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要堅持依法改革
張英洪(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學博士)
城鎮化中的非法治現象突出表現在四方面:城鄉制度分割與不平等,造成農民工問題和“三留守問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滯后,對農民財權保護不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在征地產生的土地增值分配中,投資者拿走40%~50%,政府拿走20%~30%,村級組織留下了25%~30%,村民拿到的補償款僅占5%~10%。
此外,公權力仍未能完全關進制度籠子,侵害群眾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缺乏科學有效的城鄉規劃和制度約束,導致“城市病”和“農村病”并發。
中國城市化的特殊性在于兩個基本的體制前提:農村集體所有制和城鄉二元體制。新型城鎮化要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充分實現農民市民化,必須把加強制度供給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基礎工程,把依法改革創新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方式。
要按照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要求,加快構建全國城鄉統一、平等、開放的制度體系。特別是全國人大以及地方各級人大機關,要切實改變長期以來的行政化工作方式,在法治中國建設中有所作為不缺位,合法作為不越位。
法治城鎮化要求改變改革方式,走立法改革之路;轉變發展方式,樹立人民權利為導向的發展觀;轉變維穩方式,以保障人民權利實現社會穩定。
城市管理亟需科學立法
向春玲(中央黨校社科部社會制度比較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給城市管理帶來新挑戰。
一是政府統攬社會服務和治理,忽視社會自治。事實上,中央在2004年就提出社會管理的新格局是黨委領導、政府指導、單位負責、社會參與。現實卻是社區居委會仍然行政色彩濃厚,村民委員會也仍未真正發揮作用。
二是社會協同不足。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在有關部門登記在冊的社團組織是56萬個,而沒有登記在冊的有三四百萬個。數量如此之多,我國卻沒有一部《社會組織法》來保護和規范社團組織行為。
三是城市管理缺乏法律支撐。目前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7.3億,卻沒有專門的城市管理法,城市管理主體只能借法執法,比如對無證經營行為得借工商部門的法,對隨地吐痰行為要借衛生部門的法。
四是過去維穩的思路有問題,諸如“人民內部矛盾用人民幣解決”,以及“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這些現象已成為過去一個時期地方政府的維穩常態。
城鎮化涉及經濟、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其過程中可能發生社會矛盾甚至群體事件。這就需要科學立法,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價值取向,完善城鎮化進程中的各項法律;對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要通過法律方式解決,規范城市管理主體行為,做到有法必依,規范執法。
土地制度改革是城鎮化重點
張云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
征地制度改革是城鎮化面臨的大問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就曾提出改革征地制度,但幾年來,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仍沒有界定清楚,縮小征地范圍,合理設置補償標準,完善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工作的進展仍有不足。
要對《土地管理法》的相關條款進行完善,變征地補償以農業產值為依據為以土地市場價值為依據。讓土地漲價既歸公,也歸民,實現土地增值收益在國家、地方政府和農民之間合理分配。
在逐步縮小征地范圍方面,必須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目錄,防止借公益性用地之名拿地之后行經營性用地之實。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必須搞清三個問題:誰是入市主體,如何入市,利益如何分配?
誰是入市主體?從土地產權看,主體應該是擁有土地產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小組。但這些組織在現實中往往有名無實,甚至沒有機構代碼,并不是獨立的市場行為主體。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如何入市?可行的路徑是用地主體與土地產權主體直接交易,而政府負責三項工作:建立交易平臺和市場,土地利用規劃和用途管制審核,擬定集體建設用地交易的財稅制度并征收稅費。
如何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可行的路徑是建立“稅收+分成”制度,以稅收保障國家和政府利益,以分成平衡各級政府利益、平衡集體和農民利益。
以法治保障農民或產權人的權益
成協中(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研究員)
在我看來,城鎮化的主要問題是土地的非農使用,這涉及三個核心問題:一是誰能決定土地使用性質的轉變;二是土地的用途管制;三是程序。
第一,我們的憲法所確立的土地權利主體遠復雜過一些西方國家、個人二元結構,我們常說要賦予農民更多的土地實體權利,具體是什么?需要更多的法學解釋。
其次,我們國家的《土地管理法》雖也確定了用途管理制度,但其核心功能卻沒有發揮出來。我們更強調要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但一個國家的糧食自給率達到何種程度是安全的,這個標準需要隨著土地利用率、市場流動性等因素的變化進行調整。
第三,土地非農使用的程序問題。目前之所以討論土地征收程序正當性比較多,是因為征收是我國目前最核心的土地流轉程序,但是否可以納入一部分協議用地、合作開發呢?
最后,目前學術界關于當下的法制對農民,或對產權人的保護作用的評估是否客觀準確?被征地農民權利的保障以及他們表達訴求的合法合理渠道的保障,這些都是法治工作者要納入思考和實踐范疇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