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萍
博客 (Blog),即 “網絡日志”,它具有共享性、開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即時性、簡單易用性及個性化等特點。博客在德育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優勢,為克服傳統德育教育不足提供了平臺。
博客的共享性可以為學生構建 “學習共同體”與 “分類圖書館”,使青少年具備能自主選擇與掌控的網絡學習場域。博客利用Tag日志分類方式,為博客中的日志添加Tag,使不同日志間的用戶相互關聯,組成網絡中的學習伙伴,創建 “學習共同體”;青少年學生還可以在閱讀感興趣的博客內容時通過留言、評價或郵件等形式進行交流,建立“學習共同體”。同時,博客能夠連接自身認為最有價值的學習個體或群體,零壁壘地汲取當中的知識,并匯聚為個人的文獻中心和交流平臺,形成 “分類圖書館”。〔1〕
博客的開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為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在博客中,師生可以敞開心扉,自由地進行心靈交流、思想碰撞;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日志及時捕捉學生們的思想動態,增強德育的效果。
博客的簡單易用性與個性化特點,為充分發揮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提供了有效的方式與途徑。首先,博客簡單易學,學習者只要掌握了基本打字方法就可以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與想法,分享與傳播知識。博客的簡單易用性使青少年學生能夠輕易使用,為學生在德育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自覺參與性提供了 “基本設備”。其次,博客的個性化決定了其屬于私人的、開放的空間,意味著 “博主”可以自由地利用圖片、文字、動畫、視頻等形式將受教育過程中、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思、所想、所感及時記錄和發布,有力地調動了青少年德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與自覺參與性,從而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展開。
網絡博客的發展為改革傳統德育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鍥機和平臺,在德育教育過程中作用明顯。為此,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堅持 “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統一的理念 (如圖1)、以博客為平臺,從創設積極活躍的德育文化氛圍、開展各種切合學生興趣的話題討論活動、創制全新的德育教與學方式、形成家校聯盟共同體德育合力、設計評比機制、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等六個方面大膽創新了博客德育教育模式,以更好地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和道德行為的改善。
第一,堅持 “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相統一的理念。即使學生基于博客在 “知識獲取”、 “交流情感”、 “堅持寫博”、 “糾正行為”四方面達至統一。 “知情意行”相統一理念強調將博客作為橋梁有效地展現其連接學生內在知識和外在知識、內化學生的見聞和情感、通過教師、家長的積極引導和教育糾正自身錯誤的行為等德育功能,并最終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發展的德性人格。

圖1 以 “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統一建立博客德育模式
第二,創設積極活躍的德育文化氛圍。依托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技術,學校建立由班級博客與學生博客組成的博客群,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搭建了開放的虛擬的網絡交往模式,推到了積極活躍的德育文化氛圍的創設。
班級博客是學校網站的重要組織單元,也是各個學校博客系統的總入口。博客欄目內容各色多樣,旨在豐富學校班級網站內容的基礎上引領班級的德育文化氛圍。其中,班級特色區重點展示本班班級學生的優秀作品,增強班級學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集中討論區是學生共同商討班集體建設事項的欄目區,也是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出謀劃策之地;綜合評價區是供任課教師、班主任對學生發表評價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互評的專屬區域,發揮著引導與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啟發的作用;而自由發揮區則是為學生自主展示個人博文、視頻、圖畫等作品的特色板塊,充分體現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個體主體性。
學生博客是學生自己創建的成長電子檔案袋,其通過日志、圖片和聲音等數據庫多視角、多層面地記錄與呈現了學生的成長過程。學生博客中,學生們自由自主地發表博文,使一些不擅于公開表達的同學獲得表達觀點的場所與方式,使不便表白的話語在日志中得以流露與呈現,既有利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又豐富與活躍了學生的話語表達體系,繁榮了德育文化氛圍。我校博客之星劉心儀同學,從四年級開博以來,養成了每天一篇博文的好習慣,其博文集包括 “童年的串串足跡”、 “隨心練筆”、“美術畫廊”、 “榮譽展示板”、 “網絡夏令營”、 “網絡冬令營”、 “旅游隨筆”、 “英語寫作”、 “分享園地”、 “電腦作品制作”十個欄目,博文數量達到1016篇,它們完整地印證與展現了劉心儀同學個人成長的點滴歷程,博客訪問量也達到118943人次,有效地實現了 “知情意行”的統一。
第三,開展各種切合學生興趣的話題討論活動。針對當前德育教育重說教輕體驗、重形式輕實踐的現狀,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以網絡博客為載體,開展了一系列與道德教育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網絡調查活動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將抽象的德育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提高了德育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 “活動德育”的教育實效。例如,利用網絡博客平臺從學生生活入手設計的 “我最喜愛的學校活動”、 “我最喜愛的校園景點 (設施)”、 “學生幸福感調查”等網絡調查問卷,以及以網絡夏 (冬)令營活動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等,因貼近學生生活與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細致觀察、認真思索學習生活,并根據博客的投票功能積極邀請本班同學參與數據調查活動,最后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在博客上呈現所參與的活動結果,促進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德育博客活動教育模式的創建。
