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鵬,李譞超,曹 飛,陳 寶
(南昌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醫學,是國際臨床領域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1]。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都應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依據;任何臨床的診治決策都必須建立在當前的研究證據與臨床專業知識和患者的價值相結合的基礎上。循證醫學作為近二十年來開始興起并不斷發展的一門醫學學科,其基本理念和思維方法已經在臨床醫學及相關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成為國內外醫科院校的主干課程。當前,如何深化循證醫學的教學理念和內涵,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已得到國內外高校的普遍關注和重視[2-15]。本文通過對我校2011年下半年所有開設循證醫學課程的醫學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在課程結束后對循證醫學的認知、知識點的掌握以及意見建議等方面的情況,為該課程的本科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選取以南昌大學2011年下半年所有同時開設循證醫學課程的同一年級(三年級)的15個班級約700名醫學本科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采用隨機數字法隨機選擇6個班級的全部醫學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研究對象在學習循證醫學的過程中,課程學時(24學時)和課程內容均一致。教師均固定為3人,其中2人負責理論教學,1人負責實踐教學。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現況研究。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調查時由被調查者本人匿名填寫,研究者當場審核回收。調查工作在課程考試結束后一周內進行。問卷在正式使用之前先選擇一個班級進行預調查。通過問卷調查,收集醫學本科生對循證醫學的認知、知識點的掌握及意見建議等方面的信息。
為了解醫學本科生學習后對循證醫學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本研究設計了10個知識點:循證醫學的理念和內涵;構建明確且可回答的臨床問題;循證醫學證據的分類分級;循證醫學證據的來源(數據庫);循證醫學證據的查找;對證據真實性、重要性和適用性的評價;系統評價的步驟和內容;Meta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森林圖”的閱讀和解釋;Meta分析軟件的使用。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是在課程考試(以上10個知識點都涵蓋在內)結束后,由醫學本科生自己對照各個知識點得分(對應的分值不同)的情況進行判斷。各知識點的考核結果分為掌握較好、一般掌握和尚未掌握3個層次。
了解醫學本科生學習循證醫學后對該課程的認知以及對循證醫學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分析可能影響醫學本科生學習循證醫學的因素。
由雙人錄入數據并邏輯檢錯。對所獲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36份,回收有效問卷33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8%。其中男性153名,女性179名;平均年齡(20.78±1.64)歲。
醫學本科生學習循證醫學課程后,對該課程的重要性、難易程度、學習目標等的認知情況見表1。

表1 醫學本科生學習循證醫學后對其的認知情況

表2 醫學本科生對循證醫學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本研究著眼于我校醫學本科生在學習循證醫學后對該課程的認知以及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習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為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據。該研究對醫學本科生各知識點的考核未直接采用卷面考試成績作為考核依據,主要是考慮到各知識點在考核中所占分值不同,且醫學本科生所獲成績容易受其他因素影響。

