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小梅


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知名的政府智囊人士,以及多部國家級文化產業規劃的參與者,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部主任祁述裕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前剛剛考察了甘肅、青海多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他看來,甘肅張掖等地的成功經驗是,“把公共文化服務和特色文化產業結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祁述裕一直關注經濟轉型背景下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夯實基礎之后,他認為,對于經濟落后的西北地區,文化產業將對經濟發展起到根本性的促進作用。
怎么推動文化產業中國化
《瞭望東方周刊》: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多年后,文化部等機構在2014年提出了特色文化產業的問題,你如何看待這個情況?
祁述裕:2014年是很重要的一年,發布了很多有價值的文件,《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是其中之一,從它的實踐“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來看,歸結起來有幾個特點。
第一,文化產業越來越從宣傳文化系統走向整個社會,各個部委都關注重視文化產業。
第二,文化產業從僅著眼于做大做強國有文化企業,轉變到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促消費以及產業升級。它在整個國家社會轉型中的作用開始彰顯并被人們認同。從籠統講文化產業,開始轉向把握其特點,從不同領域、不同方面推動其發展的階段。
特色文化產業是依托各地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形態。這個概念對我們的提示,其一是特色文化產業首先依托各地文化資源,其二是僅有資源還不夠,還要通過創意轉化、科技介入和市場運作。一定要通過市場才能體現它的價值,然后提供鮮明的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
我曾把文化產業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傳統文化產業,主要指這些特色文化產業;第二類是指現代文化產業,主要指傳統媒體;第三類是新興文化產業,主要指新媒體。學界一直在探討,只不過到2014年,學界探討的這些問題轉化成了政策。
文化產業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概念,怎么使文化產業和中國的文化特色與精神相結合,特別是和中國的傳統精神結合?這方面我們以前考慮得并不是很多,特別是政策上體現不多。特色文化產業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推動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產業,怎么和中國的文化元素、區域特點、民族特色結合,簡單說就是怎么推動文化產業中國化。
我們對文化產業的理解一直在變化。不斷深化、分類化,并且管理主體多元化,這是由文化產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因為它就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東西。
特色文化產業不只是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觀,還要想如何增加其文化產品。
畢竟文化產業提出也就十幾年,對特色文化產業的重視也是近期的事情,地方政府一方面覺得這個提法很好,避免了走東部地區的老路,但對于如何實現也有困惑。
寧夏自治區文化廳的領導曾說,寧夏有兩個特色,一是賀蘭山下的葡萄長廊,一是清真產業。但他覺得,清真產業主要做服裝,并不屬于文化產業,種葡萄也不屬于文化產業。
有基礎,但要想好怎么做延伸。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兩個很有名的谷,一個是硅谷,一個是拉瓦錫谷。后者主要是種植葡萄。但是那里不僅賣葡萄,還有很多高爾夫球場,有旅游項目。當它變成旅游觀光地的時候,就超越了農業產業的發展范疇。
依托各地文化資源是基礎,但還需要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市場運作,在這些方面還要不斷總結。
我曾經到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核心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調研。甘孜面積1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東省的面積,但是人口只有80萬,而山東省將近一億人口。從一個縣到另一個縣動輒幾百公里,地廣人稀,自然風光非常美。當地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但生態脆弱,運輸成本很高,不適宜開礦。
也就是說,發展工業甘孜沒有優勢。所以一定要依托當地文化資源的轉換。其實甘孜當地的文化遺產很多,國家級非遺項目就有19項,比一個省的非遺項目也不遜色。
需要思考,如何通過文化創意使其轉化為產品,惠及民生,并傳承文化、保護生態。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做。
朝鮮繡沖擊蘇繡市場
《瞭望東方周刊》:一提到特色文化產業,人們往往會想到特色工藝品等。特色工藝品、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如何?
