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素敏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媒體報道稱,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上問過中國企業家代表團成員萬科董事長王石“這個目標能不能達到”,后者確定“可以達到”。
王石的信心被認為有據可依。國際能源署指出,建筑能耗占世界終端能耗總量的35%,是最大的終端用能部門。中國建筑耗能盡管在全社會總能耗中的占比并沒有準確說法,但業內專家們普遍測算,目前全國終端能耗中建筑耗能占20%~26%,較改革開放之初的10%上漲了約1.5倍——作為全球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萬科也被認為理應承擔相對應的節能責任。
而能源界多年來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建筑節能與工業、交通等領域的節能相比,潛力最大、最易產生效果。
但這不意味著建筑節能容易實現。正相反,由于并不像工業制造、生產領域的降耗、減排那樣有現成技術、經驗可循,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創新之路是核心和難點所在。
控制建筑能耗增量的壓力
“建筑能耗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未來是否會遇到能源危機。”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2014年兩會上的發言讓建筑學界人士深以為然。
由于國家發展程度和模式不同,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占終端能耗的比例近40%,而中國則是工業能耗一家獨大,占社會總能耗近三分之二。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建筑總能耗為6.9億tce(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9.1%。“從人均消耗量來看,一個中國城鎮人口建筑運行消耗的能源僅為美國人的1/7?!敝袊こ淘涸菏俊⑶迦A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美國促進節能經濟委員會(ACEEE)發布的一份《2014年國際能源效率計分卡》顯示,與德國、法國、西班牙、巴西等其他15個經濟體相比,中國的住宅每平方英尺(約合0.093平方米)的能量消耗更少,建筑節能單項在16個國家中排名第一。
但是,現在建筑用能少,“反過來也說明增長的風險非常之大。”江億說。
2014年7月8日在北京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4》顯示,中國2013年能源消費占全球消費量的22.4%、全球凈增長的49%,仍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在工業制造端的能耗仍然面臨增長壓力的情況下,“如果建筑用能也跟著漲起來,總量控制將面臨巨大挑戰。”因此,江億強調“必須維持建筑的低能耗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
然而,快速城鎮化中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每年新增城鄉建筑面積達20億平方米。在約46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260億平方米的城鎮建筑大部分為高耗能;200多億平方米的農村建筑面臨商品能耗持續增加、生物質能使用量快速減少的問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總量增長不可避免。
按照中國安全和科學的能源發展規劃,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測算,到2020年中國有把握可供應的能源總量約為40億tce,綜合平衡工業、交通的用能需求和發展,建筑運行用能上限只有10億tce(2012年中國建筑總能耗為6.9億tce)。
快速增長的用能需求和有限的供應,使得建筑節能壓力尤為突出。
“控制總量大家都認可,最難的是怎么控制?!敝袊ㄖ澞軈f會副會長林海燕對本刊記者說。
建筑不像電器、車輛等,在生產流程中改進工藝就能實現節能降耗,“量大而分散,很難產生實際效果?!绷趾Q喾治稣J為,從經濟規律的角度看,為控制能耗總量而控制建筑總量,是否與整體經濟增長、建設需求有沖突等等問題,也不是建筑一個領域能夠解決的。
低碳建筑為何不節能
除了控制能耗總量的現實困難,江億認為,中國目前在建筑節能觀念和做法上也存在誤區。
“近十年一大批節能示范建筑,實際運行能耗都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苯瓋|在第三屆能源基金會上重述“節能示范建筑不節能”的觀點,引起軒然大波。
幾年前他就曾列舉過一系列高耗能的“低碳建筑”,比如2007年建成的科技部21世紀議程中心,實際運營能耗為74kWh(千瓦時)/平方米;2010年建成的環保履約中心大樓,運營能耗為76.04kWh/平方米;而號稱建造“低碳地產”的南京朗詩國際,其平均建筑能耗在40kWh/平方米以上,比南京市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林海燕告訴本刊記者,節能示范建筑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展示和測試多種不同的節能技術,但效果不一定好,還有一類是展示節能效果,其目的就是節能”。
而之所以有些建筑看似節能但實際能耗極高,江億認為是不同的室內環境營造理念造成的。比如原本用時才開的柜式空調改成了中央空調,獲得了較高的系統效率,但是新系統改變了使用模式,讓你被動接受它所提供的效率,結果導致凈消耗量的增長。
這里存在一個分歧:建筑節能的目的是“追求能效”還是“降低能耗”。比如甲樓用10公斤標準煤提供了10度的熱量,而乙樓采用節能技術,用15公斤標準煤提供了30度熱量,乙樓換算一下,提供10度熱量僅需要5公斤標煤。但是江億并不認為“乙樓建筑更節能”, “實際消耗15公斤標煤”才應該是關注重點,“憑什么多耗能還要號稱自己更節能?”
隨著《建筑能耗標準》的出臺,這種情況或會逐漸減少。該標準從北方供暖、公共建筑用能、城鎮住宅三個方面給出了相應的能耗指標,設定的能耗上限和目標值將是衡量建筑能耗高低的尺子。江億透露,這個標準有望在年底前出臺。
中國該走什么路
“歐盟國家比如荷蘭,24小時提供熱水?!痹〗ú拷ㄖ澞芘c科技司巡視員、原建設部科技司司長武涌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這種服務水平所付代價是“27個成員國、4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筑能耗占終端總能耗的40%以上”。
改善居住舒適性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但并不是說生活水平提高和用能增加是線性關系。江億解釋:“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再增加1%的舒適度,可能就要付出10%的用能量。中國要走自己的建筑節能之路,首先要尊重和發揚節約的生活模式。而對應這樣的生活模式,中國所需要的節能技術與歐美也是不同的”。
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人們追逐高舒適度的意愿強烈,期待自覺的節約意識多少有些理想化。能否控制這樣的趨勢,在本刊采訪的幾位專家看來,有賴于“政府如何宏觀調控”。這樣的“調控”不是依靠行政命令禁止蓋高耗能建筑,而是“制定各種政策機制,通過市場來調節,讓你發現蓋高耗能建筑是吃虧的”。江億說。
比如《建筑能耗標準》出臺之后,對照不同類型的建筑能耗上限值和目標值,對超出上限的處罰、低于目標值的獎勵;對各地不斷出現的新高度、新地標,用收取資源費等方式遏制其“野蠻生長”。
對中國來說,建筑節能之路才剛剛開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