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夏 郝曉蕊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是培養新型社會體育人才的主渠道。高校在提高社會體育應用人才培養質量過程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均應受到重視。對于社會體育專業來講,實踐教學尤其重要。加強實踐教學,培養新型社會體育人才已成為時代必然。
實踐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和引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通過親身經歷去驗證理論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在驗證理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理論,從而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職業能力得到提高的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的內容較多,主要包括技能學習、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環節。它們是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的重點,也是實踐教學體系優化的關鍵。
一是實踐教學具有實踐性。實踐教學主要通過開展課堂外有計劃、有組織的實訓活動,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具有參與性。實踐教學是在學生和教師的積極參與下進行的,以學生親身參與實踐為主,以教師指導為輔,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主動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技術以及技能并結合自身能力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具有教學性。實踐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具有教學的一般屬性。
我國社會體育院校教育是以高等教育為基礎、體育技能教育和職業能力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這種教育要求培養的人才能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爭得過,立的穩,站的久”,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守衛自身和學生的健康。這就要求院校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而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實踐中的摸爬滾打、親身感受和反復鍛煉。同時,社會體育專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激發社會體育人才將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作為工具與手段,為社會大眾健身鍛煉提供科學的健身方法和知識。社會體育教育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要在培養人的實踐能力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確立牢固的實踐教學觀。
當前,健身養生科學突飛猛進,體育科學和養生科學對社會體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院校培養的社會體育人才具有良好的技能素質、復合的知識結構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能夠在未來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爭得贏、干的穩”。這并不是一個自然實現的過程,而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和實訓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和素質的過程。院校必須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依據不同的專業方向、社會需要、以市場需要而靈活教學,培養出能適應未來大眾健身市場需要的高素質社會體育人才。社會體育人才如果沒有實踐或近似實戰的經驗,只憑技術或知識作指導,就不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大眾健身市場上取得勝利,而實踐教學能夠加速學生由知識技能向職業能力的轉化。
在頂崗實習、實訓教育中,學生職業能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將院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運用于解決指導學生健身實際問題的成效上。運用知識技能的層次越高,熟練程度越強,就越利于加快知識技能向職業能力的轉化。而實踐教學恰恰滿足了這個要求。實踐表明,一個合格的社會體育人才所需基本素質的培養,必須在打牢理論基礎、練精技術的前提下,置身于市場或近似實際的環境中,進行反復實踐才能形成。通過實踐教學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
近年來,社會體育院校對實踐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開始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課時量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漸增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從實際效果來看,與大眾健身市場的需要和人才培養質量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長期以來,社會體育院校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注重理論和技術教學,忽視實踐教學;注重課堂教學,忽視近似實踐和實訓課教學;注重考試成績,忽視職業能力等。特別是把實習和實訓看成是課堂教學之外的輔助性工作,實踐教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種觀念的影響,使得實踐教學長期缺乏應有的教師隊伍,缺乏必要的教科書,更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還有的院校錯誤地認為頂崗實習是學生畢業以后的事。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在技術和理論知識和實踐上的脫節,畢業后感到力不從心,職業能力不強,創新素質不高,不能更好地適應崗位任職的需要,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社會體育辦學以來,全國院校對實踐教學內容摸索著進行了一些改革,根據大眾健身市場的現實需求,對教學項目、內容進行了一些的調整、整合,淘汰了某些陳舊的教學內容,新開設了一些新興的健身項目,以教學內容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目前全國院校對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還相對滯后,對大眾健身市場的現實需要反應遲緩,實踐教學內容的更新還難以跟上市場需要的發展;許多實踐教學內容與大眾健身市場實際需要嚴重脫節,造成了管用的學不到、學到的不管用,實踐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前瞻性。
近年來,社會體育院校比較重視邀請健身教練、健身俱樂部管理人員等一線人員到學校辦講座、做兼職,以增加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市場信息的針對性和前沿性。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深入的了解當今社會體育市場的最新動態,社會體育市場的社會需求狀況,了解自己畢業后所要從事的工作,以及現在自己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這對社會體育院校的實踐性教學以及教師專業視野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社會體育院校引進了不少專業技術優秀的年輕教師,盡管這些年輕教師的學歷層次比較高、專業技術比較扎實,但她們都來自于高校,大多數沒有接觸過社會體育市場,對社會體育需要了解甚少。從學校到學校,從技能到技能,使這些年輕教師缺乏相應的職業能力鍛煉,應對市場需要的職業能力不強。雖然有的院校規定學生在畢業前有實踐實訓課,但都是針對技能教學的實踐課程,對社會體育市場狀況并不了解。在社會體育專業課教學中,重視技能教學忽視實踐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學被放到次要位置,造成教師實踐教學水平不高。