第四,創制全新的德育教與學方式。博客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使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恰當地選擇和鏈接博客中的資源進行教學,有效整合德育資源,脫離教室德育的范圍局限,形成開放交流的互動課堂,創制全新的德育教與學方式 (如圖2)。具體環節為: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提前預習,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獲取信息、擴大知識面,并在博客上呈現預習結果;課中,教師運用學生博客,調用學生資源進行擴展和分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進行思想交流、觀點碰撞;課后,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利用博客提交作業,而后教師進行修改,其中生生之間也可互相評論與回復。這種將博客平臺滲透于德育教學各環節的全新教與學方式,將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的道德行為得到提升,道德情感逐漸升華。

圖2 基于博客的學科德育滲透的教與學方式
第五,形成家校聯盟共同體德育合力。將學校與家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家校聯盟共同體,充分發揮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視的聯盟德育合力效應。為此,我校開設了包括 “家教錦囊”、 “家校動態”、 “家教征文”、 “心靈啟航”、 “家長委員會”、 “家校溝通”、 “咨詢須知”、 “家長咨詢與答復”等欄目的家校通博客平臺,目的在于:①為家長了解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窗口,為家長之間交流教兒育女經驗創設了橋梁;②教師和家長的溝通與聯系能夠及時解決和引導學生德育行為出現的問題與困惑,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③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積極評論和回復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促進學生道德認知能力的提升、道德情感的升華和道德行為的改善等等。
第六,設計評比機制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為了確保博客在活躍德育文化氛圍、促進學生興趣話題討論、創制全新的德育教與學方式、形成德育聯盟合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制定了相關評比制度以推動博客的廣泛運用與健康發展。其中,一天內登錄過博客獲得1分、一天內發表過文章獲得2分、一天內發表過評論獲得2分 (給自己評論和回復評論不獲得積分,一天一個用戶最多可獲得5個積分)的博客積分規則極大地鼓勵了學生養成堅持寫博的習慣,為博客發揮諸多方面的德育功能準備了主體條件。而 “博客之星”則是寫博學生最喜歡的博客評比活動,其通過 “博客界面”、 “博客內容 (包括文章和照片)”、 “所設欄目”、 “文字、圖片、FLASH動畫或視頻”、 “評論、留言”以及 “博客積分”等各項的評比,最終評選出 “最佳博客技術獎”、 “最佳博客文章獎”及 “最佳博客人氣獎”等獎項,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網絡博客生活新方式,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
實際地檢驗事物的作用是完整闡釋事物必不可少的環節。為了調查博客在小學德育應用中的真正效能,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設計了針對家長的 “您認為學生個人博客主要體現的教育效果是什么 (可多選)”以及 “您認為班級網站主要體現的效果是什么 (可多選)”的2套問卷;面向學生的 “瀏覽班級博客 (網站)的頻率”、 “認為班級博客(網站)的教育效果是什么”、 “使用個人博客的頻率”、“最喜歡的個人博客功能”及 “認為個人博客的教育效果是什么 (可多選)”的5套問卷,并將這一涉及家長、學生的不同主體,涵蓋 “學生個人博客主要體現的教育效果是什么”等不同內容的7套問卷發放給家長與學生,最終回收209份家長有效調查問卷和552份學生有效調查問卷。
在回收的 “您認為學生個人博客主要體現的教育效果是什么 (可多選)”的有效問卷中,75.6%的家長認為是提供了展示平臺、培養了積極生活的態度,74.6%的家長認為是記錄了學生的成長過程,43.0%的家長選擇了讓家長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選項。在回收的 “您認為班級網站主要體現的效果是什么 (可多選)”的有效問卷中,78.9%的家長認為是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家長互動的平臺,49.7%的家長認為是建設了有特色的班級文化,49.2%的家長認為是增強了學生的自豪感與凝聚力,39.7%的家長贊成突破了時空限制的教育空間選項。
在回收的 “瀏覽班級博客 (網站)的頻率”的有效問卷中,34%的學生表示經常瀏覽班級博客 (網站),31%的學生瀏覽班級博客 (網站)的頻率一般。在回收的 “認為班級博客 (網站)的教育效果是什么”的有效問卷中,建設了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和家長互動的平臺、增強了我的自豪感與集體榮譽感、突破了時空限制的教育空間是選擇比例從大至小的降序排序。在回收的“使用個人博客的頻率”的有效問卷中,13%的學生表示每天都會使用個人博客,25%的學生每2-3天會使用個人博客,38%的同學每周會使用個人博客,24%的學生會每月使用個人博客。在回收的 “最喜歡的個人博客功能”的有效問卷中,分享他人博文、自由撰寫博文、展示個人作品、上傳照片是選擇比例由大至小的降序排序。在回收的 “認為個人博客的教育效果是什么 (可多選)”的有效問卷中,64%的學生認為是記錄同學的成長過程,61%的學生認為是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40%的學生選擇了讓家長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育效果選項。
所有回收的有效問卷,清晰地反映出博客在我校德育教育中的實際效用結果:其一,大多數家長肯定學生個人博客與班級博客 (網站)在提供展示平臺、培養積極生活態度、增加教師、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等多方面的德育教育效果;其二,超半數學生有瀏覽班級博客的習慣,并認為班級博客在建設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增加教師與學生和家長互動的平臺等方面大大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功能;其三,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會在不同程度的頻率上使用個人博客,并養成了在博客上分享他人博文、自由撰寫博文、展示個人作品、上傳照片等的網絡學習和生活方式,使得博客突破傳統德育時空界限的記錄同學的成長過程、讓家長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等功能得以充分展現。問卷調查結果檢驗了博客在小學德育運用中的實際效果,肯定了博客在德育教育中的多維度功能,彰顯了博客作為變革傳統德育教育平臺的重要性。
〔*本文為廣州市天河區教育科學 “十二五”規劃課題“九年一貫制中小學德育銜接的實踐與探究——以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為例” (編號:2014Y006)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
〔1〕楊小堂,李玉斌.中小學教師Web2.0技術應用現狀調查與反思 〔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