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蕾,王惠珍,張立力,閉曉君,代輝娟,鄭 嶶
(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急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目的是通過講授急救護理學的基本理論,訓練學生的急救基本技能,增強學生的急救意識,培養學生在緊急情況下迅速評估、正確決策和果斷實施的綜合急救能力[1]。目前急救護理學的課堂教學主要面臨教學容量大、教學資源有限、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等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資源下,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增強急救意識和急救素質,培養綜合運用知識和臨床應急應對能力是急救護理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嘗試通過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重新整合課程內容,改革以單項技能訓練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小組學習等)融入實踐教學中,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臨床實際應對的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校2010級護理專業學生173名,其中女生164名,男生9名,年齡19~22歲,前期已完成基礎護理學,內、外科護理學,健康評估等專業課程的學習。
1.2.1 整合課程內容,編制綜合實驗 前期對急救護理學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將急救護理學理論與實踐的學時比例擴大為1∶1,并將教學內容按照院前急救、院內急救、重癥監護3個模塊進行整合,選擇綜合實驗的素材,建立典型急救案例庫。編制的3類綜合實驗內容包括:實驗1:設計院外急救案例情景,綜合現場救護、心肺復蘇、外傷包扎、固定、傷員轉運等技能。實驗2:設計急性中毒病例情景,綜合現場處理、急診搶救、重癥監護等技能。實驗3:設計臨床急癥病例情景,綜合急診分診、急救治療護理、重癥監護等技能。
1.2.2 理論與單項實訓精講精練 明確學生應掌握的急救護理基本理論知識及臨床重要的急救技能,如徒手心肺復蘇、電除顫、心電監護、呼吸機、各種微量泵及注射泵的使用等,精講精練,為綜合實驗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2.3 基于實驗室情景模擬的綜合實驗 綜合實驗前,對學生進行分組,每6~7人為一組,接受一項綜合實驗任務,明確實驗中每名小組成員承擔的角色和任務,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應用已有的知識完成實驗,要求小組完成包括場景設計、角色安排、急救護理流程在內的綜合實驗報告,每一類實驗由一名講師以上職稱、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全天開放實驗室,確保實驗物品的供給。對綜合實驗的結果進行一次集中展示,各小組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PPT及多媒體輔助等多種方式進行實驗成果的匯報,匯報結束后學生相互評價,由3名主講教師進行最終點評。
1.2.4 基于臨床真實案例的病例匯報 將重癥監護課程內容的學習與臨床見習密切結合,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任務在ICU病房進行學習,要求臨床帶教教師準備典型病例,每7~8名學生為一小組,現場觀摩、學習對于危重病人進行各種監測及護理的措施,小組課下分析討論病例,結合臨床重癥監護的措施,完成一份病例匯報作業。由主講教師根據作業情況,優選不同科室ICU典型病例,進行小組課堂匯報并點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通過學生自評式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教學改革的效果進行評價。
共發放問卷173份,回收有效問卷17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學生對教學改革效果的評價[n(%),人]

表2 學生對教學改革的建議[n(%),人]
高等護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而傳統的急救護理實踐教學多注重單項技能的訓練與考核,學生在簡單機械的模仿練習中,沒有得到急救意識和臨床應變能力的良好訓練。單項技能的培訓將護理技術操作獨立于臨床病例之外,無法體現基礎護理技術和專科護理技術的融合,缺乏整體性[2]。同時,臨床見習往往流于形式,無法達到真正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聯系的效果。目前國內同類教學研究中多數只開展了基于實驗室的情景模擬或競賽性質的綜合實驗[2-4],本研究將基于實驗室情景模擬的綜合實驗和臨床現場真實案例的病例匯報相結合,將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小組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入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從實踐中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相比,顯示出較大的優勢。在課程結束后的調查中,85.0%的學生認為教學安排合理,87.9%的學生對教學的整體組織表示滿意。
從表1可以看出,基于實驗室情景模擬的綜合實驗對學生急救意識的培養、急救知識及急救技能的掌握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開展綜合性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改變了傳統的被動聽課、接受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中,通過案例分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自行設計解決問題的急救護理預案,并在模擬演練中不斷完善實驗方案,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識別、分析、處理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83.8%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81.5%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增強溝通交流能力,79.2%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培養組織管理能力。究其原因,在開展綜合實驗的過程中,團隊中的每一位學生都有明確的角色與分工,實驗的設計、急救方案的制訂、模擬搶救過程中彼此的配合都需要不斷討論、演練,群策群力,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總體來說,79.2%的學生表示在基于實驗室情景模擬的綜合實驗過程中有較大的收獲。
本研究改革了臨床見習的學習形式,讓學生帶著任務去ICU病房進行學習,圍繞臨床真實病例,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針對危重病人的監護手段和護理措施,并且按照護理的程序,結合臨床實施的護理措施,整理書寫報告,使學生在有限的見習時間內能夠帶著任務進行學習,縮短了教學與臨床的距離,避免了見習“走馬觀花”的現象。同時,小組課下的討論和優選各科病例的匯報與點評,也使學生對不同科室危重病人的護理要點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強化了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調查結果顯示,81.5%的學生認為這種形式有助于鞏固ICU設備和救護程序的學習,74.6%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增強臨床見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76.9%的學生認為見習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此外,本研究也就同類研究中存在的有關增加學習負擔[5]等問題對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參與綜合實驗及病例匯報并沒有增加學習的負擔,并希望在下期教學中繼續開展。但筆者認為在教改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綜合實驗案例和臨床典型病例的選擇十分重要,應注意既要有典型性,又要難易適度;其二,要控制實驗的頻次,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其三,由于學生人數多,實驗課時有限,多數內容需要在課后完成,因此團隊小組長的遴選對實驗的成敗有很大影響;其四,深入點評每個團隊的實驗成果。
綜上所述,基于實驗室情景的綜合實驗使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緊密銜接,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急救意識的培養;基于臨床真實案例的病例匯報,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在臨床實踐中學習,使臨床見習更加有的放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時間所限,本研究未對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價,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完善。
[1]周秀華.急危重癥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錢榮,謝虹,吳雪紅.綜合設計性實驗在急救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24):71-73.
[3]許瑞,王艷波,李芳,等.急救情境模擬演練及競賽活動在急救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29-131.
[4]徐建寧,許虹,汪國建,等.急危重癥護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華護理教育,2009,6(7):303-304.
[5]趙遠蓮,江智霞,吳永清,等.體驗式教學在急危重癥護理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1):11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