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人》記者呂斌
業務發展可看作“效益”的來源,風險管理可視作“穩定”的基礎,效益是企業存在之意義,是市場主體逐利之天性;穩定亦是企業生存之本,確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得以保全與長存,兩者皆是為企業創造價值之行為,相輔相成
2010年下半年,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稱“中建八局”)與某市準備合作一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由中建八局投資并施工,政府在工程竣工后規定的回購期內向中建八局支付投資與利潤,投資總額9億元。由于雙方領導都有誠意,通過競爭性談判,中建八局取得了該項目的中標權。
根據法律規定,中標后一個月內雙方應當簽訂合同,如一方無理拒絕簽訂合同屬違約行為。中建八局主要領導為防范風險,在該項目即將簽訂合同前夕,提出讓公司法律人員參與合同簽訂前的再談判。公司法律人員與其他合同談判人員一起對合同的內容以及根據項目的特點與操作模式提前做了一些功課,認為合同簽訂前必須解決三大風險,即:項目合法性手續要齊全,政府回購資金來源要明確,政府回購與支付要有保障。
但后來在與政府的合同談判中,這三大風險都沒得到解決,最終在法律人員的建議下,中建八局決定放棄與對方簽訂合同并妥善處理了解除合作的相關問題。如今三年過去了,這個項目至今沒有實施,避免了9億元的投資風險。
中建八局總法律顧問陳太祥向《法人》記者介紹,多年來,中建八局法務管理部門始終以合作雙贏、風險可控的法律管理思路來對待每一個項目的運作,將法務工作、風險防范工作深入到每一個項目的全過程。
陳太祥對中建全系統建立項目法律顧問制度有著很深的感觸,他認為,項目是建筑企業生產經營的第一線,是風險集中發生之源,因此,項目法律風險管理必然是工作中重心所在。而設立這項制度的背景正是源于“風險防控重心前移”這一概念。
陳太祥告訴《法人》記者,在2002年之前,中建八局法務管理部門一直處于事后消防人員的角色,哪里有案子,就往哪里跑。八年前,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不斷增大,案子越來越多,法務人員的精力不斷被牽扯進無盡的疑難雜案,根本無暇顧及風險管理,結果只能是因管理缺位愈發加劇法律糾紛的發生,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意識到這一循環必須打破,法務管理必須要從前期抓起,從源頭遏制住風險,才能形成法務管理的良性循環。”陳太祥說,中建八局的項目法律顧問制度就在此時應運而生,通過將法律專業人才派往項目,從法律人的視角識別與處理生產經營中發生的各類風險,動態追蹤風險處理程序。
自項目法務制度推行以來,中建八局訴訟新發案件逐年降低,就去年統計數據來看,新發案件額度與營業額比值為0.49%,有部分風險管理成績突出的公司甚至實現了零案件存量的目標。
在中建八局廣西分公司總法律顧問孫建瓊看來,企業法務部門的定位應該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法律風險管理服務的提供者,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并融入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的中心。
孫建瓊認為,項目法律顧問工作的開展,覆蓋了企業生產經營的的全生命周期,從項目招投(議)標開始、到合同的簽訂、履約過程的管理、結算的管理、工程款項的回收。而項目法律顧問的工作原則是以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為主,事后救濟為輔,設立項目法律顧問崗位。
“這使得企業生產經營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法律風險的防控工作開展有保障,能及時的識別法律風險并及時的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將法律風險進行消解,進而保障企業生產工作的安全運營。”孫建瓊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說。
陳太祥則認為,項目法律顧問制度對于項目的工作意義有兩方面,其一之于項目,是保證項目風險受控、合法權益得以保全的守衛者;其二之于業主、分包及行業,是保證項目合法合規履約的監督人。
至于合規與利潤的平衡問題,陳太祥則認為,對于法務部門來說,審核經營行為合法性的一個要點就是應突破追求利潤的本位主義,獨立地審核業務模式與實現路徑的合法性,確保企業經營行為合法合規。作為企業的服務性部門,在法律意見范圍內具備建議權,法務部門應依法、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法律意見,供領導參考、衡平與決策。
去年開始,中建八局在幾十年積累的龐大的合同與法律方面的管理制度上進行瘦身,將核心制度進行整合、梳理與優化,形成中建八局標準化管理手冊之《合約法務管理手冊》,手冊摒棄以往法條羅列時的制度行為,改為“流程圖”加“工作要求表”的形式。
