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月 湯巧香
(天津城市建設大學建筑學院,天津 300384)
棚戶區改造工程是我國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通過對年久殘舊,基礎設施不健全,生活環境差,連成片的棚戶區進行改造,改擁擠的舊雜院為舒適的新型居住小區,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1]。2014年3月16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是規劃中明確指出著重解決好的問題之一,政府加大了棚改力度,這推動了棚戶區改造項目景觀設計的研究。棚戶區改造工程項目的景觀設計與經濟適用房小區的景觀設計有較大的共同點,即要求控制建設成本,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在有限的成本控制范圍內營造宜居居住區[2]。但二者之間的不同點在于其居住人群的類型及社會關系,經濟適用房是指由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3]。而棚戶區改造工程的供應對象主要為工程項目內原有棚戶區居民,居民在生活習慣、社會背景、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居住居民彼此之間多為鄰里關系,相互熟悉,社會關系網絡更加穩定,因而如何增強居民對居住區的歸屬感是棚戶區改造項目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吉林省汪清縣南山小區為例,對基于人性關懷與歸屬感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進行探析。
吉林省委、省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來部署,提出建設山清水秀、生態宜居的美麗吉林。項目位于吉林省延邊州汪清縣城西南南山坡下,該區域是汪清林業局棚戶區改造區域,總面積347 970 m2。場地南高北低呈緩坡地形,現大部分棚戶區已經拆除,地塊內除少數幾棟建筑未建成,其他大部分建筑已經建成,但未做圍合及社區景觀、配套設施設計,現在呈現一種環境較差、管理無序的不良狀態。因此汪清林業局決定通過景觀的打造將這一區域建設成為全城棚戶區改造示范區。
1)場地分析。整個項目包括新林路景觀長廊、新林佳苑高層區、南舍新村小區、南山公園、南山廣場和森鐵林蔭景觀路。地塊被城市交通主干路、次級支路分割成若干小地塊。交通相對便利,但地塊劃分零散。2)人文條件分析。項目地居民多為棚戶區回遷居民、汪清林業局職工、汪清縣鄉鎮居民等,居民年齡構成中中老年占主體,性格開朗外向,對林業生產有十分強烈的親切感。總戶數約3 940戶,總居住人口約12 400人。3)其他制約條件?;貎鹊缆反嬖趩栴},制約交通發展。雖然基地內的道路網已經基本形成,但仍有一些道路存在不通暢問題,不符合國家建筑消防設計規范。小區形象與居民生活需求相制約。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林區百姓十分渴望陽光,而現狀的居住環境內缺乏系統的晾曬設施,居民私自搭建晾衣桿、在樹木之間拉晾衣繩,甚至直接將衣物搭設在灌木上,十分影響景觀效果。這種現象表明居民需要晾曬設施,而原有設計中缺乏考慮。
該居住區內居民多為中老年,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卻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私自開挖草地使居民與管理者僵持不下。
鑒于對上述條件的分析,南山小區的規劃理念是設計考慮實用美觀兼備,地方特色突出,自然人文和諧,人性關懷,打造舒適、安全、健康、平衡的10 min居住生活圈,構建生態型居住景觀環境。1)拒絕人工水景。東北地區干旱少雨,水資源相對缺乏。該區域內冬季時間長,水景的有效利用時間短,而且人工水景造價高,需要專業和長期的維護,如維護不當十分影響景觀效果。故在此項目中,不設計人工水景。2)完善交通流線,滿足消防要求?;谏鐓^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考慮,重新梳理項目地消防通道,在居住建筑周圍設置環形消防車道,當環形車道有困難時,設置盡端12 m×12 m回車場,滿足回車要求。并且消防通道距離建筑外墻5 m~10 m,留出足夠的消防作業撲救面。結合已有鋪裝,考慮經濟集約化,配合景觀設計,使用隱形消防車道解決大面積硬鋪的單調,既豐富了景觀,又具有一定承載能力。消防車道寬4 m,消防車道上空4 m以下范圍內部應有障礙物,并保持24 h暢通[4]。3)尊重民風民俗,注重人文關懷。在設計過程中,合理地布置了居民交流活動空間,設計南山廣場服務居住區內的居民,供其茶余飯后娛樂健身與活動組織。景觀小品與林業文化相結合,保護林業職工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根據城市路網和居住區布局,確定項目的景觀結構,即兩軸六區。兩軸:南山街、新林路為貫穿項目地的橫縱兩條軸線。南山街打造以紅楓為主題的林蔭大道,是未來城市休閑的名片。新林路為進入汪清縣城的門戶,設計充分認識其重要性,設置林業文化景觀柱,將其打造成為具有林業特色的景觀長廊。六個組團片區:保留新林佳苑原有名稱,并以當地特色植物名稱重新命名南山新村的五個相對獨立片區,分別為楓葉園、紫杉園、丁香園、白樺園、紅松園,體現其林業文化與林業特色。并根據居民需要設計宅前私家花園與宅間公共種植區(見圖1),滿足其生活習慣與心理需要,并且營造出豐產的景觀之美。為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設計公共晾曬區,得到管理者高度認可。

圖1 宅前自留地
經現場調研,汪清縣其他居住區十分缺少此類基礎服務設施,該居住區也不例外,故本方案設計了兩類晾衣設施,即宅前少量的條帶狀晾曬設施和宅間的公共晾曬區(見圖2)。景觀的實用性主要表現在交流空間與康體休閑,布置不可移動的圓桌、條凳等小品設施,居民可以進行聊天、下棋、讀書等活動。

圖2 公共晾曬區
小區居民有著耕種習慣,小區綠化變菜園時有發生,影響美觀且增大管理難度。這種現象反映居民有生產的需求,與其私人亂劃分種植區域不如予以自由集中開發。將生產性景觀融入到居住區綠化中,規范其種植區域與植物選擇要求,使其既有生產功能,又不影響小區整體景觀效果,營造豐產的景觀。在本改造工程的再設計中,設計兼顧居民的生產要求與管理者的美觀要求,設計宅前和宅間兩種類型的居民種植區,支持景觀的豐產和公眾參與。為不影響居住區的整體效果,對居民種植提出要求,居民同意履行其責任后方可認領種植土地。要求如下:1)居民種植植物高度宜在30 cm~80 cm間。2)居民不可種植藤本(需搭藤架)植物。3)居民不可種植有毒植物。4)居民有義務對其種植區域進行長期維護,不可荒廢以致影響小區整體環境。
本案例的創作實踐意在強調工程的景觀設計應與建筑布局及設計的實施并行,不應作為資金斷鏈下的犧牲品。景觀的二次設計極大限制設計師的景觀創造空間,滯后的景觀設計影響居住區的品質與居民的正常生活。低成本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在注重景觀的實用性,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時,充分考慮人的需求,關懷和尊重在特定地域內具有特殊要求和生活習慣的居住人群,創造獨具特色的、生態、宜居的居住環境。
[1]何 倩.現代居住區環境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2]孟 瑾,陳 良.經濟適用房景觀設計的創作實踐[J].城市,2010(4):37-39.
[3]張 果,曹 寧,馮 靜,等.經濟適用房居住區景觀設計初探[J].現代農業科技,2009(12):74.
[4]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5]GB 50045-95,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