祁述裕:特色文化產業,包括特色演藝、特色工藝品、特色旅游、特色節慶、特色展覽等多種產業。
以特色工藝品為例。按照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它屬于工藝美術品業。工藝美術品業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包括11大類,1881個品種。我們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曾經聯合做過一個課題,對我國工藝美術品企業數、產值和增幅作了一個分析。2008年規模以上的企業達4000多家,總產值3500億元。2013年達到1萬億元,約占當年GDP的2%。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屬于特色文化產業。
就全國而言,特色文化產業已成了地方經濟非常重要的門類。我們通常以為山東是一個工業大省,實際上山東的手工藝企業從業人員已達200萬人,總產值近千億元。
臨沂一個地方生產了全國60%的柳編和80%的中國結;濰坊生產的風箏大致占全球風箏數總量的60%,全國的70%;還有一個縣,6300名農村畫師,為全國書畫市場提供了80%的工筆牡丹作品。山東的手工藝作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地方特色文化產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綠色、低碳,是循環經濟。比如根雕,實際上沒有多少使用價值,但加上創意設計,就變成很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比如甘肅張掖,沒有工業優勢,生態還比較脆弱。但它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很好,如丹霞地貌。
同時,張掖還有一個主導產業是農業。現在以特色文化旅游為抓手,把特色演藝、特色工藝、特色旅游融合在一起,這條發展道路是可持續的、綠色的,而且能夠保護文化資源。endprint
其他如麗江、陽朔等都在走這條路,把特色演藝、特色旅游、特色工藝結合在一起,探索一條不同于東部城市工業文明發展的路子。這和我國功能區建設也是一致的。按照國家功能區劃分,西部相當一部分地區屬于限制發展甚至禁止發展的地區,但這是指不采取工業化的方式發展。
總體來說,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對于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對西部地區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路徑。
刺繡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產品,蘇繡又是中國四大繡之首,國際影響力很大,給奧巴馬、普京都送過蘇繡。但目前蘇繡市場面臨很大問題,就是朝鮮繡在沖擊市場。到蘇州去看,60%是由朝鮮提供的刺繡產品。朝鮮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說明,我們傳統的特色文化產品也面臨產業轉型。
比較而言,西部地區的特色文化產品就具有競爭性。我也對蜀繡進行過調研,狀況就比蘇繡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勞動力成本要比東部地區低很多。現在蜀繡向各種類型拓展,出現一些現代蜀繡產品,特色文化產品在西部地區往往比東部更具有競爭力。
現在我們的主要問題是,一家一戶的手工藝生產,信息不流通,一些手藝人文化程度較低,傳統手工藝和現代市場的對接也還有很多問題。所以特色文化產品怎樣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型,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當愛馬仕遇到羌繡
《瞭望東方周刊》: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型,怎么辦才好?
祁述裕:一是政府的政策一定要切實到位,并不是說要增加多少錢,而是錢要用好,現在有很多產業的資金用得不好。
二是怎樣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現在有人專門扶持苗族的刺繡,將之與現代市場結合。傳統刺繡工藝的最大問題就是和消費時尚脫節,看完就完了,誰也不會穿在身上。畢竟傳統工藝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必須加入現代元素。
李連杰設立了一個“壹基金羌繡幫扶計劃”。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國各地捐錢捐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壹基金的推廣能夠讓羌繡的繡娘解決就業問題。
怎么做到這一點?第一他向企業家做宣傳,北京有一家家具投資公司,聽到了李連杰的計劃以后,老總專門用一周時間了解羌繡繡娘的就業情況,然后以羌繡作為原料設計系列家具。李連杰也向國際知名品牌推介,2009年愛馬仕就牽手羌繡,2011年愛馬仕做國際頂級時裝大獎,一款抹胸的刺繡就是出自四川繡娘之手。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有一些現象,對非遺或特色文化資源產生過度利用、誤解誤讀的現象,這類問題要怎么解決?
祁述裕:現在這個問題比較突出。一是拆遷,本來很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了吸引游客,把原來沒有毀掉的建筑拆了重建,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還有就是過度開發,游客太多,商業氣息太濃。我覺得這是一個管理問題,比如,可以限制一些景點的游客。敦煌就做得比較好。我1986年去敦煌時基本都是全部開放的,現在只能看幾個洞窟,管理很嚴格。
有很多優秀的文化資源,連傳承人都找不到,這個時候有些特色文化資源還需要等待,也不能說它永遠沒有價值,只能說我們現在沒找到市場接受的方式,非遺項目也不是每一個都能適合市場,那也不現實。
要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還要重視對地方特色文化產品的保護,因為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往往有與非遺項目相結合的問題。
怎么保護非遺產品是有爭議的。一般認為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一定要有傳人、要國家拿錢。而實際上最好的保護是生產性的保護——在保證非遺工藝本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方式實現它的價值。
我曾經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調查三個縣,一個是鶴慶縣,生產銀器,還有劍川縣的木雕,再一個是周城縣的軋染,這三個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但境遇完全不同。最好的是鶴慶縣的銀器,拉薩50%的銀器是鶴慶生產的。劍川的木雕發展情況也很好,有市場需求。最差的是軋染,即使國家有補貼,仍然沒有人去做,原因是市場銷售狀況不行。
前面講的怎么把工藝品和旅游相結合,但是特色產品也需要政府支持。應該說,政府和社會力量兩方面的支持,促進特色產品產業聚集,這是文化部一直在做的。第二要進行跨地區的融合,藏羌彝文化走廊是一個文化星火行動,重點扶持小優企業,支持的對象應該有利于文化傳承,并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有利于促進就業,有利于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