因此,所有工作內容均能通過圖與表直觀了解到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用什么表單模板。局領導希望通過標準化管理這一手段,使管理效率進一步提升。
陳太祥認為,可以將業務發展看作“效益”的來源,將風險管理視作“穩定”的基礎,效益是企業存在之意義,是市場主體逐利之天性;穩定亦是企業生存之本,確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得以保全與長存,兩者皆是為企業創造價值之行為,相輔相成。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會對常見風險進行分級管理,如原則性的重大風險,我們就設定成紅線,如越及紅線,則應當予以否決。”陳太祥對《法人》記者表示,稍低一級的風險設定成黃線,如越及黃線及紅線之間,則應配以非常詳細的風險防范措施,并經法務部門審核通過,方可實行。
由于管理標準是經各方討論一致同意的,業務部門在操作過程中也會有意識得避免觸及相關紅線風險。通過這樣聯動的風險分級管理,法務部門將業務發展與合規管理融入到了每個人的意識中。
“企業要生產要發展,要追求陽光下的合法利潤最大化。”孫建瓊則認為,對于企業來說,合規和企業發展并不沖突,與合規相沖突的是利益最大化。如果所有的企業都為追求發展或者利潤的最大化而忽視了合規性,那么后果是不敢想象的。只有在合規這個基石上建立起來的企業合理利潤才是牢固的。
“項目法律顧問制度對于項目工作最大的意義正是在于對風險的識別、化解。”孫建瓊告訴《法人》記者。
2013年11月,陳太祥在一次項目例行檢查時發現,根據合同約定,業主的付款是到位的,但依據己方已經完成的產值測算,業主拖欠工程款數額巨大,此時該工程已經竣工交付業主并處在結算中,但由于業主資金困難,結算工作遲遲不能定案。
對此,中建八局法務部門與相關專業人員當場對該項目作了風險評估,并安排專人對業主現在經營狀況作了調研,結果發現業主一邊在利用該項目與銀行協商抵押貸款,一邊與其他投資人談項目轉讓,如果業主與銀行或與其他投資人的合作成功,中建八局的巨額工程款將無法收回(業主是民營企業,成立的是項目公司,優先受償權的時間已經超過)。
經過分析最終確定,只有盡快起訴并通過查封業主資產,才能確保中建八局債權的實現。通過相關人員的配合和領導的支持,法務部門在一個月內完成了起訴、查封與擔保工作,為未來實現債權打下了良好基礎,目前此案正在審理中。
這個案例形象地解釋了法務管理工作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陳太祥認為,中建八局法務部管理部門在合同與風險管理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尤其針對重大項目的法律風險把控,更是企業法律顧問關注的重點。但在他看來,中建八局的法務管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他提到:“其實從2006年開始,我們法務部每年承擔一至兩項局級的法務管理理論探究課題,吸納先進理念,創新管理思維。近幾年,我們的課題研究方向更加側重于對建筑企業轉型升級相關業務的配套法律管理研究,2013年,我們完成《建筑企業法律法規應用研究一——戰略引領類業務法律法規分析與應用》及《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兩篇,主要針對下一步公司將重點發展的城市綜合運營、工程總承包、工程項目管理、知識產權運營與管理等方面進行法律配套服務與管理的探究。”
除此以外,陳太祥表示,中建八局法務部接下來還將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緊跟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型業務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學習與服務能力的提升,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法律支持。
二是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招聘引進、業務培訓;推進商法融合,打造一支千人商務法務復合型人才隊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要進一步拓展法務工作影響力,積極參與政府部門、法院、行業協會組織的司法解釋、規章、地方性法規等法規政策的立法、修訂工作,主動把握行業立法動向,研判形勢,從法律視角確保企業不走偏,不繞路。
陳太祥說,今年要牽頭組織企業法律顧問和商務法務人才分級評定,該評定的意義是為專業人員打開專業晉升渠道。
“為法務系統的人員職業生涯打開一條新的通道,這也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舉措。”陳太祥告訴《法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