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帥
(后勤工程學院,重慶 401311)
德勒茲褶子理論中平滑空間思想使建筑的形態趨于動態與流動,為建筑設計提供了由層化空間轉變為平滑空間的嶄新的思考方向。未來建筑的設計思路就是要通過對德勒茲褶子理論中的平滑空間思想的深入思考和挖掘,創造出建筑內外空間高度融合的統一體,并使其在相互過渡和轉換中實現自身在城市環境中的不斷增值。
德勒茲褶子理論中的平滑空間思想將環境分為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居間環境和附屬環境。在建筑空間中也是如此,具有一個能夠供人居住與遮蔽的內部空間、一個作為人們活動領域的外部空間(外部空間包括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一個將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區分的中間區域(建筑的表皮部分)、一個體現建筑中非物質因素的附屬環境空間(環境行為、心理活動)。以上四方面要素共同構建了一個多元化的建筑空間。在未來的建筑設計中,建筑所處各個環境之間以及各個環境與建筑本體之間能夠實現彼此相互過渡、交融轉換,使建筑不再孤立于環境之中。建筑得以從均質的層化空間中解放,形成由異質元素構成的弱化建筑形體與立面的平滑空間,并跟隨環境的變化進行有節奏、有韻律的折疊起伏。建筑與環境的相互過渡打破了建筑內部和外部之間彼此孤立的傳統狀態,使組成建筑的各空間環境之間彼此不斷相互交換與影響。在平滑空間思想所組織的內外環境中,雖然其空間具有平滑、模糊的特性,但其本身卻嚴格遵循空間的本質。在這種空間關系的引導下,建筑空間的邊界與主體被弱化,各個環境之間相互鄰近、彼此交融,因此難以進行準確的區域判定,由此帶來了建筑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主體空間與非主體空間之間界限的模糊。從而突破了層化建筑空間下分區方式與定位手段的束縛,使建筑空間從傳統趨同性重復轉變成新型的差異性重復,使人們在建筑中的空間體驗充滿變化與動感。
建筑與環境的轉換就是在建筑所在區域中通過對空間中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復雜的逃逸線的研究,使建筑空間中的某些因素脫離建筑本體,指向環境的運動,例如使建筑形體上的一部分延伸至環境之中。在未來建筑設計過程中,通過建筑與環境的轉換,一方面能夠保證建筑空間的流動性與靈活性,建立起建筑空間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建筑與所在環境之間不斷循環的互為生成的關系;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建筑空間與其相關環境之間高度的開放性。因此在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中,建筑可以被視為被轉換的環境。在巴塞羅那的海濱公園設計中(見圖1),就體現了建筑與環境相互轉換的思想。建筑師詳細的分析了公園內人們進行休閑活動時的各種流線與路徑,從而形成了多元復合的逃逸線。建筑空間內的網絡就在逃逸線的運作之中形成。若將這些網絡與周邊地勢地形、沙丘、草地等自然環境相融合,就使建筑與環境之間的轉換關系得以形成,建筑作為被轉換的環境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具體在細部空間處理中可以看到公園在沒有人流通過的地方由沙丘狀的隆起構成,這體現出人流等逃逸線與地形變化的配合,從而保證了空間的流動性與開放性。
平滑空間最終的形成需要將建筑中組成建筑空間異質元素如環境、城市、文脈、社會、行為、心理等要素之間融會貫通。換句話說,這些異質元素之間融合程度越徹底,平滑空間的表現就越明顯。在未來的建筑設計中,平滑空間的形成使構成建筑的各異質元素之間不再彼此孤立,而是通過組成具有良好融合性的平面,保證建筑與其所在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居間環境和附屬環境之間的開放性關系。在這個平面中,建筑通過內在的聯系將建筑內部異質元素和外部環境緊密連接,從而基于平面良好融合性形成了建筑空間的異質性元素和環境、時空的一種持續與并存的加固。

圖1 巴塞羅那的海濱公園

圖2 中國臺灣新竹數字美術館與城市的融合

圖3 中國臺灣新竹數字美術館模型
平滑空間在由埃森曼和劉育東合作設計的中國臺灣新竹數字美術館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在設計中,兩位設計師實現了數字美術館與整座城市的連接。遍布城市的節點間連成一體,構成數字網絡(見圖2~圖5),從而形成一種分布式的美術館,在城市的任何角落,人們都可以來欣賞數字藝術品并與自己的朋友、家人相互交流。這使整座美術館與城市形成了良好的融合,并通過信息網絡建立起一種持續的連接關系,鞏固了美術館與城市環境、時空的并存關系,構成了一個建筑實體與信息交流的開放空間。

圖4 中國臺灣新竹數字美術館數字化設計

圖5 中國臺灣新竹數字美術館總體布局
平滑空間思想與計算機參數化理論、有機生態理論和現代藝術等學術文化穿插交合,使當代思想文化體系得到充實與發展,深遠的影響了當代建筑設計,使建筑師們廣泛開展“折疊建筑”的研究實驗,令建筑的語義復雜化,新的建筑空間元素嵌合包裹、連接線路有機流動,使建筑形態與結構觀得到變革,效能增加,靜態空間消解,轉向動態生成。
平滑空間思想揭示了事物存在與發展、物質與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內涵,為未來建筑的設計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但目前其實踐發展還不成熟,因此應該基于當代學術力量對其開展深入的研究,不斷挖掘理論的深層意蘊,從而使建筑空間的設計得到創新和發展。
[1]矯蘇平,高 雪,李紅葉.褶子論對當代建筑的影響[J].建筑學報,2012(S2):195-200.
[2]王 琨,熊華希,張 陽.褶子——德勒茲的褶子論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影響[J].福建建筑,2013(7):11-13.
[3]唐 卓.談德勒茲的“褶子”思想[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1):87-88.
[4]徐衛國.褶子思想,游牧空間——關于非線性建筑參數化設計的訪談[J].世界建筑,2009(8):16-17.
[5]韓桂玲.后現代主義創造觀:德勒茲的“褶子論”及其述評[J].晉陽學刊,2009(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