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交通擁堵,霧霾……越來越多的大城市病正困擾著京津冀地區的城市發展。2月26日,中央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規格之高,為歷年罕見,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京津冀協同發展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京津冀的整體發展并非一個新的提法,從1980年代開始,相關部門就對此進行過調查研究,規劃方案幾經變遷,但歷經30年,成熟方案卻一直未出臺。這其中既有涉及范圍廣泛、規劃難度大的技術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層面存在的重重阻力。
在過去數十年間以GDP考核為核心指標的發展模式下,各城市很難擺脫地方利益,從宏觀全局的層面去考慮整個區域協同發展的問題。在原有的框架下,各城市首先是競爭關系,要考慮自身產業聚集的完整性,以及行政區劃范圍內的經濟增速。正因為如此,大城市,尤其是京津這樣的特大城市,不僅很難發揮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反而在虹吸效應下,源源不斷地吸取周圍的資源,甚至造成了環京津貧困帶。
而要改變這些困局,站在更高層級,做出更合理的區域整體規劃,僅僅是打破惡性循環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思考人與城市的和諧共處,以及城市與城市合理分工,協同共生的深層解決之道,才是根本。也只有如此,京津冀區域,才有望成長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的拉動中國經濟和城市化發展的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