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建 周劍
(四川省簡陽市中醫醫院 簡陽641400)
肱骨髁間骨折是肘關節一種嚴重損傷性骨折,主要表現為肘部腫脹、疼痛、畸形,肘部三角關系發生改變,多發在肱骨內、外髁間以及鄰近部位的骨折[1]。多發于青壯年時期,肱骨遠端結構較為復雜,肱骨髁間骨折常常呈現粉碎性,容易造成肘部神經、血管的損傷[2]。由于導致肱骨髁間骨折的外力較為復雜,骨折類型多樣,因此在患者骨折發生后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緩解患者的痛苦,盡早糾正肘部關節活動至關重要。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對收治的31例肱骨髁間骨折患者采用中藥內服外加中醫手法復位治療,并與采用單純中醫手法復位治療31例進行比較,探討中藥內服配合中醫手法復位在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62例肱骨髁間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經X射線檢查為閉合性骨折,無合并血管、神經損傷。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順序編號,奇數號作為治療組,偶數號作為對照組,每組31例。治療組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 21~65 歲,平均年齡(39.7±4.2)歲;其中分離移位型9例,旋轉伸直型5例,旋轉屈曲型5例,粉碎型12例;左上肢骨折15例,右上肢骨折16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1.0±4.4)歲;其中分離移位型10例,旋轉伸直型5例,旋轉屈曲型5例,粉碎型11例;左上肢骨折16例,右上肢骨折1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臨床分型、受傷體位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單純采用中醫手法復位,操作醫師一手固定骨折遠端,使之處于中立位置,另外一只手握住患者骨折部位近端,行對抗性旋轉,糾正旋轉移位后行內外糾正,采用提按手法糾正骨折部位前后移動,手法復位后根據患者肘部腫脹程度對肘關節部位進行固定,5~7 d后將固定板取下,進行功能性鍛煉。
1.2.2 治療組 在按照對照組操作手法進行中醫手法復位后,治療組患者口服中藥湯劑,組方:早期采用當歸、紅花、芍藥各150 g,骨碎補80 g,五加皮50 g,甘草 20 g;中、晚期采用續斷 100 g,透骨草、伸筋草各80 g,桂枝、防風各50 g。混合后加水浸泡2 h后煎煮,沸騰后文火繼續煎煮30 min后過濾水煎液,繼續加水重復上述步驟2次,合并水煎液后濃縮至200 mL,早晚各1劑。30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時間。
1.3 療效判定 參照Cassebaum肘關節功能評分系統進行療效判定[3]。優:患者肘關節活動屈伸程度>110°,屈伸過程無疼痛癥狀,各項功能恢復;良:患者肘關節屈伸程度>75°,活動有一定的障礙,無明顯疼痛表現,各項功能基本恢復;可:患者肘關節屈伸程度>60°,活動中有疼痛感覺,對日常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差:患者肘關節屈伸程度<60°,活動或靜止經常出現疼痛癥狀,工作及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將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3.55%、64.52%,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22%,與對照組(19.3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2.3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 治療組與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11.5±3.8)d、(19.8±4.5)d,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性(t=2.350,P<0.05)。
肱骨髁間骨折因骨折后骨塊移位復雜,多因分離或者旋轉,疼痛畸形,肘關節呈現半屈曲位,肘部固定的三角關系發生改變。因引發骨折的外力復雜多變,因此骨折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4]。肱骨髁間骨折多為粉碎性,在青壯年中的致殘率較高,嚴重的骨折損傷會與肱骨干之間失去聯系,更會出現旋轉移位的情況。骨折后會對患者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礙,而且病情延誤更會對患者的身體帶來痛苦。
隨著我國大力發展中醫藥的政策出臺,傳統中醫對骨折的研究逐步深入,近幾年來,中醫手法復位對于肱骨髁間骨折的治療逐漸在醫學界中被廣泛地研究及認可[5]。其中掌握好復位時機是中醫手法治療骨折的要點,早期治療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本研究對肱骨髁間骨折患者不僅僅單純采用中醫手法復位,同時還配合中藥湯劑內服,早期中藥湯劑中以當歸、紅花、芍藥消腫祛瘀,骨碎補、五加皮活血通絡、接骨續筋;中晚期中藥湯劑以續斷、透骨草、伸筋草等繼續增加患者機體肌肉及筋膜的恢復,加快患者的康復時間。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在加用中藥湯劑后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采用中醫手法復位的對照組(P<0.05),且臨床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表明兩種方式配合運用的臨床效果明顯好于單純采用中醫手法方式治療的效果。綜合上述,中藥內服配合中醫手法治療肱骨髁間骨折患者,臨床療效確切,并發癥發生率低,骨折愈合時間短,是臨床中治療肱骨髁間骨折的有效方法。
[1]任德華.非手術療法治療肱骨髁間骨折[J].中醫正骨,2011,23(4):53-54
[2]黃澍彬,蔡蔚斌.中醫手法配合中藥內服外用治療56例肱骨髁間骨折療效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25-26
[3]Ruedi TP,Murphy WM.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317
[4]何學勝,吳勇成,黃法保,等.中醫手法治療肱骨髁間骨折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12):22-25
[5]李健.中醫手法治療肱骨髁間骨折88例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3(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