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玲 王苑芮
被笑恐懼 (gelotophbia)指的是在面對社會伙伴時,因為害怕成為被嘲笑的對象而產生的一種恐懼,這種恐懼是由羞愧情緒所引發的。在為被笑恐懼困擾的人群中,模棱兩可的笑、甚至是正性的笑都可能被他們知覺為負性的笑。被笑恐懼伴隨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如羞愧、內疚、焦慮、痛苦和回避社交等,能顯著影響個體適應環境的功能,而跨文化的研究也證明了被笑恐懼的普遍性。〔1〕目前被笑恐懼現象的研究在我國還十分缺乏,因此有必要開展對這一人群的研究分析。
初中生自我意識和情緒情感體驗不斷發展,他們變得更加敏感,注重自身形象且有更多關于自我的思考;他們的生活重心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越來越多受到同伴的影響。這種自我意識的發展和交往狀況的變化是否可能導致人際情景中對 “笑”的困惑?
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從廣東省一所重點初中和一所普通初中分別抽取200名學生,共計400名作為本研究被試,平衡性別和年級比例,派發本課題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本研究使用被笑恐懼問卷中文版進行調查研究,同時收集被試在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子女等方面的信息。被笑恐懼問卷中文版由喻豐、郭永玉等人在2009年修訂而成,經研究證明此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α系數大于0.80,重測信度在0.709-0.773之間),〔2〕可以作為測量被笑恐懼行為和篩查被笑恐懼人群的有效指標。被笑恐懼問卷以總分為標準,大于25分可以被界定為被笑恐懼者,Ruch、Proyer等人在歐洲多國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被笑恐懼者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大約為12.0%,并且多國的研究均沒有發現性別、 年齡等差異。〔3〕
為保證調查的客觀性,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當場派發、填寫和回收。發放問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排除漏選、多選者,最終得到有效問卷372份,有效率93.0%。其中重點初中學生184名,普通初中學生188名,男生178名,女生194名。所得數據由SPSS17.0錄入、統計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統計、均值比較、T檢驗、F檢驗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處理。
如表1所示,所有372名被試在被笑恐懼問卷上的平均得分為20.10±4.343,其中得分大于等于25分者62人,占16.67%,與西方研究結果12.0%形成差異。

表1 被笑恐懼者在初中生中存在的總體情況
被笑恐懼問卷得分在性別、年級和是否獨生子女幾個變量上差異不顯著,也就是不同性別 (t=0.282,p>0.05)、是否有同胞 (t=1.132, p>0.05)、 不同年級 (F=2.520, p>0.05)的初中生在被笑恐懼問卷上的得分沒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重點初中學生在問卷填答中平均分為20.56±4.349,普通初中學生在問卷填答中平均得分為19.5±4.301,二者差異顯著,t=2.019,p<0.05。

表2 重點初中學生和普通初中學生得分差異
被笑恐懼的現象在初中生群體中存在比例高于西方水平,這類學生容易受到人際情景中笑的困擾,對笑更敏感,更容易認為他人的笑是朝向自己的。對他們而言,笑似乎是一種創傷或陰影,笑更多地是一種嘲笑和貶低,而不是愉快。Platt等 (2009)通過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時代曾經被同伴嘲笑和欺負的人,更傾向于對善意的玩笑或者模糊的情景產生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反應。〔4〕被笑恐懼的產生可能與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受到來自家人或同伴的嘲笑、奚落、欺負等有關,這些人為達到控制兒童或青少年行為的目的,通過嘲笑力圖引起兒童內心的羞愧或恐懼情緒。
被笑恐懼可能給當事人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他們對笑過敏、笑不得,即使是同伴或親人之間友好善意的玩笑,他們也會嚴肅認真地對待。他們對旁人的笑產生了一種防御,在這種武裝和防御之下,他們可能會失去許多與人溝通和交往的愉快體驗,他們不能從幽默或玩笑中受益,表現刻板嚴肅,缺乏幽默感,他們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而這些消極情緒又更容易擴散開來。另外,他們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比較差,奧地利格拉茨大學的Papousek等人 (2009)研究發現,和正常組被試相比,被笑恐懼者對負性情緒的調節能力較差,他們更容易沉浸于影片引發的悲傷、恐懼或憤怒中,傾向于主觀放大這些負性情緒,他們從負性情緒中恢復過來的時間也更長。〔5〕