相對于理論教學評價體系和教師激勵政策而言,實踐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和教師激勵機制明顯滯后,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目前尚未建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模式不科學。目前社會體育專業普遍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以課堂傳授為主,用于職業培訓式的角色訓練較少,教學評價也主要看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從而無法對千差萬別的、獨特的實踐教學做出科學、公正的評價。
實踐教學應緊跟科技發展步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課堂訓練與社會職業角色相結合。然而在社會體育院校實踐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學生是純粹的受教育者,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同時,學生也早已習慣了這種教學方法,對職業角色教學方式不適應,開展模擬場景教學困難較多。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應加強職業角色教學,加大場景模擬教學的投入,使實踐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理論教學重在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知識和原理,致力于將知識內化于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進一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而實踐教學則以學生主體的發展為出發點。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促進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著眼于客體知識的內化,而實踐教學關注于主體的實踐,以及在此過程中知識能力、素質的生成與轉化。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只有正確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使知識傳授與主體實踐協同發展,才能不斷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應以適應社會體育職業能力為主線,將學校各教學環節進行整體設計,從而建立起一個與技術及理論教學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實習(包括平時實習和畢業實習)、實訓、第二課堂活動、社會角色實踐。這些環節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各個部分環環相扣,方能促進整個體系的運行。
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應靈活多樣,敞開思路,結合自身特點,發揮所長,把實踐活動切實放到市場需求和學生特長的交匯點上。應根據學生到市場角色的需要,確定實踐教學的形式、內容,比如考察、調查能讓學生獲得對市場的感性認識,是職業規劃教育課的延伸。頂崗實習能讓學生參與實際工作,在角色轉變過程中更直接地了解將來工作的內容、特點,加深對未來職業的感情,深切體會健身市場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合作觀念。學校應努力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堅持“從難、從嚴、從職業需要”出發,遵循“市場需要什么,院校就建什么、課就教什么、學生就練什么”的原則,提高學生解決職業過程的重點難點問題的能力。
師資培養是實踐教學的基礎性工作,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一是堅持把實踐能力作為選任教員的基本條件,如要求教員晉級晉職必須有社會體育市場工作經歷等。二是采取優惠政策鼓勵教師提高實踐能力,如對赴健身市場鍛煉的教師除保留原待遇不變外,再給予鍛煉補貼或獎勵等。三是采取不同形式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建立市場教學實踐基地,安排教師深入第一線鍛煉;定期選派素質好的專業教師參加社會組織的培訓等重大活動;組織教學觀摩,使新教師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根據院校的培養任務,選拔德才兼備的優秀社會體育人才充實到院校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中來;也可從社會上聘請既有理論、技術水平高又有職業實踐經驗的教練擔任院校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通過內練外引,切實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近年來,實踐教學已成為社會體育專業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環節,在社會體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體育專業辦學思想的逐漸成熟,實踐教學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和發展。然而,實踐教學模式體系的建立,并不意味著專業實踐教學與學生發展、社會需求、崗位要求相適應。建立“學校—市場”雙重的評價機制,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不但有學校說了算,還要有用人單位承認才算合格。因此,建立“學校—市場”雙重評價機制是學校培養人才與社會接軌的一種形勢。
完善的評價體系是對實踐教學模式科學性的檢驗,是促進廣大師生員工積極性和主動性投入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手段。同時為了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使其適應社會需求,構建科學、客觀的實踐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科學的評價體系應該包括過程評價和效果評價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目標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堅持各種評價相統一的原則下,結合院校實際情況,通過分析調研,合理確定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評價要素,使要素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盡量使指標最大的量化,盡可能排除主觀因素在評價過程中的影響。
[1]劉本固.教育評價的基本原則[M]//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劉克健.當前高校實踐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6(19):235-237.
[3]楊宏郝.以創新思維改革高校的實踐教學[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212-215.
[4]潘尚蓮.我院體育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之探討[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74-76.
[5]李秉德.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2-354.
[6]蔡麗萍,殷志棟等.社會體育專業實習實訓教學模式的構建[J].體育科研,2006,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