表3 醫學本科生對可能影響循證醫學學習的因素的看法
表1結果顯示,醫學本科生在學習該課程后,多數(65.7%)的醫學本科生認為循證醫學比較重要,但仍有27.7%的醫學本科生認為說不清楚,甚至有6.6%的醫學本科生認為不重要。這提示我們仍有相當比例的醫學本科生對該課程不夠重視。從學習后的情況看,絕大多數(89.5%)的醫學本科生認為該課程較難,除了醫學本科生自身的因素外,可能也與我校對該課程的定位尚不成熟、課程學時少、醫學本科生專業基礎不牢有關。
循證醫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針對本科生,該課程應主要讓他們掌握哪些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目前國內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中醫學本科生均認為本科階段學習該課程最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循證思維,提示我們應將重點放在緒論(總論)部分的講解[3-4],重思維的培養而不刻意追求技能的培養。事實上,由于本科生臨床知識的掌握尚不夠系統和熟練,在循證醫學的證據使用方面存在不少困難和障礙[5,12,15]。至于在哪個階段適合開設此課程,目前學者之間尚無統一意見[8]。我們認為,如果僅側重循證思維的培養,在低年級就可以考慮安排;如果側重技能培養,則最好安排在畢業實習期間。
由表2可見,在各知識點中,Meta分析軟件的使用、“森林圖”的閱讀和解釋、Meta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屬于課程的難點。國內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結果,但以上內容是否應作為課程重點,目前看法不一[5-6]。當然,由于學時和醫學本科生統計學基礎的限制,如何恰當地安排相關內容,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仍需要更多的探討和交流[6,8]。
表3顯示,關于該課程的學時安排,醫學本科生的看法不太一致,“說不清楚”的比例高達45.5%,該結果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醫學本科生對該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尚不太明確。循證醫學涉及諸多學科,本研究的結果提示,文獻檢索對學習循證醫學的影響最大(66.6%),其次是統計學(62.3%)和英語基礎(55.7%)。國內也有研究發現[7,9],文獻檢索作為證據查找的基本技能,對于循證醫學的學習影響最直接也最顯著。因此,在該課程學習之前,加強以上學科的知識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醫學本科生的意見和建議看,絕大多數的醫學本科生認為應該加強或提高課程的實用性(99.4%)、互動性(97.0%)和趣味性(90.7%)。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認為實用性相對于互動性和趣味性要更難把握,原因就在于難以判斷實用性應該定位在什么程度。至于互動性和趣味性,可以在使用以案例為基礎[3,5],以問題為核心[4],以過程為重點[15]的現代教學理念與方式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教學特點和教學風格靈活使用,以提高醫學本科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另外,一門課程能否達到預期目標,不僅與課程本身密切相關,還受課程外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目前各高校普遍大幅度刪減學時的大環境,缺乏高質量的教材,在教學經驗或成果交流方面不夠深入等。根據以上情況,我們認為針對本科生的循證醫學教育,國內應積極形成共識,編制適合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尤其是要盡快制作通俗易懂的案例,建立循證實踐的網絡平臺,同時積極促進教學經驗交流,共享教學成果,為該課程的推廣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針對醫學本科生開設循證醫學課程,應側重循證理念的培養,并合理安排課程學時、內容和要求,同時積極探討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本研究收集信息的方式為調查問卷,且多數指標為主觀指標,因此所獲資料可能會存在一定偏倚。
[1]詹思延.循證醫學和循證保健[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
[2]Hatala R,Guyatt G.Evaluating the teaching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J].JAMA,2002,288(9):1110.
[3]周旋,胡利人,胡良英,等.醫學本科生循證醫學教學效果分析[J].南方醫學教育,2011(3):27-28.
[4]唐雯.將循證醫學理念引入高等醫學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0(2):90-91.
[5]劉堃,郭蕾蕾,張林.醫學生循證醫學教學效果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0,26(7):928.
[6]宋平,趙瓊,陳勤.循證醫學在本科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19):3031-3032.
[7]賈改珍,王玖,相靜,等.醫學生循證醫學認知現狀調查[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9):36-38.
[8]徐厚謙,金華.對在校醫學生循證醫學教學效果的調查與分析[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9,26(3):49-52.
[9]楊克虎,田金徽,羅小峰,等.醫學研究生對循證醫學的認知態度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4):396-399.
[10]仇玉蘭,張靜.研究生循證醫學教學效果評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11):40-42.
[11]胡利人,曹黎明,潘海燕,等.循證醫學課教學內容和效果的調查與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6):668-669.
[12]雷建,黃炯強,胡明,等.醫療系本科生循證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華全科醫學,2008,6(8):821-822.
[13]詹思延,吳濤,南奕,等.循證醫學教學的短期效果評估[J].醫學教育,2005(2):86-87.
[14]陳進,李靜,董碧蓉.循證醫學研究生教學效果評估[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5,5(2):157-160,170.
[15]吳庫生.在醫學本科生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干預[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5):55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