在許多集體導向的文化中,當個體的行為或思想情感偏離了特定社會常規的軌道,就會遭到周圍人的嘲笑甚至譏諷,個體產生羞愧、恐懼、內疚等負性情緒體驗,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周圍一致。這種社會期待與個體情感需要的協調有三種情況:當個體能正確理解這些道德情感的功用,并能平衡內外環境的關系時,他就能達到社會要求和自身需求的一個均衡,他就是一個適應社會的正常的個體;然而當個體不能發展這些道德情感,不能滿足社會要求,他的行為就可能會偏離社會軌道,極端者還可能出現一些反社會的暴力行為;最后一種情況是,當個體忽略或過分抑制自身需求,一味尋求社會認同,這種情感的壓抑就可能導致缺乏自信心和創造力、懦弱、畏縮、恐懼、人際交往困難等心理和行為問題。被笑恐懼就是過分追求社會需要而抑制自身需求的一種可能結果,一開始他們可能因為具體的某些事情而壓抑自我,避免被嘲笑,發展到后來這種具體的刺激變得可有可無,他們開始對所有的笑都變得敏感,被笑恐懼就發生了。
初中階段學生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可塑性強,容易受影響,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社會期待和社會要求,實現社會需求和自我需要的平衡,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十分重要。
重點初中學生比普通初中學生更易受到 “笑”的困擾,他們在人際情景中可能更容易出現恐懼情緒,這種恐懼情緒隨著成長不斷加劇,逐漸可能出現社交能力差、社會退縮和自卑、焦慮、不信任等問題,如果這些行為和情緒問題沒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他們學習和生活。優等生的發展中更注重學習成績和智力水平的提升,對于人際交往和溝通技巧的引導不夠,這對于學生將來適應社會是不利的。應該給予優等生的人際交往更多的關注,根據他們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輔導方案,如教授他們與人溝通的方法技巧、創造人際交往平臺、提供社會支持等。
被笑恐懼的發生與個體成長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有關,和許多集體導向的文化相似,中國文化非常重視運用羞愧感、內疚感等道德工具控制社會成員的行為。我們所講究的良心,其實本質上就是要激發一種羞愧感,這種對道德情感的重視和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有關。Chu的研究顯示,論語中有10%的章節與羞愧感的價值相關,〔6〕可見儒家思想十分重視對自我的反省和檢查,以促使個體做出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行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自我反省,沒有羞愧感,就被認為是沒有道德的,因此可以認為,羞愧感對于中國人不僅是一種情緒,還是衡量品德好壞的標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普遍認為內疚感、羞愧感等對于個體的健康是不利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本研究被試存在被笑恐懼的比例較高。
只有當高度的道德性得到發展,人才會對自己偏離社會期待的行為感到羞恥,才會有自身動物性的羞愧。確實,在使人免于墮落方面,羞愧感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在促進個體進步及個性發展方面,它又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可能成為阻礙。羞愧感發展過度了,人們可能會過于注重自身的形象、別人的看法,他們可能會混入習俗之中去,不愿自強自信進取。這樣,這些個體非但不能成為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力量,反而不能積極適應社會文化的變遷,因為人有一種守恒的、保持自我一致性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羞愧感的鼓勵之下,往往成為自我超越的障礙。培養道德品質應與完善心理素質并重。逃避羞愧體驗是個體發展和完善道德品質的內在動力,榮譽感與羞愧感相輔相成,沒有羞愧感,就沒有榮譽感和進取心。所以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中,一方面要利用羞愧感等道德情感工具防止學生道德墮落,但另一方面這種道德工具的利用要適度,否則會導致學生畏縮不前、懦弱無謂、缺乏自信心和創造力等問題,阻礙個性的發展和學生個人的成長。在社會的和諧和社會成員個性的發展上,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注釋:
〔1〕 〔3〕 Ruch W, Proyer R T.Gelotophobia: A distinct and useful new concept〔C〕 .9th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Granada: Spain, 2005.
〔2〕喻豐,郭永玉.被笑恐懼、被笑愉悅與笑他愉悅問卷的修訂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5):557-565.
〔4〕 Platt T, Ruch W.The emotions of gelotophobes: Shameful,fearful and joyless? 〔J〕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2009, 22: 91-100.
〔5〕 Llona Papousek, Willibald Ruch.Gelotophobia, emotion-related skills and responses to the affective states of other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9 (1) .
〔6〕竭 婧,楊麗珠.羞愧感文化差異研究綜述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6).參考文獻:
①陳霞.積極情緒調節策略與同伴接納的關系及其教育建議〔J〕 .教育導刊, 2011 (3) .
②余勝美.初中生的情緒障礙及其防治 〔J〕.教育導刊,2005(9) .