有望主導國際非木質林產品認證標準的架構。
“我們能主導一項國際標準,說明國際上的非木質林產品認證要跟著中國這套標準走,也說明今后我們這些非木質林產品再出口,沒有認證就不行了。”王偉說。
目前在非木質林產品領域,一些國家已經采取了國際認證標準,比如松子就是歐盟的認證機構在做。此外,西班牙早在2013年就將林區的野豬肉進行了認證,并作為產品制作出了精美的包裝,售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王偉認為,我國長白山地區能出產最好的松子仁,但在國際上賣得價格很低,如果我國不掌握這個認證,本土企業就會吃大虧,沒有話語權。“現在如果我們能夠主導這個標準的制定,其他國家的產品就必須符合我們的標準,而我們的本土企業有了自己的認證就可以在歐洲等市場賣出高價。”
目前,迎春黑蜂產品的銷售主要集中在國內幾個大型城市,并伴有少量出口。吳文忠說,未來國際市場也是他們重點挖掘的對象,但針對目前國內的森林認證市場環境及消費者意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非木質林產品認證是中國首先提出的,需要一個互認過程,接下來還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影響力,目前我覺得這項認證還沒有廣為人知,還需要宣傳。企業和消費者的意識都是有待培養的,這需要一個過程。此外,要嚴格認證程序,建立非木質林產品認證的權威性,不能像綠色、有機認證那樣搞亂了。”吳文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